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興洲30名勇士堅守江心孤島

天興洲30名勇士堅守江心孤島

7月16日,江水漫過的天興洲上,本報記者隨天興洲巡防人員乘船探訪。

天興洲30名勇士堅守江心孤島

7月16日,大水圍困的洪山區天興鄉政府及洲上民居。

天興洲30名勇士堅守江心孤島

7月16日,江水漫過的天興洲上,人員出入只能行船。

11日,洪峯將襲,武漢天興洲於傍晚主動行洪,457位村民轉移,交通阻,水電斷,江水灌。26平方公里沙洲一夜寂寞冷。7月12日23時,長江洪峯果然來襲,長江干流漢口站洪峯水位28.77米。

“孤島”浮水,激流環繞,留守的30名黨員羣眾日夜不休,駐堤、巡查,成為村民的“眼睛”,看顧家園。

16日,武漢戰疫“重啓”百日,長江日報記者乘船登洲,進入中心城區唯一封鎖的區域,探訪江心浮洲的勇者。

■ 巡“水上森林”,鐮刀開路木舟“跳繩”

江似黃絲帶,島如碧玉簪,迎風獵獵作響的黨旗,是江心孤島的一抹亮色。

7月16日8時30分,41歲的天興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傅建軍擎旗行船。此前,他已連續堅守4天,只回家暫休一夜便再度馳援。

傅建軍眼前的江心綠島,正“泡”在長江裏,堤內江水靜如湖泊。雙目所及,電線杆只留下“筆尖”,曾經抬頭仰望的“環堤路”藍色路牌,現在要低頭避開。

“天興洲原本的村灣道路消失,新的水上森林跟大型迷宮一樣。”傅建軍介紹,主動扒口行洪後,留守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闢一條全新的水路。

水上是生長茂盛的樹林,一開船,樹枝迎面撲來,扇臉,左右開弓;水下是打結的電杆線纜,螺旋槳容易纏住電線,小船動輒困在半途。第一條水道是大家用鐮刀砍出來的。

船隻是向村民臨時借的,“成色”不齊。傅建軍駕駛的是一艘老舊的木船,輕微滲水,船舷上爬滿了水蟑螂,稍微挪動便能引起船身顛簸。

靜水行舟,看似安全,實則危機四伏。行至復興村黨羣服務中心附近,木船需要跨越一簇水中線纜。竹竿壓線,船頭輕鬆駛過,等船腹過線時,船體被線纜掛住,頓時“懸空”,進退兩難。

傅建軍急忙與夥伴緊貼船舷,俯身壓線。船尾舵手也到船頭加壓,這才通過線纜,完成了一次水上“跳繩”。

這一日,這隻小船將在洲內至少巡查4趟,1趟約2個小時。

洪山區天興鄉人大主席郭愛華介紹,天興洲巡洲隊目前共有30名隊員,分成4個小隊,巡查外圍堤防和內部村灣,防止市民誤入天興洲,發生危險。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巡邏,就是為了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高度負責。

11日當天,得知天興洲即將扒口行洪的消息後,武湖水廠11名工作人員一大早趕到洲尾取水口搶修設備,保障黃陂50多萬居民的用水安全。

沒想到水位上漲過快,傍晚時就沒過一樓,水廠職工被困。翌日,郭愛華接到求助電話,幾名巡洲隊員劃小船將他們送至堤防岸邊,助其脱困。

13日,巡洲隊的12名黨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隨時準備衝在最前。

■ 代村民看家,兼職“主播”與“搬運”

“書記,我的房子泡水沒?”

“進了點水。”

“那我的房子倒了沒?”

“我看了,冇倒。”

“房子是正的還是歪的啊?你拍給我看。”

這樣的對話,天興村黨總支書記曾墾每天要重複十幾次,除了水上巡查,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當“主播”,“人安全了,最牽掛的還是洲上的家”。

每次巡洲,曾墾和隊員都要劃小木舟穿過茂密的樹林,沿狹窄河道拐進村灣,挨家挨户查看,用手機拍攝一段段小視頻,現場向村民“播報”水位、房屋的最新情況,“我就是大家的眼睛”。

接連幾日,曾墾還接到不少求助電話。“書記,能不能把我家冰箱挪高點?”14日,78歲的邵婆婆打來電話,聲音透着焦慮。“您彆着急,我這就去看看。”曾墾和另3名隊員趕到她的住所,水已漫到家門口。幾人利索地擰下門栓螺絲,衝進屋,合力抱起冰箱,抬到大桌上,再將幾個板凳一拼,墊高洗衣機,總共花了10多分鐘,臨走前還不忘將門鎖還原。

巡洲隊員曾勇還代養部分家畜。有的村民走得匆忙,沒有預留足夠食物,便打電話請他幫忙投食,“只要在能力範圍內,大家的需求我們儘量滿足”。

7公里外,街道口小學東方雅園分校的天興洲村民安置點內,71歲的杜大珍剛練完一套老年保健操,熱騰騰的飯菜便送到手中。“這裏住得真是舒服,可惜洲上的好些家當怕是保不住了。”

接到集中轉移通知時,杜大珍走得急,電器傢俱都沒往高處“挪窩”,“誰能想到今年水這大?好多人都大意了。”“大家不知道啥時候能回家,有人幫忙看顧着總是心安些。”

