中澳圍繞疫情調查和貿易問題,進入新一輪博弈。此前澳大利亞各州紛紛要莫里森政府緩和對華關係,但澳大利亞總理在幾次變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澳大利亞的價值觀”,徹底站到了美國人的隊伍當中。
對此,澳媒痛批莫里森將國家利益“帶進了一個死循環”,他堅持對新冠疫情的“中國責任論”發聲,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在此前,莫里森已經在G20框架之下向各國領導人撰寫書信,將自己視為調查疫情真相的正義使者,選擇了對中國的有罪推定。而這種積極站隊美國做法,使得中國開始重新審視同澳大利亞的經濟關係。
至於為何莫里森突然在病毒起源獨立調查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4月底同特朗普通過電話——按照澳媒評論,此後這位總理就變成了“美國的狗腿子”。
莫里森態度顯示出澳大利亞本國的兩個關鍵性矛盾:一方面,澳大利亞在涉及對華政策方面缺乏一個穩定明確的方向,這引發了對華政策方面的不穩定,最終導致瞭如今的問題——事實上,在莫里森政府決策的過程中,澳外交部長馬里斯·佩恩被排除之外,整個過程之中沒有看到外交部門給予總理足夠的意見。
另一方面可能很少被注意到,那就是莫里森無法制衡澳大利亞國內的鷹派人物。與美國不同,澳大利亞並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持其同太平洋上的其他經濟體進行對抗,這使得這些鷹派政治人物的政治主張實際上並不能夠以武力或者其他形式幫助澳大利亞獲得戰略利益,只能通過其“極端主義愛國者”的形象大賺選民的選票——當然了,這是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
對於澳大利亞而言,中國是其最大的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佔據了澳三分之一的國際貿易份額。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掀起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經濟關係的波動,對於澳大利亞而言是不可承受的。
但在涉及國家利益層面的決策上,莫里森必須做出建設性的外交舉動而不是盲目的相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口頭支票——在澳大利亞國內,已經有人意識到美國實際上是在拿其盟友的國家利益同中國冒險,盲目的跟隨美國只會導致“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與此同時,莫里森也面臨澳大利亞國內建設派政客的強大壓力,為了儘可能的穩固中澳貿易之間的基本盤,這些政客正在行動起來希望莫里森政府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在同美國保持政治認同和同中國保持良好合作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顯然,澳大利亞如果還想從中國獲利,不僅要切實改變自己的對華策略,還要清洗掉自己“美國狗腿子”的負面形象。
遺憾的是,目前認為“中澳經貿關係能在短期內重塑”的觀點,在堪培拉佔據了主流。澳方如此自信,主要邏輯是“中國需要澳大利亞鐵礦石”等資源。
需要承認,中方確實需要這些資源,但同時這些大宗商品交易一旦終止,中國也必然轉向其他國家購買。而按照一般性的市場規律,這些協議的年限可能將長達數年以上,這意味一旦中澳出現裂痕,必然無法在短期內能解決。
而對於澳大利亞來説,失去中國夥伴數年以上,就意味着相關企業大面積破產、人員失業。正如澳媒所評論的那樣:莫里森應該停止給澳大利亞企業“自掘墳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