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黑人簡史:任何以種族名義的言辭,都會落入政治操弄的泥潭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綜合

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因使用假幣被美國白人警察德雷克·沙文跪壓致死案件引發全美多地大規模騷亂。此刻,讓我們重温美國著名黑人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的著作《美國種族簡史》,瞭解美國種族問題的來龍去脈。

他認為:許多問題並非種族問題可以簡單概括,它們之間有時候並沒有因果關係。任何以種族名義的言辭,都會落入集體主義的泥潭,那更像是政治操弄的話術。

他同時把1960年代以後種族主義的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美國政府對自由的侵犯和干預。托馬斯·索維爾不但是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而且是一個勇敢無畏的黑人知識分子。

他不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種族問題,而且作為一個黑人,對黑人羣體中的特權思想和政治正確給予了當頭棒喝。他説:“人類都是如此容易犯錯和有缺陷,因此讓任何一類人免受批評都不是一種祝福而是詛咒。而知識分子對黑人施加了這種詛咒”。

美國黑人簡史

© 文/【美】托馬斯·索維爾 | 編譯:漫天霾

來源:《美國種族簡史》

原文較長,為了方便各位快速瞭解美國黑人的歷史,我進行了縮寫和改寫,但所有的觀點和表述,都嚴格按照原文進行。若要全面瞭解美國社會,《美國種族簡史》是必讀書目,而且輕鬆好讀。在這裏推薦給大家。

1

美國黑人是在違反其自身意志的情況下被強行帶到美國的唯一種族,1863年“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之前,已經有50萬“自由黑人”生活在美國北方。

生活在美國的黑人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獲得自由的時間是他們之間的關鍵差別。一是最早被擄掠至西半球的非洲黑人,他們有很多是契約奴,或者黑白混血兒,後來成為自由黑人。二是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大量販賣而來的黑人奴隸;三是來自西印度羣島的黑人。

北非阿拉伯人是第一批奴役非洲黑人的人。奴隸制千百年來一直存在於非洲和歐洲,把黑人當作商品,是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後開始的。他們和當地部落合作,抓獲或者購進奴隸,將其帶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人是最殘忍的奴隸主,撒哈拉沙漠上白骨累累。20世紀中期後,阿拉伯世界才徹底消除了奴隸制。

阿拉伯奴隸販子將非洲人帶到西班牙時,歐洲奴隸制已經消亡。西班牙人在西半球開闢殖民地,從撒哈拉以南非洲運送奴隸到了西半球。幾個世紀一來,共有1000萬非洲奴隸被運送到西半球,其中1720-1820年佔一半以上。死在海上的比例達9-16%。1000萬奴隸中,40萬被運送到了今美國境內的各個殖民地。到1825年,美國擁有的奴隸居西半球之首,佔1/3左右。

但巴西買入的奴隸是美國的6倍。原因在於美國是奴隸能夠繁衍後代並按照自然規律保持人口增長的唯一國家。西半球的其他地方,奴隸生存狀況惡劣,死亡率高,出生率低,以至於要不斷買入來替代。

2

在美國的黑奴生活狀況尚可,他們雖吃低質量的食品但温飽無憂;住房與歐洲農民和工人相當甚至更好;平均壽命36歲,相當於荷蘭和法國,高於意大利和奧地利,更高於愛爾蘭農民(19歲)。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和投資,他們一般會僱傭愛爾蘭移民來從事對自己的黑奴來説太過危險的工作。

防止逃跑的辦法並不是修築牢籠,而是使其處於無知、依附和恐懼狀態。南部美國多數州規定教奴隸識字是犯罪行為。由於這種人身依附關係,奴隸只將工作幹到免受懲罰的程度,養成磨蹭和消極怠工的習慣。欺詐和偷竊是南方奴隸的通病。

但奴隸內部也有自己的文化。種族內部團結,不得向白人出賣黑人,否則將面臨生命危險;家庭忠貞,不亂倫,隱瞞姓氏;他們譜寫了黑人聖歌,是爵士樂和感傷樂的源頭,後來為美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南方白人中75%並不擁有黑奴,蓄奴者大多數是農場主,而不是棉花種植園主。

