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美國統帥部授命通用工業公司研發新一代主戰輕型坦克,這便是活躍二戰歐洲戰場的M24霞飛坦克。其實,之所以美軍換裝新型坦克,主要是早期的M3和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已經明顯不具備和同類型德軍三號乃至四號中型坦克進行火力、防護的正面對抗。
美製M3輕型偵查坦克
不過,在研發新型坦克的第一階段,以M5輕型坦克的動力結構基礎的M5A1坦克的炮塔端口卻無法換裝新式75毫米坦克炮。所以,美軍工程師在第二研製階段,便直接採用M5坦克的整車結構,從而在炮塔端口擴大空間使用面積,從而使新式坦克的機動以及火力打擊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很多朋友會有疑問,在二戰後期,由於德制虎式、豹式重型坦克相繼稱霸歐洲以及北非戰場,輕型坦克就逐漸失去軍方市場。並且,即使新式輕型坦克問世以後,也會由於防護端口的技術限制,而被迫進入二線戰場執行戰略支援任務或者在一線戰場充當偵察車乃至誘敵裝甲目標。所以説,單方面發展輕型坦克也很難有正面作戰的機會,為何美軍還有花費時間以及財力去研製?
虎式坦克
從個人理解來説,M24霞飛坦克實際就是具有襲擾能力的快速反應坦克。它的基礎任務便是協同盟軍中型或者重型坦克進行跟蹤作戰以及協同部分第一梯隊的步兵集羣進行跨區域機動作戰。從M24霞飛坦克參與萊茵河戰役來看,它便已經進入第一快速支援坦克的作戰序列。所以説,我們可以簡單理解M24霞飛坦克就是具有快速反應和攻擊能力的特種坦克!
當然,許多朋友還是對M24霞飛坦克的真實作戰能力存在疑慮。所以,為便於大家更加了解M24霞飛坦克的真實戰鬥和技術數據,我還是從坦克的三要素(火力輸出系統,裝甲防護系統、動力運轉系統)為主要講解方向,並且會着重對一些技術知識進行重要解答。
首先,M24霞飛坦克在炮塔端口裝備了一門M6型75毫米坦克炮(注意:這項火炮技術最先是直接嫁接在M5A1坦克內部,由於炮管活動空間限制才裝備在M24坦克實驗原型車內部),並且擁有48發的基準彈容量,供給坦克進行長距離的(空投)偵查作戰。
外載士兵的M24霞飛輕型坦克
同時,M24霞飛坦克在火炮射擊體系內部還採用電力擊發和手動擊發兩種射擊模式,由此可以進行交互作戰。(注意:所謂的交互作戰,實際就是針對單個擊發模式出現故障時,另一個擊發模式可以基礎維持戰鬥,保障戰鬥的最大火力輸出效率。並且,在現代裝甲擊發系統內部,手動擊發依然趨於保留狀態,以此維持坦克機械系統和電力信息系統進行火力打擊的雙重射擊控制系統)
其實,從彈容量我們就可以看出M24霞飛坦克的戰場活動週期儼然十分短。(注意:德軍早期的四號中型坦克裝備的37型75毫米坦克炮基準彈容量為80發,而蘇制T-70輕型坦克準備的45毫米20-K坦克炮基準彈容量卻高達91發)
一般情況下,一輛坦克的戰場的最大活動週期應維持在2-3或者3-4個小時。按照相關資料顯示,二戰坦克的平均耗彈量(單位小時內)為17-23發。那麼,M24霞飛坦克的最大活動週期僅維持2個小時,如果在作戰過程中失去支援車以及後續裝甲梯隊的增援補給,坦克一般都會被敵軍的反坦克武器擊毀或者在耗盡燃料的情況下直接拋錨。所以説,M24霞飛坦克即使是一款快速反應坦克,也只能充當二線支援以及輔助保障作戰任務 而絕非進行裝甲集羣的多點攻擊。
M24霞飛坦克(插畫)
同時,M24霞飛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可以裝備兩款多用途炮彈。一種主要是針對大型裝甲目標的被帽穿甲彈,一種是針對敵軍陣地以及其他軍事建築物的爆破榴彈。按照相關數據來看,兩款炮彈的爆破初速度均為860米/秒,相對於前代的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其持續打擊效率明顯提升35%以上。
