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我去死”,寶媽生氣咒罵孩子,卻再也沒有等來一聲媽媽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安全感是父母給的。年紀較小的他們,既敏感又脆弱,很多事情在父母眼裏可能只是一點小事情,但在孩子心裏,卻可能成為一道過不去的坎。
去年上半年,聽説了一起“13歲男孩自殺事件”。原因簡單到讓人不敢相信,竟然是因為孩子的寒假作業沒有做完,被媽媽不停責備,最後由於心理壓力太大,選擇以跳樓的方法結束自己的生命。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孩子的老師發現孩子作業沒做完以後,讓孩子回家補作業,要不然別來上學。
於是,孩子回家佯裝身體不適,讓媽媽幫忙請假,誰知從老師那得知孩子沒做作業的消息。孩子的媽媽氣不過,一直責備孩子,後來孩子也被批評的煩躁了,衝着媽媽大喊,“那你要我怎麼樣,去死嗎!”
媽媽沒想到兒子竟然會頂嘴,脾氣頓時也冒上來了,一下子沒管住嘴,“那你給我去死,省得我心煩。”
媽媽的這一句話,徹底寒了孩子的心,最終從所住樓層一躍而下,這之後再也等不來一句兒子親切地叫喚“媽媽”。13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僅僅只是因為“作業沒做完”這件小事引發矛盾,釀成不可扭轉的悲劇。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聽過多少類似事件?相信有不少!其實,現如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小,再加上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升級,不給予恰當的教育,就可能導致孩子走上不歸路。
作為家長,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這是最基本的,卻也是多數家長都忽略的事情。
缺乏生命教育,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自己,還可能導致孩子傷害他人,最常見的就是校園霸凌、暴力事件。
上網隨手一搜,“重慶女生被5名同學羣毆成疾”、“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學暴力拍裸照”、“江西永新女生遭同學圍毆”……
這一件件校園暴力的背後,都是父母對孩子缺乏生命教育的縮影。當然,輕視他人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也輕視的人,往往容易選擇走向極端。
“8歲女孩因被禁看電視,從21樓跳下身亡”、“10歲男孩因寫作業與父母發生矛盾,爬上陽台聲稱要自殺”、“16歲男生因玩不到手機,以跳河自殺相威脅”……
這類新聞,只是輸個簡單的“孩子自殺”字眼,鋪天蓋地的報道隨之而來。這一現象反映的則是孩子對生命的不尊重、不瞭解、不珍惜。
因不懂得生命的珍貴,所以隨時可以選擇拋棄,甚至用它做威脅、泄憤,甚至是以此報復父母。
對於孩子,應當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1、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
很多家長不願意與孩子開啓有關“死亡”的談論,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對。父母應當通過一種相對温和的方式表達給孩子聽,每個人都會死亡,逃避只會產生更多的恐懼。
從小讓孩子懂得,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沒有一天可以浪費,更不能提前結束。世界上關於生命教育的,並適合孩子觀看的電影很少,其中《尋夢環遊記》就是最適合的一部。
2、養只小寵物
如果家裏條件允許,或許家長可以給孩子養只小寵物,可以是小貓、小狗,或者小金魚、小烏龜之類的動物。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主要是因為人性也有温柔、憐惜的一面,當孩子在比他還弱小的生物面前,才會衍生出這般情感。
而養寵物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孩子對生命的感受,更培養了孩子的耐心、細心等,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3、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多數孩子的心理承壓能力都較低,一次次發生的慘劇,基本都是起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因此,別為孩子遮住所有風雨,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風雨的洗禮,反倒對孩子成長有利。其實,孩子沒我們想象中那麼脆弱。
只因為我們是父母,只因為我們心疼孩子,不願他吃苦,擔心他不能擔大任,所以攬下所有原本該是孩子經歷的挫折。
久而久之,孩子在庇護之下成了“被破繭的蟬”,原本經歷一番掙扎才能獲得新生,卻被好心幫助害了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享受生命的權利,還有許多新鮮等着孩子去嘗試,世界萬物也等着他們去觀察,教以熱情擁抱整個世界,而不是讓他與世界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