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起義報》網站9月4日發表文章稱,就在美國致力於整頓其國內秩序時,歐亞世紀已經開始。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1997年,美國著名地緣戰略理論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寫道:“歐亞大陸是軸心超級大陸……必須確保不出現任何有能力主導歐亞進而挑戰美國的歐亞挑戰者。”
如今,不論是美國的地緣戰略學家還是反對中國崛起的人都依然沉迷於這一想法。
但是,如果出現的不是單個歐亞挑戰者呢?如果位於歐洲大西洋海岸和西太平洋之間的若干權力中心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增長到顯著高於美國總體經濟活動的水平,會怎麼樣呢?
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
數字説明一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其他來源提供的數據存在差異,但在2019年,以美元計算,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名義角度看約佔世界的25%,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僅佔15%。
歐亞大陸GDP從名義角度看佔世界的55%以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近60%。從名義角度看,歐亞經濟的較大組成部分包括歐盟(21%)、中國(16%)、日本(6%)、東盟(4%)和印度(3%)。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合計佔12%。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相應的數字為,歐盟佔13%、中國佔20%、日本佔4%、東盟佔6%和印度佔8%。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合計佔13%。
這表明,印度、中國和東盟帶來了最大的市場機遇,一旦美元貶值,從名義角度看,它們的增長潛力最大。
中國、印度和東盟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45%,而美國佔比不足5%。整個歐亞大陸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0%以上。
當然,美國也是一個更大市場的一部分: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這無法改變其面對歐亞大陸時存在根本性失衡的局面。
從名義角度看,北美三個國家的GDP佔世界的2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佔20%,其總人口占世界的6.5%。
拉美經濟體巴西與歐亞大陸的貿易是其與美墨加三國貿易的約2.5倍。
歐亞內部相連
6月初,首列從中國安徽省合肥市開往荷蘭蒂爾堡的貨運列車出發。目前已經有20條連接合肥和歐洲的鐵路貨運路線。
據中國當地媒體報道,今年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列列車從合肥始發沿着這些鐵路線開抵歐洲。
自2011年中國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鐵路開通以來,貨運列車已將60座中國城市與歐洲15個國家的50座城市相連,最遠可達倫敦和馬德里。
今年5月,有1000多列貨運列車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往返,同比增長40%以上,貨運量增加近50%。歐亞大陸內部緊密相連,並沒有美國的參與。
貨運列車正在取代空中、海上和公路運輸,新冠疫情只是加速了長期趨勢。
減少美元敞口
在歐亞大陸用美元開展貿易或投資的唯一原因是便利,而目前制裁意識濃厚的美國領導人正年復一年地降低這種便利性。
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華盛頓已對超過15個歐亞國家和地區實施了經濟制裁,其中包括公民個體和公司實體。其制裁目標包括中國、朝鮮、緬甸、伊朗、巴基斯坦、敍利亞、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土耳其和德國等。
這些國家對此的回應是漸進的,但可以預見。
今年早些時候,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決定逐步棄用美元、改用本國貨幣來完成雙邊貿易和投資的結算。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和俄羅斯走得最遠。在過去5年中,兩國之間用美元結算的貿易的比例已從約90%降至不到50%。
在俄羅斯和歐盟之間貿易結算手段中,歐元佔比已趕上美元,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超過美元。
失效增長引擎
不久前,美國還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增長機遇。如今,它已變成貿易保護主義者,並積極干預其假定的盟友、敵人和其他中立國的經濟,這對其他國家的增長構成了威脅。歐亞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必也不會繼續容忍下去。
歐亞大陸為自己帶來增長機遇。歐盟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的貿易(其中近一半是與中國的貿易)是其與美國貿易的兩倍多。印度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的貿易是其與美國貿易的5倍多。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的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美國都無法再回到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位置上。
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脱節不會是短期內的脱節。美國可能需要花一代人的時間來糾正其經濟和社會的失衡、重建工業基礎、改革教育體系。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和華盛頓大學等機構最近的研究顯示,美國在醫療、教育、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全球排名已經從第24位降至第38位。這是一個深坑,想要往上爬並非易事。
歐亞大陸不是一元化的,也未組成一個反美集團,但其經濟體量要大得多,且擁有更多接受過優質教育的人,在科技領域也在迎頭趕上。
就在美國致力於整頓其國內秩序時,歐亞世紀已經開始了。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