直到1793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才使得60%的黑奴從事了棉花種植工作,阿拉巴馬、密西西比、德克薩斯、路易斯安納等土壤和氣候適宜地區奴隸數目急劇增多。50萬黑奴在奴隸主的帶領下,於1830-1860年間從弗吉尼亞等地遷移至美國西南部。這種大遷徙往往會拆散奴隸家庭,因為家庭成員特別是丈夫和父親往往屬於不同的農場主或者棉花園主。

3

氣候、土壤決定了什麼地方種植哪種作物,也就決定了奴隸的地理分佈。北方氣候不適合種植大田作物。南方的有些地區也沒有多少種植棉花的奴隸。最南部的幾個州在種族問題上最為極端,與此緊密相關。

反對奴隸制的報紙都集中在肯塔基和弗吉尼亞西部。這也是西弗吉尼亞脱離弗吉尼亞自立新州、且不加入南部邦聯的原因所在。幫助奴隸逃到自由州的地下鐵路,也以這一代為活動中心。專門宣揚廢除奴隸制的第一家期刊在田納西東部出版。1820年代,北卡羅來納就有一個解放黑奴協會,且在1835年以前,這裏的自由黑人就可以參加選舉,反而在1835年被剝奪了公民權。(注:這些地方在地理上被稱之為皮特蒙特,這裏主要是蘇格蘭、愛爾蘭和德國人的後裔,他們不想與黑人競爭;同時吸引了更多教友派信徒,其宗教教義禁止人們擁有奴隸。這也是他們反對奴隸制的重要原因)。

1619年首批被擄掠到英國殖民地弗吉尼亞的非洲人,後來變成了契約奴,和常見的白人契約奴是一樣的。在完成幾年勞役後,就可能成為自由人,擁有土地。但到了1640年代,被販賣到這裏的奴隸不再擁有贖身契約。北美第一個明文確認奴隸制度永久性並殃及奴隸子孫後代的法律,是弗吉尼亞在1661年通過的。其他各州援引弗吉尼亞先例,逐漸使黑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4

幾千年來,世界各地一直存在奴隸制,且在政治和道義上被接受。唯獨在美國,蓄奴從一開始就存在複雜而激烈的爭論。這些爭論倒不一定是出於人道的考慮,很大成分是基於黑奴的存在對經濟、社會、軍事等造成諸多麻煩,因此他們設計的出路之一就是把黑人送返非洲。

有些殖民地曾通過法律阻止奴隸制,但被英國政府廢棄,使得蓄奴制度化。美國建國後,爭論的焦點轉移到新生的國家能否吸納這批缺乏自由和自立經驗的異族人。這使得一部分人在思想上為這種制度辯解:這些人與我們差別如此之大,以至於美國的立國原則和理想不適合他們,因此簡單地解放奴隸、廢除奴隸制並非問題的結束。包括托克維爾和林肯在內的力主廢除奴隸制的人,也對解放奴隸的後果憂心忡忡。黑人在當時已經佔到美國人口的20%。

這種境況使他們在道義上感到難堪,英美兩國因此鬧得不可開交,導致兩國在1808年同意禁止奴隸國際貿易。

隨着軋棉機的發明,美國南方成為全世界的“棉花王國”(注:曾佔到全世界產量的3/4),棉花種植需要大量的黑奴。但是美國的建國理想使得奴隸制存廢問題的爭論變得更加尖鋭,多數建國先賢都公開主張廢除奴隸制。北方各州於是宣佈禁止在其境內蓄奴,從而避免了奴隸制的道德困境,奴隸制問題就成了南方的地區性問題了。

北方的廢奴、加勒比地區的黑人起義殺白人事件、1831年塔特·特納領導的弗吉尼亞黑人起義等事態,使得南方四面楚歌,同時強化了南部的地區主義,排斥那些反對奴隸制的人。於是南方就只剩下了大量主張蓄奴的人。

5

50萬(1860年代)自由黑人更早地適應了美國文化,他們的後代直到20世紀,都是黑人領導層中的佼佼者。他們還建立了第一所黑人公立高中,即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的鄧巴高中。該校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黑人精英,創造了許多領域的第一。

