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61歲還被“催生”,中國女性真的受夠了

楊麗萍所能得到的來自年輕人的力量,遠比生育大得多。/微博@楊麗萍

公眾人物往往會成為人們自我投射的對象,但女性始終是被凝視的他者。人們會想象自己成為馬雲,成為王健林,成為劉強東,但幾乎不會想象自己是楊麗萍。

畢竟在大多數人眼中,不管女性多成功,其生育價值始終高於社會價值。

女明星被催婚催生,幾乎是中外娛記沒話可問時的最後一個殺手鐧,也是吃瓜羣眾最愛看的經典話題。只是萬萬沒想到,同樣的斥責會在今天落在已然61歲的楊麗萍身上。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這則陳腐到不知道從哪兒挖出來的留言,赫然出現在楊麗萍發佈的一則火鍋視頻(現已刪除)下。

而這條留言所得到的點贊數,更令許多人感到意外。2020年了,限制女性婚育自由的觀念非但不見少,且依然有非常強大的羣眾基礎。

有感於此,不少女星紛紛下場力挺。

陳數轉發了自己出鏡的一張影視截圖,回應“女人的價值不是用來生兒育女”;

戚薇直指“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時至今日,還在給我們‘女人’下定義,還把兒孫滿堂當做女人唯一的成就”;

李若彤坦言“作為一個未婚的成熟女性,我的評論、私信,每一天都在收到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女明星們受輿論環境之苦久矣。這一場爆發式的聲援有多激烈,那些曾經投射到她們身上的質疑和指責就有多密集。她們倒的苦水,也來自每一個平凡女性的親身經歷。

任女明星喊破喉嚨,吃瓜羣眾視若無睹。

姐姐妹妹都來了,個別“哥哥”自然也不會缺席。但他們説的是什麼呢?

無非是“女人不生兒育女是價值觀出了大問題”,要麼是“活不成楊麗萍就老實生孩子”,還有認同傳宗接代是女性天職的,怪不願意生育的女性“怎麼不會託生個男身”……

實不相瞞,這些話姑娘們早就聽得能倒背如流了。但逼人生孩子還要怪人投胎姿勢不對,還真是挺新鮮的。

但這一場討論中,最可怕的不是“女性必須婚育”的論調,而是支持這一論調的人,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多。其擁躉分散區域囊括了普通百姓及知識分子,且時刻發起無差別攻擊,即便是成功女性也難逃其害。

不婚育者所承受的羞辱,仍將持續

為什麼民間有這麼多人反對女性不婚育?

最近一組刷屏的數據,或許可以讓我們窺得最根本的原因:“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羣,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月入一千是什麼水平?比總人均月收入還少一半不止。

多少美好想象,被這段話無情揭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仍有許多人還要為最基本的生計發愁。

經濟上的限制無疑是多方位的,最深遠的影響無異於基礎教育的缺位。

青少年早早輟學補貼家用,多數人未到法定年齡就稀裏糊塗奉子成婚,此後往往因雙方的不成熟致使婚姻破裂,或者因育兒成本不堪重負,使得下一代延續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悲劇。

教育上的侷限,讓他們難以接觸到更豐富的圈層,因而更容易固守傳統的觀念約束。駐馬店某村就因為有過外地媳婦出走的先例,要求適齡男性先與同鄉女子結婚,再出門打工。而生下來的孩子,多半會成為留守兒童,重複父母走過的道路。

如果説來自上一代的苦口婆心是主觀上的規訓,那麼經濟上的考量則是千百年來無可迴避的關鍵。

不少人認為,靠婚姻能換取更多的生存資源。確實,在社會整體經濟水平偏低、女性難以獲得工作機會的年代,多數人只能靠“共同奮鬥”實現經濟水平的提升。但回頭看,得利的卻並非女性。

為什麼説“生兒好聽,生女好命”?因為兒子能得到一個家庭幾乎全部的遺產,只要父母健在,就要為他解決婚姻所需的車與房。但有了女兒,父母就能坐收彩禮,平日跟女兒討要家用,老了還能靠女兒的供養度過餘生。

那麼女兒究竟是否幸福?沒人關心。看似金貴的女性資源,最終還是成為了多方交換的利益工具。

結婚遠沒有想象中簡單。/《新娘大作戰》

同樣是因為教育,女性在生活中得到的“婚育自由”,在網絡輿論場上也很難得到。

CNNIC第43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男女比例為52.7:47.3,其中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羣體為主,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佔比分別為38.7%和24.5%,受過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佔比分別只有8.7%和9.9%。

換句話説,不管你活得多漂亮,只要上網一天,就無法逃離來自普羅大眾的、基於傳統觀念下的審視。

割裂的輿論場,四面楚歌的女性

“都2020年了,怎麼還有人鼓吹傳宗接代是女性天職”,或許是不婚育陣營支持者們最困惑的點。

但對面可不這麼想。他們掩飾不住的不滿和眼紅,都化成了——“中國女性地位已經很高了”“別什麼都想要”。

是啊,護膚品廣告高喊“誰規定26歲一定要結婚生子”“剩女也光榮”,衞生巾品牌大方説出“月經”、用紅色表示經血、鼓勵女性拋開刻板印象,日化品牌用男女換位的方式展現母親的不容易,內衣品牌更是為女性不同的身材正名……

