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控制脾氣,有效地和孩子溝通?
在生活中,很多作為父母的人都會遇到一種情況,那就當自己工作、生活不順利的時候,很容易把情緒帶到家庭之中,把怒火撒向自己最親近的人。而其中受到傷害最大的,無過於孩子了。
當然,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自己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長此以往,孩子都產生了“抗體”。面對大人的責罵、怒火時,孩子根本沒有任何理會和害怕的意思,既不會頂嘴反抗,也不會只戰戰兢兢,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泰然處之”的態度。
面對孩子這種消極的態度,如果父母不能夠引起重視,甚至反而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抗壓力強,那就更是大錯特錯,最終可能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五代十國的時候,一個名叫劉巖的人建立了大越國,後改國號為漢,也就是被宋太祖趙匡胤滅掉的南漢。劉巖南征北戰,打下了不小的地盤,但由於他生性殘暴,發明了很多酷刑來樹立威嚴,讓手下臣民又恨又懼。劉巖這樣的脾氣性格,自是對他的兒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他死後,劉巖把皇位傳位了給三兒子劉洪度,誰料在劉洪度此人昏庸無能,手段如同其父親一樣可怕,引得百姓怨聲載道。
因此,劉巖的四兒子和五兒子聯手將劉洪度擊殺,奪取了皇位。
本以為老四劉洪熙能汲取哥哥劉洪度的教訓,豈料他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位十二年竟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自己十五個兄弟先後處理。當然,劉洪熙這樣的人肯定不會有好結果,最終國滅身死,斷送了大好江山。
劉巖一家人的故事不禁讓人唏噓感慨,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真是不可謂不大。如果作為父母者,不善於控制自己的脾氣,在家中動不動就發火,甚至大打出手,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內心必定早就被種下了深深的種子。即便一時半會看不出什麼,但總有一天,在特定情況的誘導下,一定會突然爆發出來。
父母脾氣不好,除了會影響孩子的脾氣性格以外,還會損害孩子的尊嚴,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是個一無是處之人。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出現不思進取的問題,進而自暴自棄。對於那些本來沒有過錯,或是很小的過錯便被父母責罰的孩子來説,他會覺得在自己在家庭裏沒有被公正地對待,內心深處產生挫敗感,甚至對世界和他人產生敵視之心,形成消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針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必須要善於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輕易在孩子面前發火。當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遇到困難、遭受挫折以後,一定要及時地宣泄出去,一定不能將這些負面的情緒帶回到家庭之中。如果一時半會不能宣泄,那就應該考慮儘量讓自己遠離孩子,不要過多地接觸孩子,防止因控制不住脾氣而給孩子帶去影響。
如果父母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相應的問題,就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比如,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真誠地為自己之前的行為進行道歉,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同時通過自己好的行為來一點一點地糾正孩子的想法。
只有當孩子願意向父母真正敞開心扉,把內心的委屈都完全排解出來,才能最終消除影響,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