■ 吃份盒飯也要靠島外送

天興洲腹地,三層樓的鄉政府底層已沒入水中,這裏是30名留守勇士的“根據地”。

1998年,鄉政府大樓泡在水中數月安然無恙,順利通過大考;2020年,這裏因堅固耐守,再度成為孤島的最後固定生活點。

陶紅杏,48歲,天興鄉政府的門衞,7月11日天興洲主動行洪後,堅守至今。每天早上6時,他準點起牀,一間間房仔細巡查。沒多久,來自岸上的豆皮、餃子、炒麪等早點便經一葉輕舟,送將上來。

堅守的生活,枯燥而艱苦。陶紅杏説,最基礎的用水用電、吃喝拉撒,成了留守勇士的最大難題。

吃飯全靠洲外運送。7月16日12時30分,10份盒飯送至鄉政府大樓,陶紅杏扒拉了幾口熱飯,滿足之餘,又為晚飯發起愁來,“天黑以後,水路危險,只能吃自熱米飯或方便麪”。幾日下來,陶紅杏有些吃膩。

用水只有桶裝水。留守勇士們從洲外運來桶裝水,它們既是每日補充水分所必需,也是夏日“洗澡”的良品。陶紅杏喜歡帶着水去防波堤上洗澡,那裏不僅視野開闊,而且江水清澈,便於洗衣。更多人則毛巾蘸清水,簡簡單單擦拭全身。

為解決用電,天興鄉政府在行洪前,緊急購置3000瓦的小型汽油發電機,足夠日常照明。隨着暑氣漸濃,大家還計劃着,能否使用小型空調,熬過武漢的酷暑。

“最麻煩的還是上廁所,”陶紅杏解釋,因大水漫灌,辦公樓的衞生間早已無法使用,留守人員只能到防波堤上解決,“夜晚蛇蟲出沒,大家主動調整了生物鐘,集中白天划船上堤‘解手’。”

數日下來,留守人員甚至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因水程遙遠,人員上堤“解手”,必須提前半小時“醖釀”;兩人一船同行,以便相互照應。

■ 組建20多年,巡洲隊成為勇者的選擇

與洪水相爭數百年,天興洲巡洲隊的“年歲”不超過30歲。

79歲的曾祥鑫確定,1954年沒有巡洲隊。那年6月的一天中午,12歲的他和父親正在青山防汛,突然接到鄉里的撤離通知。

回家一看,江水已過膝蓋,比上午出門時漲了1米多。一家人划着自家小船,逃往南岸的青山。雞頭山上,散落着天興鄉逃難村民的各式帳篷。曾祥鑫遙望天興洲,只能看到幾棵樹的尖尖。

隨後多年,一旦遇豐水季,村民不再各自奔逃。

而在郭愛華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天興鄉村民更喜歡與洪水共處,“晚上起夜,踩了一腳水,都淡定得很”。收拾家當,搬到洲上地勢更高處就行。到上世紀90年代,“更重視村民的生命安全”,天興鄉汛期開始集中轉移村民,“尤其有大洪水預警的時候,會提前撤離”。

1996年,一次集中避水,天興洲巡洲隊開始顯露雛形。1998年洪水過堤,村民早早移居別處,20多人的巡洲隊成立,開始替村民守家園。

此後,天興洲實行“退人不退耕”,大部分村民遷入移民小區,留在洲上的有400多位村民,多為“單退”(平時生產居住,大汛撤離)的老年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西瓜、蔬菜等農副產品,他們的子女大多遷到了中心城區的移民小區。

一旦行洪,留在洲上的村民暫時撤離,黨員幹部,尤其是年輕、水性好的,會主動報名,成立新的巡洲隊。

16日,25歲的汪秋林身着橙色救生衣,第一次踏入水上洲,成為最新一代的勇者。

鏈接>>> 天興洲主動扒口行洪

2020年7月11日17時,長江漢口站水位達28.42米,並呈持續上漲態勢,逼近天興洲堤防高程28.50米,超過堤防保證水位1.42米。為守護天興家園,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自7月4日進入警戒水位以來,區鄉村三級防汛抗旱指揮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巡堤查險、處險和轉移安置洲上村民工作,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堅持“能守多高守多高”,堅守至7月10日。由於長江流域持續強降雨,長江防汛態勢十分嚴峻。根據最新水位預測,7月12日8時水位將到達28.59米,超過2016年最高水位28.37米和天興洲堤防高程28.50米。預計16日8時達到29.20米,成為有水文記錄以來新的歷史第三高水位。由於水位持續上漲,必然導致漫堤,沖垮洲上村民房屋。

為保障人民羣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少羣眾房屋財產損失,經區指揮部組織防汛專家科學研判,於7月11日17時開始主動扒口行洪,在漫堤前引江水緩慢進洲。

洲上羣眾已提前全部安全轉移,11日晨又對全洲進行拉網式排查,除扒口操作人員外無村民在洲上。在街道口小學東方雅園分校內設置天興鄉避災安置點,妥善集中安置各類人員126人。

文/長江日報記者楊菁 龍京 陶可禕

通訊員李濤 夏淑嫺 王帥 謝光斌

圖/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統籌/趙代君

來源:長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1 字。

轉載請註明: 天興洲30名勇士堅守江心孤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