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其實一種“被動”行為,3招教孩子學會主動
引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增強自我意識,開始對事物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當孩子對父母交代的事情,或教育他們的道理言聽計從時,其實是一種"被動"行為,父母應該學會以適當的方式教育和引導孩子學會主動。
6歲女孩小敏的爸爸媽媽都是上班族,工作忙碌,特別是爸爸經常深夜才能回家。小敏的衣食住行都由媽媽抽空照顧。
平日裏媽媽六點半後就會回到家,陪伴照顧小敏,因為小敏體質濕熱,容易上火,媽媽經常囑咐小敏要多喝水。當小敏在書房學習或進卧室休息時,小敏都會按照媽媽的叮囑,大口大口的喝水,保證攝入的水分充足。
可最近因為姥姥生病了,媽媽晚上下班後都需要到醫院陪伴姥姥,也就沒辦法全心全意的照顧小敏了。結果,好幾天媽媽很晚疲憊的從醫院回來時,發現小敏的牀頭沒有放水杯,家裏水壺裏燒好的水也基本沒動,半個月後小敏還因為喝水太少,零食吃得太多上火了。看來媽媽平時讓小敏多喝水時,她言聽計從卻沒有往心裏去,一旦媽媽不在,或疏忽,她就全給忘記了。
許多孩子和小敏一樣,對父母言聽計從,其實是一種"被動"行為,缺乏主動性,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們的行為舉止就會恢復往常。家長要將孩子的被動性行為轉化為主動行為,就需要先了解孩子被動行為的原因。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被動的行為?
首先,孩子對行為的認知不足。
孩子的年紀尚小,對事物的認知尚未深入全面。家長在交代或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很少去講清楚行為發生背後的原因,分析行為的利弊。導致孩子只知道聽家長的話,被動的照着父母交代的做,一旦父母不在身邊時,長期督促養成的好習慣就又功虧一簣了。
其次,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
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許多父母都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大多將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老一輩去照顧,缺少了陪伴孩子的時間。
而老一輩因為體力,精力等多種原因,往往只能在飲食起居的生活層面照顧孩子,而在學習和行為糾正教育方面力不從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父母缺少對孩子的教育與引導,就更加重了他們"被動"言聽計從而缺少主動理解的現狀了。
1、 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
隨着對事物的接觸與瞭解逐漸增加,孩子在成長時期會逐漸形成自己對環境的認知和理解,也會隨之不斷增強自我意識。
家長應該多主動與孩子們溝通,去換位思考,去了解他們眼中的時間,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困惑與感受,像朋友一樣瞭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並加以鼓勵支持和引導。增進親子關係和信任感後,孩子更能學會主動,更真實的表達自我。
2、 以適當方式強化孩子的正向行以適當方式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父母可以在孩子按時完成好課業,多吃營養的蔬菜與水果,幫忙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後,以他們喜歡的方式給予一定的鼓勵或獎勵。
哪怕是一個擁抱,一個親吻,都能帶給他們正能量的温暖與觸動,也更能促使他們主動堅持正面積極的行為模式。
3、 增加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時間
父母再忙碌,每週也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用心陪伴孩子,一起聚在一起吃一餐豐盛的美味佳餚或是到户外參加體育鍛煉都是增進彼此親密度的絕佳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棒的良師益友,也是他們的好榜樣,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閃光點,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總結
時代在不斷髮展進步,孩子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內容五花八門,他們比以往的孩子更成熟,思維方式也更為多元化。
被動的填鴨式教育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許多孩子表面上看對父母言聽計從,其實卻是一種"被動"行為,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以適當方式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增加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時間;多用這3招教你的孩子學會主動!
想了解更多育兒經驗,可以關注我,每天分享精彩的育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