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幹户”的故事
作者:高健
青青山水,靜謐山澗。懷集縣甘灑鎮羅密村黃氏18世孫黃仲模的71位後人,在青山綠水間過着幸福的生活。時光射進山澗釀成了歲月的傳説故事,也隨着一棟面寬40米、深6米的兩層半連廊樓房流傳下來,化作精神信仰的種子,植於黃氏後人的血脈。
黃氏四代人在70年的時光裏,和山睦水,讓村莊四周浸染綠色,讓山澗池塘魚翔淺底。他們守護着這片充滿靈性的山水,歌唱的鳥,啼鳴的雞,忠誠的犬吠聲,宏亮的蛙鳴聲和悦耳的蟬鳴聲,與他們一路相伴。在人與萬物生靈的相依相守下,四周的丘陵小山如同綠色的屏障,庇佑着三古塘人安享着歲月的恬淡幸福,讓福澤綿延久遠。
早在70年前,黃仲模攜家眷惜別羅密村草背朗的祖居,翻山越嶺,來到10公里之外的三古塘開山墾田,休養生息。他們與山溪為伴,依山而耕,為子孫後代開闢出了一片沃土良田,打造出了一片世外桃源。地處甘灑鎮境內、毗鄰鳳崗鎮馬頭村的三古塘(今屬羅密村第22經濟社),連綿起伏的饅頭山含黛,蜿蜒曲折的山溪水流翠,宛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懷集唯一的“單幹户”
發生在這裏的故事要從70年前説起。
1949年後,我國農村土地經歷了分田到户、組織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革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三古塘黃仲模户沒有參與這些變革,成為了懷集縣唯一的“單幹户”。
黃仲模,生於1919年卒於1989年。1952年土地改革時,他家有10餘口人,分得了不少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1954年村裏組織生產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期間,這些組織都邀他入組或入社,均婉拒了。1958年,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羅密村也走上了集體化道路,土地集體所有,實行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管理。在這樣形勢下,黃仲模沒有對形勢不滿的思想,也沒有“超前”的意識,但憑着他倔強的性格和執着的勇氣,冒着風險,堅持政府所分的田地不入社,成了懷集縣唯一的“單幹户”。
全縣最早的萬元户
黃仲模一户堅持單幹,堅持內部不分户,同吃一鍋粥,同煮一鑊飯,農業生產平穩,家庭團結和睦,與“人民公社”相比反之少了折騰。1960年經濟大困難時期,不少社員只能靠雜糧維生,甚至啃蕉頭樹根餬口度日,唯獨黃仲模一家不缺糧食。這一時期,為人淳厚朴實、心地善良的他,經常將糧食接濟左鄰右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農忙時節還將自家的耕牛借給生產隊耕作。
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時,黃仲模家庭人口已接近70人,家庭經濟得益於單幹的基礎,最早購買了手扶拖拉機搞運輸,辦起了磚瓦、酒廠和魚、牛、豬場,種植茶籽樹,成了全縣最早的“萬元户”。20世紀90年代初,市、縣新聞媒體報道了黃仲模户大家庭同吃同住同勞作、數十年和睦相處的事蹟。
黃氏人才輩出
如今,黃氏的年輕一代緊跟時代的步伐,有的遠走他鄉,創業營生;也有的留守在這靜謐的田園傳承着悠長的耕讀文化。近些年,黃氏子孫不乏相繼步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等院校的4位莘莘學子。
有諺語云:“人養地,地養人,土地不虧勤勞人。多出汗,勤用心,土中自然有黃金。”千百年來,把土地看作生存之本的人民,始終堅守在故土家園中,世代耕耘着生活的希望。2017年,其後人在這個山青水秀的山澗經營着富硒雞養殖綜合農場——甘灑鎮堃鑫農場,這是廣東省農科院相關養殖技術研究團隊指導下開展養殖富硒雞的家庭農場,年均養殖肉雞1萬多羽,雞蛋1.5萬斤。該場相繼被列為縣、市級示範家庭農場。
2020年夏,三古塘17户人家在連體住宅樓房前、宗堂的左右兩側建起了整齊劃一的獨棟樓房。一棟棟樓房從山麓的平疇向着村前池塘邊矗立,山上的森然林木,也把綠色對接到了這條狹長的山埇,綠意盎然,炊煙起處,一個塵外之地,儼然世外桃源。
走進三古塘,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看着翠綠,聽着鳥叫蟲鳴,沒有城市的喧囂,心也靜下來。看着這裏的黃氏後人享受着平方生活當中的幸福與滿足,這是他們揮灑汗水之後收穫的幸福,也是他們辛勤勞作過後獲取的果實。
THE END
▍作者:高健
來源:懷集大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