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鄉村振興丨恩施市洞下槽村:搭上鄉村振興快車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綜合

歷經脱貧攻堅的錘鍊,搭上鄉村振興的發展快車,如今的恩施市白楊坪鎮洞下槽村萬畝茶園四季常青,青瓦白牆的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民和諧友善,發展勁頭十足。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背後,是洞下槽敢為人先的實踐精神,是一條破繭成蝶的煉“心”之路。

初心謀“變”

“我小的時候,整個白楊坪只有洞下槽和麂子渡有水田。温飽問題解決後,村裏的青壯年紛紛外出,留下的盡是孤寡老人。”致富能人陽天壽説起回村的初衷忍不住嘆氣,“我是真不願看着家鄉漸漸凋零。”

要改變這種面貌,就得找到正確的發展路子。

村幹部每週、每月開羣眾會,合計出一個大方向:不能破壞洞下槽村得天獨厚的環境和生態,要依山就勢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在陽天壽牽頭下,2017年12月,洞下槽村茶香農文觀專業合作社成立,負責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旅遊項目開發,着力打造集休閒觀光、農事體驗、文化傳承、高端養老於一體的城郊鄉村振興示範點。

陽天壽和村幹部向村裏的老人立下“軍令狀”:“三年內,我們保證你孫子、外孫肯回來過年。”

合作社採取“公司 農户 基地”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流轉村民土地850畝,覆蓋村民約1000人,特聘專業機構公開賬目,保證盈虧“看得見、摸得着”。

村民譚世堯已經67歲,靠餵豬、種田維持基本生活。家裏的8畝田入股後,他被安排了一份月入3000元的穩定工作。閒時務工,開園後承擔衞生、檢票等工作,合作社將解決一大批像譚世堯這樣的貧困户就業及後續發展問題。

以田園綜合體為抓手帶動鄉村旅遊,以茶旅融合為引擎推進產業興旺,村民變“股民”享受發展紅利,洞下槽的未來生機蓬勃。

齊心改“貌”

6月2日,剛下過一場雨。遠望洞下槽,雲霧繚繞、青山如黛,青瓦白牆的特色民居錯落有致點綴在蒼翠茶園之中,村委會前湖島連片相映成趣,儼然一幅動人的山水田園畫卷。

村委會廣場連着一條古街。這裏民居古色古香,富有土家風情的特色壁畫吸引眼球,不時還有盛開的金銀花、牽牛花探出欄杆。

“我們家的房子最早是土牆屋,2014年享受政策補貼翻修了一次,外立面是村裏統一做的。”村民李文秀介紹。

李文秀家在古街盡頭,三層樓房正對觀光步道和田園綜合體的農耕體驗板塊。

2017年至今,洞下槽村先後投入500餘萬元為民居搭建統一制式的廊柱、翻蓋屋檐,修建廊亭和“燈戲茶香”特色路燈,引導村民種樹栽花。

依託恩施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村莊保潔機制得以建立和完善,村民熱烈響應,自發綠化、美化房前屋後,走出家園、邁入花園。

村民譚甫勇去年7月開起農家樂,還在房屋改造基礎上自費修建了漂亮的檐角。環境優美的農家樂吸引着州內遊客,僅6月1日就接待了80多人。

將村容村貌作為田園綜合體的“門面”着力打造,洞下槽美了村莊、富了百姓。

匠心傳“道”

“要得富先修路,每家公路進到屋。客人蔘觀到此處,都説洞下多幸福……”6月2日,75歲的孟永香坐在堂屋唱起新創作的《最美鄉村招鳳凰》,調子悠揚婉轉、功力不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孟永香投身燈戲這一民間藝術已有數十年。燈戲的特點是“小情節、小人物、小戲班”,演繹的是鄉里鄉親的農村生活,因此對道具、服裝都沒有嚴格要求。孟永香曾活躍在田間地頭,如今她的徒弟也是“一手拿鎬鋤,一手學文化”。

除《雪山放羊》《洞賓點單》等經典劇目外,孟永香不斷挖掘燈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創作了《聽從黨的安排》,反映黨員幹部上門做羣眾工作的場景,新寫的《最美鄉村招鳳凰》則體現了發展給洞下槽村帶來的變化。

發展與傳承相結合。近年來,孟永香培養了多位州、市級傳承人,創作了十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她家門口的小舞台成了十里八鄉的熱鬧中心,燈戲文化深深根植於洞下槽村民心中。

圍繞燈戲文化,村裏着力打造“燈戲茶香”文旅品牌,組織文藝小分隊,並延伸到耍耍、連廂等藝術形式,開展豐富的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文化之魂活村、強村,洞下槽有了精神新內核。

洞下槽農村田園綜合體將在8月30日開園,村裏擬邀多位文化傳承人唱山民歌、跳民族舞、演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