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陳舊、休憩場所匱乏、綠植景觀單調等問題,一直是居民羣眾期盼改觀的重點。近日,普陀區甘泉路街道新宜小區完成了華麗轉變,小區顏值大幅提升,居民們臉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宜居民區由宜川路413弄、宜川路451弄、新村路170弄三個自然小區組成,均為上世紀80年代建造,總户數2687户,建築面積近11萬平方米。小區使用年限較長,屋面隔熱板、防水層嚴重風化,外立面老舊、空鼓、開裂,下水管道老化,滲水情況嚴重。
2019年8月,新宜小區綜合修繕工程正式啓動,於近期竣工。在近一年的工期裏,新宜黨總支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努力把小區打造成“居民想要的樣子”,把實事、好事做到居民心坎上。
因地制宜,把居民滿意作為“最高追求”
“為了打造居民滿意的小區,在確定修繕方案時,我們仔細推敲每個細節,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實地調查研判,兼顧實用和美觀,不斷優化方案。”新宜黨總支書記朱美珍告訴記者。
例如,新村路170弄中心小廣場原來的設計圖非常漂亮“洋氣”,可居民們並不“買賬”,原因是設計方案中綠化佔據了小廣場的中央地帶,導致可供居民休閒活動的範圍縮小。新宜黨總支一次次聽取居民意見,又一次次與設計師溝通,最終將綠化分散調整至廣場四周,留出中間一大片場地供居民活動休憩。
考慮到居民想要更多的活動空間,促使新宜黨總支形成了“拆牆並院”的新思路:通過整體規劃,拆除了新村路170弄和宜川路451弄兩個小區之間的圍牆,打通消防通道,同時增加安防技防設施,保障小區安全,得到居民的一致認可。最終公示的改造方案涵蓋了平改坡、外立面粉刷等46個項目,同步解決屋面漏水、下水管不暢、道路積水、停車位少等“老大難”問題,獲得98%的同意率,為後續順利推進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礎。
因人施策,將居民需求當作“頭等大事”
外牆滲水、屋頂漏水、下水道堵塞等問題長期困擾居民,在安裝“腳手架”之前,新宜黨總支在94個樓組門口都張貼了“修繕需求表”,收集居民的個性化需求。
收集的需求清單放到“紅色議事廳”進行討論,力求在綜合修繕過程中同步解決。通過排摸,有105户居民家中存在屋頂漏水情況,45户居民飽受牆面滲水困擾,20户存在下水道堵塞問題。
新宜黨總支與施工單位黨支部簽訂黨建聯建協議,對這170户進行針對性修繕。對於特殊對象更是給予體貼入微的幫助。幼年喪母的小喬智力殘疾4級,父親殘疾並患癌多年,去年10月病故,25歲的她只能靠最低收入維持生活。家中水電煤設施陳舊,存在安全隱患,生活環境堪憂。黨總支牽頭協調施工單位黨支部與小喬結對,為她家進行免費裝修,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這不僅大大改善了小喬的生活環境,更是把黨的温暖照進了弱勢羣體的心裏。
施工期間,新宜黨總支還充分發揮“紅色議事廳”協商議事作用,及時解決施工所引發的各類矛盾糾紛18起。在小區設立了3處居民接待點,為居民羣眾疏通“排氣孔”,消除他們的疑慮、誤解和擔憂,讓矛盾不出小區、解決在萌芽。
總結提煉,打造可參考可複製的“操作指南”
將近一年的綜合修繕工程,讓朱美珍和同事們從一個個“門外漢”變為熟悉工程每一個環節的“百事通”。
新宜黨總支還和綜合修繕臨時黨支部一起,不斷摸索、及時總結老舊小區綜合修繕的有效做法,形成了“新宜十九條”,對工期四個階段的重點、難點問題一一進行梳理並總結提煉應對措施。如在啓動階段如何做到公開透明,讓居民知曉、參與;在進場階段如何做好職責分工,協調配合順暢;施工階段如何確保安全,最大限度滿足居民需求;在完工階段,如何實現物業管理聯動升級,構建常態長效機制等等,編製成《舊住房綜合修繕流程指導手冊》推廣到其它居民區作為參考。
對此,甘泉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勇透露,抓住老舊小區綜合修繕的契機,除了做好屬地配合支撐等街道應該做的事以外,還要把街道想要做的事做成。一是打通生命通道,釋放小區道路空間,同時緩解停車矛盾壓力;二是解決綠化擾民問題,調整小區綠化佈局,提升綠化品質;三是統籌規劃未雨綢繆,同步考慮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預留空間;四是抓好小區物業管理,推動硬件改造和軟件服務的同步提升,在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的同時,讓老百姓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