再來細説一下M24霞飛坦克的輕武器射擊單元,其裝備了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注意:高射機槍的佈局讓其最終演變成自行防空炮以及自行榴彈炮)和2挺1919型7.62毫米並列機槍。從輕武器佈局來看,M24霞飛坦克不僅充分考慮地面軍事目標的打擊,而且還能全面應對來自空中的部分輕、重火力威懾。特別是為應對地面目標的多波次攻擊,7.62毫米坦克衞戍機槍的彈容量高達3750餘發,而德制四號中型坦克的MG34型7.92毫米機槍的彈容量僅為2700餘發。
德制四號中型坦克
M24霞飛坦克(明顯可見炮塔前端的75毫米短管坦克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M24霞飛坦克的輕、重射擊單元的彈藥儲量體系並不標準。從個人理解來説,即使裝備更多的輕武器彈藥,但由於遠程主炮的功用以及使用週期受限,導致整個坦克遭到敵方裝甲目標的圍攻,近防武器儼然不能發揮爆破裝甲層的作用。
所以説,無論是支援型坦克,還是主戰型坦克,其主炮的彈容量至少能夠維持3個小時的高頻率作戰。或者説,主武器射擊端口的彈容量和輕武器射擊端口的比例至少維持在2:1(注意:這款比例數據是坦克彈容量作戰的理想化程度,真實載彈量也會受坦克重量以及攻擊距離等其他戰時以及技術因素影響)。由此,坦克才能在最佳攻擊距離內完成對己方裝甲防禦陣線的推進以及防禦!
其實,裝甲防護系統應該是M24霞飛坦克的最大技術痛點。為何這樣説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M24霞飛坦克的炮塔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38毫米,而車體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25.4毫米。同時,按照數據驗算,M24霞飛坦克的綜合裝甲防護層厚度維持在12.7毫米-38毫米之間。
M24霞飛坦克(可見旋轉的傾斜裝甲防護炮塔)
同時,M24霞飛坦克的均防護裝甲大多趨於20-25毫米,其裝甲防護效力儼然非常差。無論是步兵攜帶的反坦克武器或者敵方坦克射擊的穿甲彈都會對M24霞飛坦克的裝甲帶造成致命破壞。所以説,M24霞飛坦克也根本不具備對大型軍事據點以及裝甲目標進行單獨攻擊能力。
當然,為便於更加形象體現M24霞飛坦克過於薄弱的裝甲防護系統。我特意將同時期的德制四號中型坦克和蘇制T-70輕型坦克的參照車型,從而具體闡述輕型坦克對於裝甲防護係數的標準。
蘇制T70輕型坦克
雖然説,這兩種裝甲防護設計都可以緩衝敵方彈頭的爆破以及穿透能力。但是,M24霞飛坦克本身的裝甲防護區間就十分薄弱。即使採用更先進的裝甲輔助防護設計,由於防禦深度的限制,M24霞飛坦克的抗飽和攻擊效力也會大為下降,始終無法進行集羣式的單一坦克機動作戰。
不過,相較於前代的M3 和M5斯圖亞特輕型偵查坦克,M24霞飛坦克的火力打擊效力提升37%,綜合裝甲防護效力提升20%,其機動能力也提升10%以上。由此,在二戰後期,即使M24霞飛坦克的實際作戰能力會由於受到諸多戰場環境的限制而逐漸失去,也會因為是單一的主戰級別輕型坦克而備受盟軍裝甲部隊重視。
M24霞飛坦克(遊戲畫面)
從相關資料顯示,裝備盟軍裝甲部隊的M24霞飛坦克高達4731輛。同時,這些坦克大多被混編進中、重型坦克集羣進行後衞地區的補充作戰,或者被運輸機空投至預定地區,襲擾敵軍後方陣地,從而給己方裝甲集羣創造合圍敵軍裝甲部隊的有利戰機。
所以説,對於進行彈藥快速補充以及跟蹤、偵查防禦作戰的輕型坦克來説,裝備直接基於M5坦克的M24霞飛坦克儼然是美軍發展輕型裝甲偵察梯隊的不二之選。
