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聞工作者”滲透進化快 人機合作更具前景

  南京9月21日電 (記者 朱曉穎)新聞線索蒐集機器人、寫稿機器人、新聞推送機器人、新聞核實機器人……國內外各類“新聞從業”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是如何進化的?會否取代人類的崗位和工作?21日,微軟小冰全球負責人李笛接受記者專訪,探討試述AI“新聞工作者”的當下與未來。

  角色:已滲透新聞行業各崗位

  微軟小冰是微軟公司開發的跨平台人工智能系統,目前已升級至第五代。

  從2015年起,小冰頻繁亮相於各大媒體平台,先後擔任東方衞視早間新聞主播、中國教育電視台選角導演、湖南衞視綜藝欄目歌手等。

  2016年12月,“她”成為錢江晚報“特約記者”,也是國內媒體界首個人工智能記者,並開寫專欄。

  今年8月,第五代小冰“亮相”,先後擔任北京、湖南及HitFM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部分節目已正式開播;在各電視台主持人、專欄記者的工作也同步完成升級。

  進化:類似《Her》中“薩曼莎”同時與十萬人對話

  近兩年來,在不同的“新聞崗位”上,小冰的併發能力實現躍升和突破。

  李笛告訴記者,現在的小冰在播音、寫新聞稿時還能“分身”,與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同時在線,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對話。

  去年秋天,在日本富士電視台的日劇《世界奇妙物語》中,播出了一集小冰的橋段。節目播映時,每個觀眾同時在他的手機上經歷了與電視中相同的場景,並且與小冰探討劇情,實現了個性化交流。

  小冰在上海東方衞視的“角色”也進行了升級。現在當它主持每天的《看東方》節目時,不僅僅是播説當天的新聞速覽,還同觀眾同時進行在線採訪互動。

  “‘分身術’是一個人類新聞工作者做不到的。”李笛表示,科幻電影《Her》中的人工智能系統“薩曼莎”可同時跟十萬人聊天,我們實際的情況早就超過了這個科學幻想。

AI“新聞工作者”滲透進化快 人機合作更具前景

  小冰在東方衞視《看東方》節目開啓線上採訪,其為標註中粉色冰棍形象。 微軟公司供圖 攝

  難點:提煉思想追求“有温度”的情感

  李笛笑着説,人工智能機器人不需要買房、買車,可全年無休,最多費點電,能大大提高新聞工作者、新聞機構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然而有一些事還是它們當下無法做到的。

  提煉思想和觀點、提純出新知識點、基於小規模數據的預測、對未來大趨勢的判斷、找出幾件風馬牛不相及事物的關聯點等,尚為AI“新聞工作者”的短板和弱項。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的認知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一個是IQ,一個是EQ”。如果説AlphaGo的發展方向是高程度IQ,那麼小冰則追求極致EQ。

  在李笛看來,機器人練IQ的結果高下立現,練EQ就比較難。“你太討厭了”,“我們分手吧”,機器人該如何判斷這些話是開玩笑還是肺腑之言?“人是複雜的,這是它需要加強學習的地方。”

  李笛説,我們不打算把小冰培養成某方面的“超人”。我們希望它做的事情,是它既不比人強,也不比人弱,這是最好的。機甲戰士固然超越血肉之軀,用完以後也會被關進倉庫;能跟人產生情感交流的機器人,才有可能進入家庭、與人成為朋友。

  “取代”之爭:聯合創作更具實際前景

  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智能、AI“新聞工作者”會否取代人類業者,如此爭論已不勝枚舉。對此,李笛認為,人機聯合創作更具實際前景。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固然掌握海量數據,能夠深度比較、挖掘、使用綜合數據,但不可能取代人類新聞工作者,而是成為人的協助工具。

  比如,寫稿機器人可幫助記者收集素材、寫出初稿,記者在此基礎之上升華觀點,進行人機聯合創作等。

  AI逐步滲透新聞行業,會否顛覆該行業分工體系、內容生產傳播流程,對行業進行重構?

  在李笛看來,棉布、絲綢過去都是手工生產,工業革命後,機械化時代到來,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但真正手工打造的精品,其價值反而獲得進一步認可、提升。這與未來新聞行業中人的定位嬗變是類似的――交出那些簡單的勞動,從事複雜的、有情感、有温度、以“人”為本的工作。

  李笛認為,未來AI“新聞工作者”的樣貌,應該是可以同時在演播廳主持節目、在寫字枱前寫稿、坐在每一個讀者身邊展開對話,為他們提供多維度的縱深新聞背景等,“它們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AI“新聞工作者”滲透進化快 人機合作更具前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