這些自由黑人有37%是黑白混血,他們雖然在公開場合以黑人民眾的名義講話,但內心卻有膚色淺、地位高的自我意識,長期以來對黑人民眾敬而遠之、態度冷漠。這是黑人內部難以逾越的鴻溝。

南北戰爭時,18.6萬自由黑人加入聯邦軍隊,佔總兵力的10%,21名黑人獲得了國會勳章。

戰爭結束時,南部黑人周圍的情感氛圍與政治和經濟氛圍一樣,是很不妙的。白人與黑人之間愛憎交織,對黑人與自己平等感到難以接受;南部邦聯士兵回到兵燹後的家鄉,將滿腔怒火發泄到了孤立無援的黑人身上。另外,黑人普遍是文盲,獲得自由後,由於長期的奴役,使得其缺乏生活經驗,做事粗心大意、揮霍浪費和目光短淺。這種情況當然按因人而異,部分黑人逐漸形成了自我負責的習慣,慢慢成為獨立的勞動者或者佃農,到1880年,集體幹活制度也因此壽終正寢,浮動租額制也被固定租額製取代。1910年,1/4的黑人農場主是土地所有者而非租賃者。這是由於黑人責任心和技能在提高,以及由此出現的對黑人勞動力需求的增長。

雖然法律上獲得了自由和平等,但是內心的不平等難以消除。臭名昭著的3K黨在這一時期粉墨登場;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隔離但平等”的判決更是為種族隔離提供了法律依據。私刑拷打本是南方長期存在的惡習,但在1886年以後,被拷打致死的黑人才在數量上超過了白人。隨着時間推移,這種私設公堂的做法成了白人殺害黑人的手段。

南北戰爭後,黑人的求學熱情高漲,北方白人傳教士為了使黑人獲得教育,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為南方建起了1000多所學校,派去了2000多名教員(75%是未婚或者獨身女性)。戰後50年內,北方各界為黑人教育捐助了5700萬美元,黑人之間也捐獻了2400萬美元。慈善家朱麗斯·羅澤沃德創辦基金會專門資助南方黑人教育,建立了50000多所黑人學校。1932年他離世時,超過1/4的黑人兒童在他資助的學校裏讀書。而與此同期,南部各州的政府所建立的公立學校對黑人教育的投資還不及白人教育的零頭。

黑人之間的歧視和分歧甚至比他們與白人之間的還要大。新奧爾良在歷史上屬於拉美式奴隸社會,那裏的“克里奧爾血統”的自由黑人,對剛剛獲得自由的黑人充滿敵視。戰前就有1/3這樣的自由黑人家庭擁有奴隸,這些人仰慕和認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不願與剛獲自由的黑人混同,認為那將他們降格到了野蠻退化的奴隸行列。這是黑人領袖們之間無休止爭鬥的根源的一個縮影,典型地表現在杜波依斯(爭取黑人全面人權,下層黑人認為其代表上層黑人)和布克·T·華盛頓(着力提升黑人的技能和品行)之間。克里奧爾黑人直到20世紀,都與其他黑人涇渭分明。

6

南北戰爭結束至1920年代,超過75萬黑人離開南方去往北方,是美國曆史上大規模的遷徙之一。眾多的黑人貧民窟就是從這次人口大遷移中開始形成,紐約哈萊姆區就是其中之一。北方城市黑人工資待遇比愛爾蘭裔、意大利裔高,從事的也是雖不顯赫但頗受重視的職業,如理髮師、侍者、工匠等。當時並未出現黑白分明的居住情況,黑人平等使用公共設施、擔任公職、參與市場競爭和政治投票。19世紀最後25年,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種族友善和結合的時期。

這種情況在20世紀初發生了逆轉。大批沒有教養、缺乏教育、出身於南方農業地區的黑人潮水般湧入北方城市,很快成為黑人社區人口的大多數,引起當地白人和黑人同樣的憤懣。黑人中產階級指責他們粗魯、庸俗、邋遢、説他們是犯罪分子,會威脅到整個黑人羣體在廣大白人心目中的地位。從此,黑人若想和白人住在同一街區,就會引起暴力衝突,3K黨也首次在北方城市出現。1911年,“居住區隔離法案”在巴爾的摩率先通過,其他城市立即紛紛效仿。

