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熱播 三位主演別樣風采
由孫儷、陳曉、何潤東主演的近代傳奇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以下簡稱《那年花開》)正在東方衞視、江蘇衞視以及騰訊視頻同步播出。豆瓣評分8.3,首播當天雙台破1的收視以及從後續的話題發酵看,該劇成為本年度的現象級。三位主演孫儷、陳曉和何潤東此前的戲路並不相同,孫儷自從演完《甄執》後便確立了正劇大女主的形象,陳曉則是由於正栽培的古裝偶像劇王子,何潤東更是台灣偶像劇演員的出身……但他們在《那年花開》中卻都讓觀眾忘掉了以前的他們,開篇伊始便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周瑩(孫儷飾)的野蠻生長,沈星移(陳曉飾)的紈絝不吝還有吳聘(何潤東飾)的温潤如玉、謙謙君子,和一幫老戲骨共同撐起一部有歷史背景做底的傳奇大劇。
孫儷 演活一代秦商女首富
從《甄執》、《羋月傳》到《那年花開》,“娘娘”孫儷近幾年的作品不多,但每部都是大戲。如果説甄幀⒇略略誚巧屬性上還有相同之處,那麼周瑩這個角色則不同以往,完全沒有了娘娘的霸氣,只有江湖的野性,“接地氣”和“喜感”是周瑩前期性格的最大特色。不少人好奇“娘娘”到底是怎麼樣把一個陝西女漢子演得如此活靈活現、絲絲入扣的,特別是把鼻涕擦在鞋底的小細節,“簡直神了”。孫儷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也承認,的確為角色加入了很多“自創”的戲份,同時她也就網友討論的“少女感”等話題進行了回應。
有關細節 為角色定製“三把茶壺”
《那年花開》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勵志傳奇人生。從劇情不難看出,這個角色從前期到後期的蜕變成長,播出十集,孫儷已經到位詮釋除了周瑩早期的江湖個性。對於網友和觀眾認可的嗑瓜子、看銅錢、擤鼻涕、坐板凳等多處小細節……都滿滿是戲。孫儷透露有部分細節的確是“自創”,比如她自己給周瑩定做了三把茶壺,“因為她是一個生於江湖的草根女子,一般人喝茶都是把水倒在杯子裏喝,但是周瑩是直接對着壺嘴喝茶,而且隨着角色不同的成長階段,用的都是不同的茶壺。所以我專門找了一個對茶有研究的大姐,她介紹了一位茶壺大師,按照清末茶壺的樣子做了三把茶壺。”
為了把陝西女子日常生活細節打造好,孫儷還特別去請教了身邊的陝西朋友們,“俞白眉就是西安人,我和他聊到西安女子是怎麼樣的,他會給我很多建議和想法,第一集裏擤鼻涕抹在腳底的那個動作,就是他給的建議。但是茶壺的細節我一開始沒告訴他,後來我把喝茶的片段發給他看,他説他突然想到了他奶奶。”
播出至今,孫儷的“少女感”也成為網友集中討論的話題,“娘娘”演一個16歲的少女並無太大違和感。“少女戲不是這個戲的全部,而只是周瑩成長的一個過程,我也從來不怕演少女,主要還是跟着角色的狀態走。”孫儷還以《摔跤吧!爸爸》來舉例:“阿米爾・汗也從很年輕的時候演起,但你看的時候覺得有違和感嗎?” 孫儷坦言,自己並沒有刻意保持少女的心態,但是“周瑩這個角色打動我了,我可以演80歲為什麼不可以演16歲呢?這是一個演員塑造角色的過程,也是非常有樂趣的一個過程。”
有關導演 14年後説話依然直接
雖然十四年後,孫儷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孫儷,但她對於和丁黑的再次合作依然存有最初的忐忑,“決定要接這部戲的時候,我當天晚上就做噩夢了,夢見考試考不出,要麼就是被人追殺,或者是想跑卻又跑不快,感覺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十幾年前的狀態。我跟他説怎麼辦,這個噩夢會伴隨我多久,導演説沒有那麼嚇人吧?”
