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記者 李婭妮)
6年多來,甘孜藏區22萬餘人脱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3.17%下降至如今的0.23%。貧困村合作社遍地開花、綠色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特色農林基地發展壯大、生態旅遊示範區陸續建成……“造血式”產業扶貧勢頭迅猛,貧困羣眾穩定脱貧的基礎持續夯實,富民實踐,不打折扣。如今,這裏的百姓日子越來越滋潤,脱貧致富的動力不斷加碼。
抱團致富 助力增收有良策
在得榮縣白松鎮扎西拉登觀景平台,縣委書記雷建新指着半山腰處佇立的“精品藜麥產業園區”標識牌,繼而左右比劃着佔地範圍。隨着他的手勢望去,入目便是浩浩湯湯的綠海徜徉在磚紅色土壤上,其間星羅棋佈的點點白藏房,格外明麗漂亮。
“2017年起,白松鎮率先試種藜麥300畝;2018年,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以15個行政村為社員成立‘嶺嶺嘉姆’農民專合社;2019年,相繼在全縣9個鄉鎮推廣種植黑、紅、白3個藜麥品種共計1550畝;今年,又通過‘公司流轉 農户自種’藜麥耕種面積達3000畝。”得榮華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和金龍介紹説。
格扎一家原是白松鎮奪松村10户建檔立卡户之一,以前的生活全靠種點青稞、玉米和小麥,全家年均總收入萬餘元;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也僅1700元。自2018年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後,格扎家除了仍享受各項扶持政策惠及外,2019年,租金收益3000元、分紅效益7000元、務工收入3000元,光圍繞藜麥這一項的年收入竟達1.3萬元。
“以前沒修建骨幹水利工程、沒引進太陽能光伏提灌站、沒完善農田灌溉渠系,更沒基地、園區、合作社的時候,大家習慣了單打獨鬥,‘守好一畝三分地’的小農意識特別強!辛苦不説,外出不得,收入還緊巴巴的。”奪松村委會副主任四郎都遷新舊對比着,一一説與記者聽。
2015年以來,得榮縣委、縣政府把實施“六大戰略”作為建設“六個小康得榮”的重要抓手和造福得榮人民的使命任務,而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脱貧的治本之策,全縣上下更是視其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
今年以來,得榮縣進一步明晰“1256 N X”農牧產業發展思路,佈局規劃沿江沿河建1萬畝釀酒葡萄基地、高山峽谷中部建2萬畝花椒基地、縣城以北建5萬頭藏香豬養殖基地、縣城周邊建6000畝以樹椒為主的蔬菜基地,以及因地制宜發展N個傳統產業,並培育X種經營模式。
“萬畝釀酒葡萄產業、萬畝藜麥產業、萬畝漢麻產業、萬畝中藏藥材產業‘抱團’打出一套‘四個萬畝’組合拳,一改‘單兵作戰’的傳統農牧民為新型產業工,讓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形成‘風險同擔、利益同享’的共同體,引領廣大農牧民抱團致富。”白松鎮黨委書記春生説,為加快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繼高山葡萄酒、冷水魚養殖成功後,引種藜麥悄然興起,且漸成規模,2019年實現產值277.2萬元;經過大面積推廣和市場收購價看漲,預計今年將實現產值3000餘萬元,其中:生產基地實現產值2280萬元,農民務工工資性收入300萬元,帶動種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而最令白松鎮村民們自豪的是,他們眼中的這款“黃金谷糧”,70%搭上電商快車,批發給諸如“娃娃哈藜麥粥”等知名品牌作為主材;另外30%則是經由深加工“訂單種植”模式,無後顧之憂地零售給省內外企業。
扶貧車間 就近提升附加值
走進新落成的德格縣康巴文化中心博覽園“五大文化主題傳習所”,藏族傳統牛毛絨編織匠人佔珠正在二樓“飛針走線”。在她手中,犛牛絨變成細線,再經過手工精確穿線、並股、織造、染色,隨着織布機飛轉,一條條漂亮的圍巾現出雛形。
“這之後還需在扶貧車間進行整燙整理等步驟,一條圍巾才能徹底製作完成,整個流程大概一週時間。”在成品展銷區域,佔珠笑眯眯地説:“我們主要生產純手工犛牛絨製品,包括圍巾、揹包、腰帶等藏民族服飾掛件和氆氌等毛氈用品。別看我們的手藝保守傳統,犛牛絨系列成品曾獲過2017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一個錢包、一條圍巾可能動輒上千元,還不愁銷路。”
一旁的達瓦扎巴同樣是扶貧車間致富帶頭人,只不過他擅長的是青銅鑄造技藝。“儘管康巴文化中心博覽園今年10月才正式開園,但經由縣委、縣政府前期的大力推介宣傳,我光是在園內日均就能接到數十個青銅器訂單。”達瓦扎巴滿心歡喜地説。
德格縣是五省藏區傳統民族手工藝保存最完整的地區,是四川省非遺大縣,也是我州民族手工藝匠人最多之地,至今仍保存着銅鑄、噶瑪嘎孜唐卡繪畫、牛毛絨編織、木雕、土陶等20餘種古老、完整的藏族傳統民族手工技藝。
“近年來,為推動傳統藏文化、傳統手工技藝轉化為脱貧增收動力,德格縣高位推進‘家門口’扶貧產業,積極幫襯民族手工藝及南派藏醫藥扶貧車間羣建設,‘沒有圍牆’的民族手工藝產業園區呼之欲出。目前,已帶動普馬鄉、達馬鎮、嶽巴鄉、八幫鄉4個鄉鎮近3000人就業增收。”德格縣藏藝通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降擁彭措表示。