大蕭條時期,遷徙浪潮曾一度停頓,但從194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次新的更大規模遷徙浪潮。1940-1970年代,共有400萬黑人遷出南方,進入北方城市,隨之帶來了暴力、酗酒、犯罪等社會動盪。白人和較早抵達的黑人中產階級無不退避三舍。

7

在美國的黑人中,有另一個重要的分支——西印度羣島黑人。1920年代,紐約哈萊姆區1/4的居民是西印度羣島人。他們與其他黑人格格不入,他們之間通婚率特別低。

奴隸制所有被世人痛斥的特徵,如把人當牛馬使用、黑人婦女遭玩弄、黑人內部分裂,等等,在西印度羣島以最惡劣的方式體現。西印度羣島的黑人死亡率之高令人咂舌,必須通過不斷從非洲補充才能維持數量。他們在甘蔗園中工作,但這些甘蔗園主並不像美國農場主一樣住在那裏,而是在英國。掌控種植園的權力落在了受託的當地律師和監工手裏,這些人可以享有一定比例的產出,因此不惜代價竭澤而漁殘酷對待奴隸。

為了便於控制,英國人在西印度羣島仿照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做法,將黑人按不同膚色分若干等級分而治之,致使其內部分裂比起美國嚴重得多。但是這種做法在另一方面促成了他們的自立。由於他們很多人被給予土地和時間自行解決吃飯問題,於是雖然為奴,但卻有照料自己和從事商業的經驗,這正是美國南部黑人被剝奪了的東西。加之他們在1838年獲得解放,比美國黑奴早了一代人的時間。這是他們在美國獲得較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比起美國南部黑人,他們懂得節儉、勤勞、更具創業精神,生育率和犯罪率既低於美國黑人,也低於美國白人,子女學習也比較刻苦。1901年,曼哈頓20%的黑人企業由他們擁有,儘管它們只佔那裏黑人人口的10%。因此,他們被美國黑人稱為“黑人中的猶太人”。

到了1969年,紐約西印度羣島黑人收入比全美黑人收入高出52%,第二代西印度羣島人的收入甚至高於白人羣體,失業率也低於全美平均數。1970年,紐約警局職位最高的是清一色的西印度羣島人,該市聯邦法官也是如此,曼哈頓歷屆行政長官也都是西印度羣島人。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印度羣島人在美國黑人中佔比太低,所以他們是以整個黑人種族的“代表”去擔任公職的,強調其西印度羣島的背景,將在白人和黑人中同時削弱他們的地位。許多從事民權運動的西印度羣島黑人,必須把黑人的貧困和失業全部歸罪於白人的種族主義——儘管他們自己的經歷已經有力地證明,那種認為膚色在美國經濟生活中構成嚴重障礙的命題是站不住腳的。

8

二戰爆發後,由於民間和軍方都缺乏人力,種族間的很多障礙被打破。首批黑人海軍陸戰隊士兵在1942年被訓練成功,黑人將領本傑明·O·戴維斯率領的兩個黑人空軍戰鬥隊曾在歐洲參戰。民營部門也向各種膚色開放。法院開始宣判歧視性法律違憲。職業體育項目漸漸由黑人主宰。

雖然鴻溝仍在,但是那種認為黑人與白人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統計數據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到1970年代,生活在南方以外的黑人,基本接近白人的收入水平,若以夫妻雙方都參加工作為例,黑人夫妻的收入甚至高於白人夫妻5%。黑人人口的地理分佈,扭曲了全國性統計數據的對比。紐約州黑人的收入是密西西比州的兩倍。南北之間的經濟差異,才是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

隨着黑人貧困率的下降,依靠福利為生的、失業黑人卻在1960-1970年代不斷上升。造成這種惡果的因素當中,有政府推行的許多法令。尤其是最低工資法,使黑人找工作更加困難;而福利法案,使得就業變得不那麼重要。

爭議最大的是《肯定性行動反歧視法》,或稱《種族入學與就業配額法》。這種配額制度的效果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超出1960年代實施機會均等政策時所獲成功的範圍。公眾對此法案認識不一,在一般白人中引起強烈憤懣情緒,導致種族主義抬頭;黑人與猶太人組織之間悠久的聯盟關係,也因配額問題而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