雖然在前文説M24霞飛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較低,但正是由於裝甲防護層較薄弱,所以M24霞飛坦克的自重量僅為18.4噸,由此大為提升了M24霞飛坦克的戰場機動能力。
正在行進的M24霞飛坦克(可見其優越的越野機動能力)
同時,M24霞飛坦克的動力艙室搭載了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衝程星型汽油引擎,總功率僅為110馬力,發動機工作效率可見十分偏低。按照坦克推重比例計算,M24霞飛坦克的推重比為12匹/噸 而同類型的四號中型坦克和T -70輕型坦克推重比分別為16匹/噸和15匹/噸。
單從數據來看,M24霞飛坦克的動力持續週期明顯低於其他兩類坦克,並且發動機的磨損程度也會大為提高,從而容易使坦克在戰爭後期的出現機型故障等自給問題,以至於容易造成坦克癱瘓在一線戰場的安全隱患,由此失去勘探敵方軍事據點以及合圍敵方裝甲兵團的前期優勢。
戰場中的M24霞飛坦克
同時,從個人理解來説,水冷汽油引擎設計在當時還是顯得過於“雞肋”(注意:所謂“雞肋”實際是指這款水冷汽油引擎的使用環境會受到極大限制,並不符合戰時不規律的高頻率作戰狀態),水冷引擎勢必要在坦克內部儲藏部分水源,從而保障引擎能夠持續正常工作。
我舉例一個軍事常識,眾所周知,蘇制馬克辛機槍便是採用水冷卻,從而延長攻擊效力。如果槍管長時間得不到降温,在高温狀態的物理作用下,槍管的射速以及精度便會直線下降,甚至直接失去火力輸出能力。由此,水冷卻槍管和水冷汽油引擎在技術層面可謂存在一致的缺點,難以適應複雜或者極端的作戰環境。
特別是在北非地區作戰時,由於氣候乾燥以及水文資源的限制,M24霞飛坦克不可能像在歐洲戰場隨時補充水源。一旦進入作戰區間,M24霞飛坦克動力艙室內部水源耗盡後,便無法自行補充冷卻燃料,從而容易造成裝甲打擊出現漏洞,甚至無法完成軍事任務,導致裝甲集羣作戰失敗。
M24霞飛坦克(博物館收藏)
同時,在作戰環境中,如果坦克遷移的戰線過長,導致補給的戰車無法進行彈藥、水源補給,也會直接造成坦克失去第二次被動增援的機會。按照軍事資料來看,M24霞飛坦克的最大行程為240公里(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它的最大作戰半徑),高於M3坦克的113公里和M5坦克的137公里。也就是説,M24霞飛坦克可以攻擊的縱深距離逐漸擴大,由此在提升作戰時空的優勢下,也暴露後勤戰車梯隊的物資支援弊端。
簡單來説,跨地域式的機動作戰勢必給後勤支援帶來不小的挑戰,特別是M24霞飛坦克等同類型的物資自備率低(注意:坦克的物資自備率容易牽制過多的後勤保障力量),必然需要多個批次的支援戰車進行輔助作戰。
M24霞飛坦克模型(可見其五對負重輪)
當然,M24霞飛坦克的高頻率機動速度儼然十分佔據優勢。車重18.4噸的M24霞飛坦克,其最大機動速度高達56公里/小時,而車重僅9.2噸的T-70輕型坦克,其最大機動速度卻達45/公里/小時(注意:在最大作戰半徑的情況下,T -70輕型坦克比其高206公里,這主要是由於引擎以及備用燃料層面的雙重影響)。由此,正是由於M24霞飛坦克對於防護裝甲以及承載重量、引擎運轉效率兩種坦克的機動效力差異維持在10%以上。
當然,從二戰後期的世界坦克發展科技線路來看,正是由於前期輕型坦克不斷退出戰場,導致大批中、重型主戰坦克進入機械化作戰空間。由此,M24霞飛輕型坦克便憑藉出色的機動效率以及安全、可靠的裝甲防護能力成為美屬盟軍輕型坦克集羣的一支“鐵甲勁旅”。
雖然説輕型坦克的火力以及防禦能力都較為偏低,但正是動力運轉系統的高機動特點才能突出輕型坦克的作戰優勢,即快(戰場移動速度快)、準(火力打擊目標精確)、狠(多輛輕型坦克對於同一個大型軍事裝甲目標的飽和式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