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忻州10月13日電 題: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

  記者胡健 範麗芳

  在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山脈上,聳立着綿延不絕的長城遺蹟。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蠶食,如今的城堡已是雜草叢生,蕭條悽清。一支由官方和民間組成的“長城護衞隊”應運而生,成為守護中華民族文明的基層力量。在每個日升月落的時光裏,他們用腳步丈量歷史,默默堅守着一方文明。

  內陸山西是中國長城分佈較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分佈於9市40餘個縣(區),總長度累計3500多公里,現存較完整的城牆和遺蹟有1500多公里,而山西偏關又被稱作“中國長城博物館”,是北疆之門户,京師之屏障。

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高政清是偏關縣僅有的6名長城保護員之一,他的任務是對所轄範圍內的明代長城進行日常看護。 胡健 攝

  天剛矇矇亮,山西忻州偏關縣許家灣村的高政清便穿起當地文化局發的印有“長城守護”字樣的衝鋒衣,開始了一天的巡查長城工作。從內蒙古自治區的頭道溝到山西偏關的柏楊嶺,綿延30公里的明長城是高政清一天的巡查對象,十幾個小時,高政清騎着摩托,孤獨地穿梭在荒無人煙的山丘之間。

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一天十幾個小時,高政清騎着摩托,孤獨地穿梭在荒無人煙的山丘之間。 胡健 攝

  高政清是偏關縣僅有的6名長城保護員之一,他的任務是對所轄範圍內的明代長城進行日常看護,記錄下每一段長城因自然及人為因素的損壞情況,並及時向上級彙報,以便及時修繕。

  從小生活在長城腳下的高政清自1983年來到當地文化站工作後,便把這條伴隨其成長的古長城視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長城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保護長城,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歷史瑰寶。”

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賀文(左)與呂成貴(右)用無人機觀察長城。 範麗芳 攝

  賀文是當地的民間長城愛好者,平日開商店的他走遍了偏關縣範圍內所有的長城遺蹟,只要是與長城有關的事,他都會不遺餘力地奔波在長城腳下,為前來探訪的人指路,為心中的熱愛家鄉文化吆喝。

  相比高政清用腳步守護歷史,呂成貴以旅遊開發的方式同樣把長城保護得美不勝收。呂成貴生長在長城腳下,他所在的偏關縣老牛灣村位於黃河入晉第一縣的偏關縣西北邊陲,長城和黃河在此“握手”。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賦予了老牛灣不盡的魅力,既有山嶽形勝、特異地貌,又有幾千餘座烽火台、古長城、古城堡、古樓,被專家和遊客譽為“北方麗江”。

  上世紀90年代,呂成貴發現自己的家鄉老牛灣風景別緻,建議當地政府對此進行開發,以更好地保護長城。此間,呂成貴揹着相機,拿着標尺儀器,自費徒步考察了晉西北所有內外長城,並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要在老牛灣打造“長城文化、黃河文化、邊塞文化”。

  近年,老牛灣村先後與中國長城學會、韓國羣山市體育局、荷蘭國家冰上馬拉松運動協會等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呂成貴希望能將長城美景推向國際。

  近年來,偏關縣先後恢復了三關總傳烽的護城樓,建起了長城博物館和長城碑林,維修了寺溝長城150多米,修復並開發了水泉堡的地下長城、水泉堡的城門和城牆,對當年山西鎮總兵大本營的老營堡進行了修繕。自2010年以來,中國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先後投入7400餘萬元人民幣用於山西省長城保護規劃編制、保護標誌豎立和重點段落的維修。

  不僅如此,山西官方還對長城沿線文物本體開展調查與測繪,開展長城重點段落保護標誌的豎立,配備長城保護員127名,劃定並公佈了94段明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編制了《長城―雁門關段文物保護規劃》《平型關段長城及關堡文物保護規劃》《寺溝長城保護規劃》等重點段落的長城保護規劃。

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呂成貴發現自己的家鄉老牛灣風景別緻,建議當地政府對此進行開發,以更好地保護長城。 範麗芳 攝

  “朝飲蒼海水、夜沐大漠風。幾千年歲月、鑄就中國魂。”這是高政清在2015年7月巡查長城時寫下的詩歌《長城魂》,他希望可以實現全民參與保護長城,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4 字。

轉載請註明: 黃土高原上的“長城護衞隊”:用腳步丈量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