孫儷直言其實很怕和丁導再合作,雖然他現在變柔和了,沒有以前那麼兇了。“因為他是我第一部戲的導演,對我的要求特別的嚴格。現在有些導演和你合作,他會認為你已經是個明星了,多多少少對你説話都會有一些收斂,但丁黑導演對我不會。那時候我對他來講也不是演員,就是一個從來沒演過戲的女孩。所以他可以用一些最真實的語言,不帶任何修飾符號的語言跟我説話。直到現在他對我説話也很直接的,但其實這是更好的交流。”
《那年花開》又是一部古裝戲,曾經表示自己不想再演古裝戲的孫儷,為了周瑩這個角色,可以説是“食言”了。“其實不應該説我再也不演古裝戲了,而是説同一類型的古裝戲我不想再演了”,孫儷表示,“看劇本的時候,沒感覺這是一個古裝戲,周瑩可以説就是一個現代女性,她的很多言行舉止都讓我感覺很新鮮,是我沒有演過的角色。我也和丁黑導演説過,既然要再合作,我們就要拍一個讓我們若干年後都可以懷念的作品,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就是我們想要的那部作品。”
何潤東 首演古裝暖男嫌戲少
近年來,何潤東(見下圖)在大陸接拍的角色都以武將為主,從《三國》中的呂布到《楚漢傳奇》中的項羽都將何潤東的硬漢氣質發揮到了極致,此番在《那年花開》中出演温潤如玉、謙謙君子的吳聘也是一大挑戰。能有此次合作,在何潤東看來完全是基於14年前《玉觀音》的緣分,丁黑正是他來大陸拍第一部戲《玉觀音》時的導演,女主角恰恰是孫儷。“其實不止他們兩位,像是《玉觀音》時就一起合作的劇照師傅軍老師,都算是我的啓蒙老師了。”何潤東感性之餘,也對劇本和角色本身難掩喜愛:“後來看了劇本,覺得丁黑導演真的蠻疼我的,給了我一個這麼好的角色。”
有關角色 用眼神傳達暖愛和孝順
何潤東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飾演吳家大少爺暖男吳聘,與孫儷飾演的周瑩伉儷情深。這也是何潤東第一次在古裝劇中演暖男,“因為我之前的古裝戲一般都是演將軍,例如呂布和項羽;在古裝戲裏演暖男是第一次,我覺得整個人輕了很多,因為之前都穿盔甲,戴頭套。現在不要説頭套,連頭髮都沒了,所以就很輕鬆。以前《三國》呂布、《楚漢傳奇》項羽都騎馬打仗,這一次我坐在轎子里人家還抬我,真好很輕鬆。以前都是我在打人,這部戲是一個很弱的被人家打的人。風水輪流轉,以前欺負人,現在被人欺負,我發現一般暖男的下場都比較悽慘。”不僅如此,這次也是何潤東第一次剃光頭,“其實我一直想剃,尤其是高中在球隊打籃球時,覺得比較酷一點,但一直都沒去做,這次就如願以償了。我覺得第一次清裝戲的光頭獻給誰都不好,應該獻給孫儷,因為孫儷的第一次演戲也是跟我,我們算是打平了。”
相比孫儷會給周瑩設計很多小細節,何潤東認為吳聘這個角色不需要,“我覺得有一些角色適合小設計,有一些不太適合。吳聘這個角色就不太適合設計,我覺得他只要很單純地讓觀眾覺得他很暖又很孝順,然後在某些情況下他很兩難但又有堅毅的決心,這樣就好,這些主要是從眼神裏面表達出來的,反而設計一些小動作會太外露,我覺得這個角色用眼神去傳達的東西會比較多。”
何潤東近乎本色地基本完成了劇本賦予角色的特質,而目前唯一的爭議存在於其濃重的“台灣腔”,“導演説用我自己的聲音比較有情感,所以在不影響我表演的狀況之下我會注意咬字更好一點。”其實,在整個行業因為演員檔期不夠或是有些演員根本就説不下來台詞而不得不去找專業配音時,這種“原聲”雖然稍顯突兀但無疑更加可貴。
有關搭檔 孫儷骨子裏活潑單純
《那年花開》是何潤東和孫儷在《玉觀音》、《一米陽光》之後的第三次合作,“十分過癮但也有遺憾”是何潤東此次的最大感受,過癮是因為和一幫老友重聚演起來默契十足,遺憾則是因為“領盒飯”太早,戲份不多。
