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號稱南亞小霸王,又一心要在亞洲與中國爭雄。隨着印度的不斷崛起,印度如今又試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性大國。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印度走的都是擴張的道路,經濟擴張為輔,軍事和領土擴張為主,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是畸型的。
然而印度卻樂此不疲,看樣子要一條路走到黑了。
在擴張的過程中,錫金直接就成了犧牲品,巴基斯坦陷入苦戰,不丹基本淪陷,尼泊爾苦苦掙扎,只有對孟加拉國,印度表現得無慾無求。
説到這裏,還有一個國家不能不提,那就是緬甸。按照印度的尿性,緬甸也曾經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作為自詡繼承了英國人一切權力的印度,也應該在後來開撕緬甸,但是為何印度沒有這樣做呢?
最重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緬甸文化的統一性。
如果單純的從內部民眾的認同度來説,除了北方邊境地區較亂,分裂情緒較為嚴重,其他緬甸大部分地區表現得較為團結。
尤其是近些年,緬甸逐漸脱離軍人干政的魔咒,推行民主政治,國內矛盾逐漸趨於緩和。至少可以肯定,緬甸國內民眾的認同度是遠遠高於印度的。
此前的緬甸無疑是一個普遍存在着種族歧視的國家,國內盛行大緬族主義,這給國內矛盾和分裂活動製造了土壤。如今這種情況都在好轉。
而更重要的是,緬甸文化的基礎得益於佛教文化的統一。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佛教都是緬甸的文化基礎。在保持文化傳承與穩定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即便在印緬時期,緬甸都是單獨作為一個省而存在的,印緬分家,也沒有改變這種狀況。
文化上的統一優勢,是國內團結思想的基礎與根基,印度在這方面不能比。
第二、緬甸很能打。
當然了,印度也有很多能打的王朝,但似乎都不是太過於強勢,印度幾千年歷史上沒有誕生過任何一個完全一統的國家,這説明印度還是不太能打。
緬甸的地區確實沒有印度大,但是緬甸人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善戰的,而且緬甸人的歷史上紛亂的時期較少,多數時間是以統一王朝而存在。在南亞與東南亞國家中,緬甸似乎是個例外。
歷史上的緬甸產生過強大的蒲甘、勃固、東籲以及貢榜等王朝,文化昌盛,國力強盛,盛極一時。
緬甸曾經硬抗過忽必烈的元朝,與滿清硬撼幾十年,甚至還一度佔領了暹羅,戰績不可謂不輝煌。
可以説,緬甸人無疑比印度人能打,一個打倆不敢説,但是至少面對印度的時候心不虛。
第三、印度鞭長莫及。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屬性決定了印度基本不會將重心放在東部擴張上的。
印度主題民族的發源以及廣泛的民族融合,大多都是在北部平原一帶完成的。也即是印度河與恆河流域。
這一地區是印度的核心組成區,為了保障核心地區的安全,印度長期以來試圖將周邊國家納入版圖,以增強防禦縱深。這是印度的畸型政策。
印度的東北部地區通過西古裏走廊與本土連接,而該地區種族關係紛亂,歷史恩怨很深,與印度本土聯繫較弱,所以分離傾向很重。印度吞併錫金,就是為了增強對東北部的控制。
而該地區靠近緬甸,緬甸較為容易發揮。所以,為了維護這一地區的穩定,印度只能對緬甸進行安撫,以保證緬甸在該地區減少影響力。
緬甸同樣攝於印度的強大,用不干涉這一地區的行動換來印度消除向東發揮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