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證券副總裁、民生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一個論壇上發言稱,中國至少需要8個一線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重慶、西安、蘇州、合肥等9個城市有望成為“新一線城市”。專家駁“中國至少需要8個一線城市”説法:難道是要更多城市房價再漲嗎?(9月12日 中國經濟週刊)
其實,提議國家升格更多二線城市到一線,並非僅管清友一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餘棟等一批學者,也是該觀點的擁護者。是否需要更多一線城市,一直存有爭議,這表明,一線城市存在利弊,但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還要用事實説話。
實際上,有些二線城市已有了一線城市的功能。例如,我們目前已有9座城市人口超千萬,佔世界所有超千萬人口城市的四分之一。説“新增”一線城市,是針對審批而言。在我國,城市究竟屬於幾線,要靠國家來認定。如果放在國外,我國至少有5座城市早就成為事實上的“一線”, 只不過,我國對城市的分類,主要靠行政手段劃分,由此再去配置各項資源,以讓城市享受相應的政策性待遇。
從國內看,我國目前3個經濟帶領頭羊或城市羣模範,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都含有一座甚至兩座一線城。就是其他較發達地區,也是圍繞着中心城市在發展,離開中心城市,周邊發展就沒了“支點”。尤其在我國,城市資源的配置,要靠級別來定,如果享受不到政策紅利,就無法發揮城市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巨大帶動作用。我國城鎮化已到了中期,且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再過不到20年就將進入超老齡社會,再不利用中心城市帶動發展,恐怕就過了發展的黃金期。
而從世界經驗看,大的經濟圈在經濟和產業分工中具有重大影響。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美國三大都會區的GDP佔全美的份額為67%,日本三大都市圈佔全日本的份額達到70%,而中國大陸三大經濟圈也佔到GDP總量的38%。大都市城市圈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無獨有偶,日前俄羅斯電視台新聞頻道網站就曾建議,鑑於中國城市化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現狀,建議提升二線城市的帶動作用,“中國還有多個蓬勃發展的二線城市,如成都、天津、杭州、武漢、蘇州等,只要給它們機會,它們就能發展成一線城市。”
當然,更多一線城市也有弊端,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力巨大的當下,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形成互通互聯,就是“上佳”選擇,這對於提高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人口正常流動和指標分配等,都大有好處。以超大城市、中心城市,或是一線城市帶動周邊發展,肯定存在弊端,但這是發展的“另一面”。提升城市規格不是“攤大餅”,而是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專家質疑新增一線城市,稱“難道是要更多城市房價再漲嗎”?但挑戰也是機遇,為何不把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變成城市羣發展的動力?
2015年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實際上認同了住建部提出的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即以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結合小城鎮的發展思路。所以,新增一線城市,也許是利大於弊,即便有“弊”,也可化“弊”為“利”,這既是國內經驗,也是全球經驗。挖掘大城市潛力,繼續發揮其帶動作用,就是一條出路,反之,還能拿出更優的選擇嗎?
其實,圍繞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圈後的帶動作用,還沒有徹底發揮出來,應該作為另一個“增長極”讓其扮演更重要角色。把城市中心做好,認真落實國家政策,形成更多的城市圈、城市羣,利用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實現共同發展,看似可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青春左岸18390881”:大城市如同吸血鬼一樣吸血,而大城市人口出生率最低。為未來危機留下伏筆
網友“長沙用户64xxxx417”:一線至五線就是房價排名,增加一線上升二三線,看來房價根本不能跌還要大漲。老一線乾脆升為前線城市,北上深漲至80萬/平,董藩的心願能達到。
網友“太原用户11xxxx105”:劉天放:國家從未提什麼一線二線,都是房地產商自己定的
網友“長沙用户98xxxx822”:更多的是經濟發展
網友“武漢用户42xxxx224”:房價上漲才是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