而對於孫儷在演技上的成長,何潤東更是刮目相看,“有一場戲我覺得很棒,就是我們在庭院看月亮那場,我和她一起跪在那邊,一起看月亮。因為這部劇本來叫《大義秦商》,改成《那年花開月正圓》之後導演加了這場看月亮的戲。一開始我以為只是一場談戀愛的戲,但後來孫儷和我解釋了,我整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其實那是我還活着的時候,她説很想看月圓,我就剪紙給她看,很浪漫的。最開始我以為只是一場很浪漫的戲,沒想到加那個長鏡頭是因為我死了以後周瑩的生命裏再也看不到月圓了,因為沒有吳聘。”
作為曾經的搭檔,何潤東認為孫儷闖蕩演藝圈多年,不變的是眼神和個性,變化的是人生和演技,“她可以演《甄執》,但只演嚴肅的就可惜了孫儷的靈性,她其實很活潑,有很多單純的小表情和眼神。如果説改變,應該是表演上的部分,《玉觀音》是孫儷的第一部戲,她才19歲,所以會比較嫩一點。導演叫她演什麼她就演什麼,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自己的判斷或者發揮空間。現在,她的表演可以運用自如,這部戲展現了她古靈精怪的一面,大家可以發現她是很全面的。”
陳曉
拋棄鮮肉 男神顯實力
在觀眾的印象中,陳曉(見上圖)是那個一手被於正捧紅的古裝偶像劇男神。在《那年花開》的北京發佈會上,陳曉蓄起了鬍鬚,梳起了辮子,男人味十足,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鮮肉男神形象,他説這是自己為新電影留的造型……被問及從《大秦帝國》到《那年花開》,這些年是不是一直在轉型,陳曉苦笑,“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戲路,就是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和班底,我沒有拒絕的理由,剃頭三個月都不算什麼事兒。”
對陳曉來説,這次他捨棄掉了以往單一的角色設定和固定的瑪麗蘇劇情,沈星移這個角色的多面性,使得他的演技有了脱胎換骨的升級,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偶像派的實力。陳曉坦言,他此前並沒演過這種“敗家子”、做什麼都不行,“最開始這個人物甚至有一點像反派,但我喜歡他的豐富性,到後面他會有轉變,是一個有情懷的人物。”而促使沈星移成長的,是他對周瑩的愛,以及亂世中家族的恩怨糾纏。
雖然陳曉和孫儷在這部劇中以“戀人”身份搭檔,但他參演丁黑導演的另一部劇《大秦帝國》時演過羋八子的兒子羋琰,孫儷則在《羋月傳》裏演過羋月,兩人也算有一段隔空“母子情緣”。談及此次的合作,陳曉説,孫儷每天都在找台詞老師輔導,也給了自己很大壓力。 “在這個劇組中,甚至所有人會為了一場戲在酒店狹小的空間裏排練數遍,每個人都在為故事和角色努力加持,相信作品出來會受到大家的喜歡“。孫儷也爆料稱陳曉不容易,二人曾有一場戲要她一條扇陳曉45個耳光,她都下不去手,陳曉卻一直要求她要真扇,別留情面。對此,陳曉説因為劇組的人都很拼,除了當時已經懷孕的胡杏兒,大家都是“真刀真槍”,自己當然也不能掉鏈子,“有一場戲是我要被打到頭塞進水裏,本來我們商量要不要下手輕一點,但是我發現假裝的話,頭在水缸裏不會有那種掙扎感。後來我整個頭都被壓到水缸裏,也根本聽不見外面的人台詞説到哪裏了,到最後真的覺得要窒息了。”細節之處見態度,可以看得出來演員們對這部作品的投入與付出。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