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居變新房:“曾經的離開,是為了今天更好地回來”

還是同一個門牌號,還是那個熟悉的小區——武川路222弄。時隔兩年再次重回“故里”,居民李曉萌今天收穫了一個不一樣的“新家”——走進小區,曾經老舊的不成套房屋原址上,簇新的7層樓房拔地而起;踏進房門,敞亮的獨立廚衞取代了過去昏暗逼仄的合用空間;雖然現在還只是毛坯房,她已對今後的生活充滿期待:“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歷時兩年,武川路222弄小區7幢不成套房屋原址上,通過原地拆除重建,分別建起了3幢三層和2幢七層的成套獨用居民住宅。從今天起,153户居民將陸續領到新房鑰匙。

搬回老地方、住上新房子、再遇“金鄉鄰”,楊浦區通過原地拆除重建這一充滿“煙火氣”的探索,不僅更新了居民們的生活空間,也留住了鄰里間攢下的多年情誼。

重回“故里”,擁抱新居

整個武川路222弄小區,原有房屋14幢。其中,7幢為獨立成套售後公房;另外7幢為兩層樓的磚木結構不成套房屋,涉及居民153户。

今年70歲的李曉萌,在小區裏住了60多年。“當時家裏一大一小兩個房間,總共約25平方米,最多時擠了九口人。”這些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房屋,外面裹着石灰,裏面木板包心。樓裏,一層樓面的人家合用廚房和衞生間;樓外,蛛網般的電線爬滿牆上,各種私搭鐵棚層層疊疊,抬頭只能看到窄窄的一抹藍天。不僅配套設施落後,房屋安全也存在隱患。由於小區地勢低窪,每逢春夏大雨後,雨水都會漫過居民膝蓋,幾天不退。不僅有積水,小區更遭遇過白蟻侵擾。

這些年,居民們都盼着改善居住條件,可是因為房屋屬於職工住宅,並不在舊改範圍內。改善人民羣眾居住環境,並不是只有動拆遷。2018年,楊浦區在武川路222弄着手開啓“拆除重建”改造計劃,探索中心城區老小區升級的另一種可能。所謂“拆除重建”,就是將老房拆除後原地重建新房,在此期間,居民通過在外租房過渡等方式暫時搬離,待房屋竣工後再回搬。這一項目於2018年1月3日正式啓動居民徵詢,1月21日完成全部153居民的選房簽約,改造規模與簽約速度均創楊浦區拆除重建紀錄。

歷時兩年,222弄內原先7幢兩層磚木結構不成套房屋被拆除,並在原用地範圍內新建3幢3層住宅和2幢7層新住宅,並於2020年4月全部竣工。由於房屋從7幢變成5幢,樓房間的日照間距也因此擴大。

關上了房門,不能關上感情

在搬離222弄的這兩年過渡期裏,居民卜愛珍一家在三門路附近租了一間房。兩年裏,卜愛珍經常坐公交回小區,看着新房一點一點地建起來,心裏也跟着一點一點亮堂起來。

昨天,走進222弄25號,卜愛珍乘電梯走進五樓的新居。從亮堂的卧室走進廚房、再到衞生間,她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把房間打量了好幾遍。“以前黃梅天在公用廚房炒菜,房頂的石灰經常撲簌簌地掉進鍋裏,這樣的事兒以後再也不會發生了。”站在陽台,卜愛珍開始盤算起裝修:“房間可以搞得簡單些,但廚房一定要好好裝。”

昨天來現場辦手續、領鑰匙,再度碰面的老鄰居們眼裏透着喜悦。説實話,數十年“擠”在一起生活,大家的感受是複雜的。房間太小,自行車、臉盆、紙板箱等只能往門外堆,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更多的時候,誰家炒了個好菜,大家會一起分享;碰到急難事兒,也會幫忙出主意想辦法;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笑聲與快樂在樓道里傳遞,情誼也在時光裏悄悄沉澱。這次能夠住上新房子,再遇老鄰居,大家都説:“房門雖然關上了,但感情不能關上!”

令居民們高興的是,此次原地重建過程中,專門預留了社區公建配套用房,一個新的社區睦鄰中心將在這裏落户。好消息還在後面,接下來,小區內剩餘的7幢成套房屋也將進行美麗家園改造,提升整個小區居住環境。

照片:葉辰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0 字。

轉載請註明: 舊居變新房:“曾經的離開,是為了今天更好地回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