總投資1億元,以“黨建引領 產業園區 龍頭企業 扶貧車間 家庭作坊”的“五個 ”模式正逐漸落地,眼看着3棟藏醫藥扶貧車間、19棟民族手工藝扶貧車間拔地而起,“近看扶貧車間、中看美麗村落、遠看綠水青山”的特色生態文化產業園已成現實。
“我的扶貧車間去年下半年全面投用後,已吸納了15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在此就業。按照工種不同、技術嫺熟程度給予他們每天80至300元不等的工資,讓鄉里鄉親‘家門口’既學技術又有收入,穩定持續地擺脱貧困。”土陶技藝傳承人降擁格乃認為,如今,除了扶貧車間,縣裏還興建了有“康巴文都”之稱的康巴文化中心博覽園,裏面不僅設置了體驗式作坊,還有各類成品展示廳、銷售展陳區,其正式營業後,可帶動至少300名貧困人口就業,全縣102個貧困村可實現每個貧困村年分紅5萬元以上;屆時,也勢必會將一眾匠人凝結心血的噶瑪嘎孜唐卡繪畫、木雕、泥塑、彩繪、陶器、編制、銅鑄等傳統手工藝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農旅結合 綠水青山引客來
暮春時節,草山環抱的鄉城縣青德鎮,靜靜地躺在淅瀝小雨中,錯落有致的白藏房映入眼簾,一條條幹淨整潔的硬化路通達每家每户。
眼前的青德鎮正是在建的鄉城縣現代農業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園區所在位置,這裏海拔3100米,地處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圈腹地,光照條件良好,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如畫。過去,居住在這裏的村民常年受制於“水”,看天吃飯,土豆、玉米、青稞,外加幾隻藏雞、藏羊,再有幾棵蘋果樹,可能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轉變始於2007年,鄉城縣投資近3000萬元,在青德鎮實施農業產業示範區水利工程,安裝引水管道18.6千米,將海拔4420米處的冰漬湖水引至木郎宮村,解決了當時9個行政村351户2360人和10000畝荒山荒坡的灌溉問題。
汨汨水潤萬田,思變求富成為接踵而至的目標。
鄉城縣委書記曹建奎介紹,根據州委、州政府“10 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架,近年來,鄉城縣全力推動“南種北養”產業佈局成型,規劃種植特色水果2.5萬畝,其中核心區1萬畝,主要種植蘋果、葡萄、甜櫻桃及黃桃等水果,輻射帶動周邊種植1.5萬畝,覆蓋全縣8個鄉鎮67個行政村。
更重要的是,按照“強基地、抓加工、創品牌、促營銷”發展思路,該縣聘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編制規劃,對標全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標準,不僅配套建設園區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設施,讓“種養業—加工業—銷售業”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致力於推進“園景一體、三產融合、種養循環”的休閒鄉村旅遊度假村的打造,實現“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力爭到2021年建成全州一流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我家離果園就5分鐘路程。去年,我們一家4人在園裏幹活,掙了8萬多塊,靠挖蟲草和撿松茸掙不了這麼多,這可能就是傳説中‘錢多活輕離家近’的好工作嘍!”青德鎮木郎宮村村民澤仁擁忠告訴記者,不論是庭園自植還是園內打工,萬畝果園都給附近羣眾,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了更多勞作增收的大好機會。
去年,數十萬株蘋果樹、車釐子樹蔚然成林。老果園初掛果,量產約30萬斤,產值70餘萬元,“但蘋果樹豐產期一般在十年左右,屆時,預計量產翻番,每畝地商品果約8000斤。”鄉城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局長高茂雲説,2025年預計蘋果產量達到2.8萬噸,其他水果0.2萬噸,核心區產量1.8萬噸,預計產值達到9.1億元。
“淨土香巴拉”無疑有了“致富果”,“田園白藏房”也需有如織遊人的造訪。對此,鄉城縣不遺餘力地對標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國際最佳旅遊目的地、最美藏鄉田園度假區的鄉村旅遊發展目標,堅持“四原”、做到“四去”、協調“四態”,通過“設計介入鄉村”,依託園區內獨特的民俗風情充分挖掘鄉土人文、田園鄉村、青山綠水資源,推進農業與旅遊、科技、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將幸福作為鄉城鄉村旅遊的第一競爭力和鄉村振興的終極追求。
“就農旅融合方面而言,我們將通過打造農事體驗點、休閒農業、加工園區科技體驗式旅遊點等,確保遊客在享受高原優美景色的同時,體驗林下蔬菜花草種植、果樹認領採摘品嚐、藏豬認領飼養,以及參觀農副產品加工生產、購買原產地農特產品等諸多樂趣。”鄉城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澤珠透露,已規劃在果園種植基地建設民宿酒店,日接待能力達到800人。
審核:黃良富 責編:楊珂 編輯:洛絨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