就算沒有這些,還有喊了大半個世紀的“女性能頂半邊天”能佐證。

在他們眼中,都市女性們彷彿置身現代烏托邦。所有選擇都能得到尊重,每一種存在的姿態都值得被肯定。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自主權,想要什麼都可以得到。

但事實是這樣嗎?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9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中國的排名依舊百位開外,兩年內連退6級。

兩性的薪酬差距也依舊存在。《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女性的整體收入依然低於男性17%。針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不見減少,領導層中的女性角色鳳毛麟角。

即便是隔壁排名墊底的日本,也拍出了高分日劇《我選擇了不結婚》,但被國內資本買回來翻拍後,劇名就變成了《誰説我結不了婚》;

所謂的大女主爽劇裏,沒見女主用專業知識解決了多少問題,倒是看她們在戀愛上耗費了不少精力;

3年前年輕女性在二手車廣告裏像牲口一樣被準婆婆檢查牙口,半年前鼓吹“女人美了才完整”的醫美電梯廣告仍如在眼前……

奧迪二手車廣告截圖。

現實生活中,“結婚生子”的催促總是準時響起,若想隔絕噪音,女性只能選擇與原生家庭割席。然而回到職場,別説高齡未婚、已婚未育,光是“性別為女”就足以失去不少機會。

女性的賽道註定比男性更窄,整個社會自上而下都在發出同一個聲音:回家吧,相夫教子是你最終的宿命。

然而婚姻真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嗎?結婚前質問你“不結婚老了誰來照顧你”,結婚後又震驚於“你怎麼可以不做家務”。在孩子的冠姓權、不動產的所有權面前,喪偶式育兒都不算什麼,反正連空閒時間都不容你隨意支配,只有共同債務是真的

這份既羞辱女性又羞辱男性的古早“婚姻攻略”,至今仍在流傳。

和男性比起來,多數女性能在婚姻中獲得的利益實在少之又少。而離婚冷靜期的推進,無異於給女性一記當頭棒喝。難以在選擇婚姻後全身而退,那麼只能自絕踏進深坑的念頭。

活成了楊麗萍,也沒有資格不婚育?

在這場討論中,最值得警惕的論調無異於——“楊麗萍不生孩子是為了舞蹈,你算哪根葱?”

誠然,只要女性選擇不婚育,就必然要靠個人奮鬥實現經濟獨立。而對事業成功的追逐,也成為了不少女權主義者的必經之路。

但難道只有財務自由、功成名就,女性才能獲得婚育市場的赦免狀嗎?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今天楊麗萍也不會置身輿論中心。

隨手輸入一個大齡女星的名字再加上“結婚”的關鍵詞,輕鬆就能收穫無數對她們私生活的揣測,“剩女羞辱”“容貌羞辱”“蕩婦羞辱”亦從不缺席。

即便她們不愁吃穿、有車有房,廣大網友依然覺得她們過不好這一生,需要自己為她們指出一條人生的明路。

如果説三四十歲的女星被催婚尚可理解,已過生育年齡的楊麗萍仍遭受指摘,就讓人十分看不懂了。不知道那位帶頭催生的看客,是想送楊一個孩子,還是想替楊當一回免費子宮。

不婚育的成功女性有很多,但許多人對她們的評價最終都會繞回到“可是她不生孩子”。彷彿向一個人説透了近大遠小的道理,對方還是一臉天真地問“可是鴿子怎麼這麼大”。

連“站得夠高”的女明星都要飽受“過得不幸福”的猜疑,就別説普通女性了。

可是性別互換,評論估計就得減半。

在成功男士身上,關於“為何遲遲不婚育”的質疑也有,但頻率顯然比女性低得多。

還未等他開口,就有人跳出來為他解釋“男人要以事業為重”“一切還來得及”。哪怕已有科學論據證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比女性結束得更早。

公眾人物往往會成為人們自我投射的對象,但女性始終是被凝視的他者。人們會想象自己成為馬雲,成為王健林,成為劉強東,但幾乎不會想象自己是楊麗萍。

畢竟在大多數人眼中,不管女性多成功,其生育價值始終高於社會價值。

是時候踢開千百年來的枷鎖了。

尊重女性的前提,是把她們當人看。

生而為人,有權利選擇任何不傷害他人的活法。天才如楊麗萍,生來就知道自己深受舞蹈的召喚,決心一生奉獻給藝術。早早看透了人生的本質,決心以旁觀者的身份走過漫長歲月。

平凡如我們,即便是波瀾不驚地走過這一遭,但誰説微不足道的小美好,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就非得靠孩子來為生命賦值呢?

至於那些選擇不婚育的女性未來會不會後悔,那又關其他人什麼事呢?

早婚害了農民工,非凡油條,2020-01-08

誰給她出的題這麼難,伯通,虎嗅網,2018-10-12

CNNIC第43次調查報告:網民屬性結構,2019-02-28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2019-12-1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00 字。

轉載請註明: 楊麗萍61歲還被“催生”,中國女性真的受夠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