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每次都忘記,我不是跟你説要……”好熟悉的一句話啊!這句話幾乎陪伴着每一個人長大,只不過現在角色互換,換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説。為什麼爸媽對於孩子忘東忘西這件事情那麼耿耿於懷呢?大人們不是也會有忘記的時候嗎?
故事一:
爸爸開車接阿寶(6歲/男孩)放學,因為下雨的關係多等了一會兒,等到阿寶上車放好書包傘具後,坐在副駕駛座的媽媽一開口便問:“今天水有沒有喝完?”
“啊!我忘了!”阿寶被媽媽這麼一問才想起有水要喝完這件事。
“我跟你講過幾百遍了,水要喝水要喝,你怎麼又忘了喝水?你到底在幹嘛?”媽媽很不耐煩地責罵阿寶,阿寶低着頭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阿寶,你在學校都在幹嘛,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都記不住?不過是喝個水而已,有這麼難嗎?”爸爸問完便要阿寶在車上把水全部喝完。
“我看你什麼都記不住,哪一天連你自己都忘了帶回家,我看你怎麼辦?”媽媽對於阿寶每天都忘了要把水喝完的事非常在意。
故事二:
言倫(5歲/男孩)午休起牀後,走進媽媽正在工作的廚房,看見媽媽滿手的麪粉也想要幫忙。
“媽媽,我也要幫忙做餅乾。”言倫揉着眼説。
“哎呀!言倫你怎麼起牀沒有穿外套?今天很冷這樣子會着涼,不是跟你講過了嗎?怎麼每次都忘記呢!”媽媽急忙清洗手上的粉屑要帶言倫進房間穿外套。
故事中的爸媽一定覺得是……
學習最基本的是至少不要忘記吧?!整天忘東忘西,玩和吃卻記得比誰都要清楚,這根本就説不過去吧?!連小事都會忘得一乾二淨更不用指望做什麼大事吧!怎麼提醒就怎麼忘,好像我們從來沒提起過一樣!
其實孩子只是……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記不住,就是忘記了。每次看到爸媽才會很害怕地想起來,可是通常就來不及了,接着就是被罵被罰,我也好想不要忘記,可是太難了,我真的記不起來。爸媽每次説的“再忘再罰”讓我好害怕!
我們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過度操心也許幫了倒忙,因為孩子也要懂得為自己負責。
當然沒有人會喜歡或希望孩子整天忘東忘西,因為爸媽想要孩子更好更優秀,所以這些刺耳的叮嚀就成了孩子肩上的能量揹包,希望能供給孩子滿滿前進的動力。雖然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再更好一點不要又忘了什麼,可是這也顯示了其實是爸媽內心的某種不安,所以特別在意孩子是否又遺忘了重要的事情,因為爸媽過往或多或少也有因為忘記了什麼而導致有過不好的經驗,因此不要孩子重蹈覆轍。
舉例來説我常會問爸媽:“孩子如果真的忘了帶書本、學習用品會發生什麼嚴重的後果嗎?”爸媽會説:“會沒辦法上課、會無法完成作業、會被老師罵或罰、會被打叉叉……”。
仔細一聽爸媽所擔心的事情不都是孩子自己該負責的事嗎?怎麼換爸媽在操心又變成爸媽的責任了呢?其實當爸媽凡事過度操心反而會讓孩子學不會對自己負責,而孩子也會感到沉重不知所措。當孩子因為遺忘而無法完成任務時就應該讓孩子學着去承擔。
我的兒子今年六歲,忘了這個或忘了那個諸如此類的事件也會發生,但孩子正在學習所以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不須太過苛責。重要的是我希望孩子能夠將這些經驗經過自我覺察和練習的方式轉化成一種自動自發的習慣,希望孩子的自動自發是為了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了應付爸媽。
讓孩子用學習自我承擔的方式來引導自發性,培養責任感並與孩子做良性的溝通與檢討,可以提高孩子對於自我與生活周遭的敏鋭度,同時慢慢地理解與感受自己的情緒,日後也較能理性地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孩子不是漫不經心不在意,而是缺少具體的連接
孩子什麼都會忘得像沒發生過一樣,但好玩的好吃的卻絕對不會忘。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平時都不會記得要早睡早起,但只要遇到郊遊就完全不需要提醒,甚至比平時更早起牀,也梳洗準備好了等待出門,揹包裏該帶的零食餅乾一樣都不會少。怎麼跟平時的表現差這麼多呢,難道是孩子平時故意裝糊塗嗎?
其實那是因為玩樂與飲食都和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孩子最喜愛的互動,快樂與期待能讓大腦產生愉悦感而更專注;學習和生活自理的所有事,幾乎都是爸媽或由主要照顧者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在旁協助幫忙下完成的,所以當孩子開始要獨立靠自己完成這些任務時就會露出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練習。
要孩子連貫地記下爸媽的交待實在有些困難,因為爸媽通常只會給予指令要孩子去完成‘記得’這個任務(例如:記得喝水、記得帶回作業……),孩子聽到了完整指令也能夠一字不漏地復讀,但那些只有文字的指令無法讓孩子與任務之間產生任何有效連結,所以在下一個情境中就不知不覺地忘了。
孩子最喜歡聽故事了,故事裏的情節即使只講過一次,孩子也能倒背如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爸媽在為孩子們説故事時不論是聲音或表情都注入了情感,而故事情節也在孩子的腦海裏具體地呈現出來,每當腦海裏深刻的畫面越多,孩子就能完全不費力很自然地記下一切,就像是原本就有的記憶一樣清晰。
記得兒子上幼兒園後(3歲半),我就是以‘説故事’的方式告訴兒子,每天早晨起牀後需要自己幫自己的事有哪些,再將這些腦海裏的畫面以具體的方式畫下來,讓兒子練習也培養責任感。那個時候兒子每天都很開心期待着,因為早晨起牀後即將展開一整天的故事。比起冷冰冰的催促和給予指令,我想快樂更能在每個人的心裏留下深刻的感受和記憶,所以爸媽們何必讓怒氣瀰漫在親子之間揮之不去呢?好好説話、好好感受就能理解孩子。
如果孩子又忘了哪個步驟或是哪件事情,相信孩子比爸媽還要驚慌失措,記得以下這五個大原則並放在心上:
一、先同理並接受(因為事情已發生,再多怒氣也於是無補)
二、彼此溝通後一起討論
三、給孩子多一點時間適應和練習
四、孩子也要學習自我承擔的責任
五、用鼓勵和讚美取代情緒性責罵
孩子不會故意討罵,只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爸媽要學着緩和自己的過度擔憂,把屬於孩子的責任慢慢交還給孩子並在旁陪伴協助,用愛和耐心重新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這樣孩子才能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