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媽媽,你一定很好奇,自己是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前途、健康和成功的。
如果你的孩子尚在8歲以下,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本文,這篇文章一定會改變你孩子的命運。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了8歲,也請你讀到最後,也許你還有補救的機會。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成人,你更要看看也許你孩子的現狀跟你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一個母親對生活事件的解釋決定了孩子的前途、健康和成功。
是的,這話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三十九年前在德國海德堡,社會學家艾爾德持續了60年的一項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如何被證實的呢?
上世紀80年代,艾爾德曾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些人做了研究,發現在經歷了經濟蕭條時失去財富打擊的中產階級的人,在中年時期基本就從心理創傷中恢復過來,到了老年時期,則生活比較幸福,心理和身體都處於比較健康的水平。而在經濟大蕭條之前就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們,他們同樣遭遇了貧困,但卻常常在中年晚期生活在崩潰當中,他們晚年生活比較淒涼,身體和心理都不健康。
這是怎麼回事?這個結論又是如何證實母親會對孩子的健康和成功造成影響的?這要從馬丁·塞利格曼發明的“時間機器”説起。
艾爾德針對上述研究推測:那些晚年生活幸福和不幸的人,都跟他們童年的某種經歷有關。但到底這種經歷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影響這些孩子的晚年生活的?
艾爾德很苦惱,想要證實他的推斷,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回到50年前用心理學的工具對他研究的那些進行測量。然而時光機器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結論恐怕只能變成一個猜測。
一天晚上,艾爾德的朋友馬丁·塞利格曼接到了一位年輕的社會心理學家彼得堡的來信。彼得堡在信裏抱怨他的工作單位給他安排了太多的工作,扼殺了他的創意,他告訴塞利格曼博士,他正在用一種方法給那些不肯做心理測量的人測驗他們對事物的解釋風格。
他的方法是:每天仔細的讀報紙,每當看到體育明星、總統、電影明星等説了一句有因果關係的話,他就把它當成這個明星迴答瞭解釋風格問卷上的一個題目,以此來給這個明星打分。比如,一個籃球運動員説他因為今天“風向不利”而沒有投進球時,彼得森就把它放在歸因風格測試問卷上進行打分。在心理學上這種方法叫做“逐字解釋內容分析法”,簡稱CAVE。
這讓塞利格曼非常激動,CAVE法不就是時間機器嗎?心理學家可以將它用在不肯做問卷的人身上,也可以將它使用在以前不能做問卷的人身上。
於是塞利格曼深夜叫醒了艾爾德,告訴了他這個興奮的發現。接下來的難題是能否找到50年前前輩研究者對那些被試者面談的原始資料。
興奮的艾爾德連夜奮戰,終於找到了那些被試者從少女到母親、到祖母的完整記錄。
他們對原始記錄做了詳細研究,並再次對被試者、被試者的孩子、被試者的孫子做了一次面談,最後得出結論:
1.那些晚年生活比較幸福的人們,對生活事件大都有樂觀的解釋風格。而晚年生活淒涼的人,大部分對生活事件的解釋都很悲觀。
2.母親的悲觀程度和孩子的悲觀程度具有相似性。而孩子的解釋風格大多和父親都有差異性。
為了進一步確認這個結果,塞利格曼和艾爾德對從小被收養的兒童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的樂觀程度與他們養父母的樂觀程度相似,而與他們的親生父母則不相似。
這説明,一個人的樂觀是學習得來的。
接下來,我們用一個實例説明,母親對生活事件的解釋風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前途、健康和成功的。
8歲的楠楠跟着媽媽羅女士上街,不小心丟了自己的手機,以下是孩子和媽媽的對話:
楠楠:媽媽是不是手機被小偷偷走了?
羅女士:該死,你爸爸會罵死我的。
楠楠:爸爸不是總讓你留心點嗎?
羅女士:這種倒黴事為什麼總髮生在我身上?我真是沒救了,總是這麼粗心大意。
在手機丟了之後,羅女士把自己痛罵了一頓,並且因為擔心老公責罵而無比沮喪。在這個過程當中,楠楠聽到了對這件事的四種解釋:
1.這種倒黴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2.我真是沒救了。
3.我總是粗心大意。
4.做了錯事就只能痛苦的等着被指責。
解釋風格的維度包含了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
羅女士丟手機事件的解釋風格分析如下:
在永久性的維度(時間):樂觀的人相信引起厄運的原因是暫時的,通常樂觀的人解釋壞事情會用到有時、最近。而羅女士用了“總是”,“沒救了”,這類具有永久性的解釋。
在普遍性的維度(空間):樂觀者相信壞事情打擊的只是某個領域,或是一個方面。而羅女士用了“這種倒黴事”、“沒救了”、“總是粗心大意”這樣具有普遍性、打擊面很廣的解釋。
在人格化維度:樂觀者認為壞事情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羅女士卻用了“這種倒黴事”、“我總是粗心大意、沒救了”、“我做了錯事,就該被責罵”這種人格化的解釋。
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親對情緒化事件的解釋。而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平均每分鐘都會有一次解釋,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已。你的孩子會對這種解釋一字不落的聽進去,特別是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他們不但聽,還會注意到這些解釋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是特定的還是普遍的,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你的悲觀的解釋風格。
在6月23日發表的《這個你覺得無所謂的習慣,未來可能導致很多人失業》中,已經詳細介紹了為什麼悲觀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功和未來。
塞利格曼博士曾經與賓州大學研究生卡門、耶魯的羅丁合作對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一羣老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追蹤,最後得出結論:樂觀者比悲觀者有更強的免疫功能。悲觀和抑鬱則導致大腦內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減少,進而引起內啡肽的增加,人體免疫系統的活動就會降低。
媽媽對生活事件的解釋決定孩子的前途、健康和成功,對此你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