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雄雞”的海上浮沉

“高盧雄雞”的海上浮沉

2017年2月8日,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進行升級大修。新華社發

電影《怒海爭鋒》中,英國海軍“驚奇”號戰艦出海遠征,為爭奪制海權與法國海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是風帆戰艦大規模海上廝殺的歷史再現。在人類海戰史上,風帆戰艦稱霸海洋長達數百年,之後法國造艦局打造的世界第一艘蒸汽動力艦“拿破崙”號,為風帆戰艦時代畫上了句號。

1624年,法國造艦局所屬的佈雷斯特造船廠應勢而生。這是一家有着近400年造船史的老牌軍工企業。然而,佈雷斯特造船廠的造船經歷並不順利——鐵甲艦時代,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大敗,法國海軍不得不賤賣、拆除大量艦艇,造艦局失去資金來源,發展一度停滯;二戰期間,馬其諾防線潰敗,法國海軍近百艘艦艇以自沉的方式捍衞尊嚴,造船業遭受嚴重打擊……面對種種困境,造艦局不斷調整發展策略,用實際行動詮釋“為國造艦”的信念。

二戰後,法國造艦局再度起航,先後打造出“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拉斐特級護衞艦等一系列“明星”產品,擦亮了造艦局的金字招牌。

蒸汽機上艦,“拿破崙”號開啓鐵甲艦時代

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海岸,有一座名為佈雷斯特的海濱城市。良好的港口條件、完善的配套產業鏈,讓這裏很早就成為法國造船業的核心,被戴高樂譽為“大西洋的野心”。

1622年,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執政掌權。為了發展海軍力量,他對佈雷斯特市港口進行全面改造,聘請當地能工巧匠修建可容納數千人入駐的大型軍港。隨着軍港順利建成,法國造艦局登上了歷史舞台。

直到工業革命時期,法國造艦局才真正聞名於世。1849年,隨着蒸汽動力技術日臻成熟,法國設計師迪皮伊·德·洛梅提出一個奇想:能否將蒸汽機運用到軍艦上,以此提高軍艦的機動能力?

當時,世界上的軍艦均採用風帆作為動力,如果蒸汽機上艦,極有可能帶來一場重大變革。興奮不已的造艦局領導立即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不久後,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戰列艦——“拿破崙”號揚帆起航。蒸汽機的使用,讓“拿破崙”號航速提升至12節,遠超當時風帆戰艦的航速。

如果説蒸汽機是“拿破崙”號的“心臟”,那麼大口徑火炮就是它鋒利的“爪牙”。以往的風帆戰艦通常採用實心彈,彈丸出膛後,只能通過打斷桅杆、撞斷帆索等方式對敵艦攻擊。在“拿破崙”號上,近百門火炮配備的是由法國炮兵軍官帕克漢斯發明的爆破彈。與實心彈相比,這種炮彈不僅能撞破船體,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彈片也會對船員造成傷害。

此外,為了提高艦船的防禦能力,“拿破崙”號在主要部位加裝了厚重的鐵甲,確保艦船在海戰中能夠應對各種挑戰。

“拿破崙”號列裝不久後,便迎來了實戰的檢驗。1853年,在錫諾普海戰中,俄國木質風帆艦隊裝備了70多門可發射新式爆破彈的艦炮,爆破彈的爆炸威力給土耳其艦隊帶來了滅頂之災。之後,英法宣佈參戰,被兩項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拿破崙”號戰艦,以絕對的火力優勢,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俄國木製風帆戰艦。

自此,風帆戰艦時代正式落幕,鐵甲艦登上了歷史舞台。

兩戰皆敗,法國造船業數十年心血付之東流

雄踞大西洋百餘年的法國,不曾想到自己會淪為“二流海上強國”。

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在歐洲大陸崛起,歐洲的力量結構發生改變。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簽下屈辱和約——賠償50億法郎、割讓鐵礦藴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背靠法國政府,造艦局資金支持捉襟見肘,發展一度舉步維艱。

此時,時任法國海軍部長奧貝提出“海軍新學派”思想,要求海軍打造一支以高速巡洋艦和魚雷艦為主的艦隊,通過破襲敵國的遠洋航線,摧毀其作戰能力。在這種“偏門”理論指導下,造艦局只好放棄製造大型戰艦,把主要精力轉向小型艦艇領域。

20世紀30年代,隨着戰爭創傷逐漸癒合,法國海軍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發展大型軍艦。得到政府訂單“輸血”,蟄伏多年的造艦局終於迎來了發展機遇期,全新設計項目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迅速上馬。

在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上,法國設計人員處處體現着“面向戰場”的造艦理念。他們把設計重點放在航行速度上,以期與德國德意志級戰列艦交戰時,能夠依靠火力和速度優勢取勝。在研製裝甲防護系統時,造艦局更展現了“百年老店”應有的遠見。當時造艦局高層認為,戰鬥機必將成為艦艇的一大威脅。因此,新型戰列艦的裝甲防護系統不僅要經受得住魚雷、水雷和大口徑火炮的攻擊,還應具備抵禦低空轟炸的能力。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下水,在造船界引起轟動。高達27節的航速使其在遠洋機動、陣形變換、戰術迂迴等方面技高一籌;250毫米的舷側裝甲、125毫米的主甲板裝甲,讓它能夠輕鬆抵禦德國海軍袖珍級戰列艦280毫米口徑火炮的攻擊。不僅如此,“敦刻爾克”號還可攜帶3架水上飛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批載有飛機的主力戰艦。列裝後不久,“敦刻爾克”號成為法國大西洋艦隊的旗艦。

隨着美洲虎級驅逐艦、空想級驅逐艦、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等戰艦的研發生產,法國造艦局在源源不斷的訂單支持下迅速發展壯大。直至1937年,法國海軍已列裝了造艦局生產的各型艦艇110餘艘,綜合實力位居歐洲第二、世界第四。時任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説:“其效能之好,勝過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任何時期。”

命運的軌跡再度發生鉅變。當法國造艦局發展進入黃金期時,二戰的爆發卻將其推向深淵。開戰不久時,法國陸軍接連潰敗,國家迅速淪亡。

1942年11月初,英美聯軍發動謀劃已久的“火炬行動”。“火炬行動”實施後,根據德法停戰協議,封存的法國艦隊岌岌可危,無論是盟軍還是德軍,都將它視為“肥肉”,想要奪取艦隊的控制權。

位於法國名城馬賽以東的土倫軍港,見證了法國海軍和法國造艦局歷史上最黯然的那一天。為了防止艦隊落入盟軍之手,希特勒派出炮兵部署在軍港附近的高地,並在港口外海域佈設水雷,這樣一來,艦隊成了“甕中之鱉”。11月26日黎明,德軍撕毀協議,向艦隊發起攻擊,法國海軍為了捍衞“最後的尊嚴”,將包括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在內的近百艘艦艇炸沉海底。那一天,造艦局數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借雞下蛋,核潛艇技術助推航母駛向新航道

“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法蘭西是不成其為法蘭西的。”時光流轉,戴高樂的話猶在耳畔。

二戰後,為了重振海軍,法國政府將全國大型造船廠收歸國有,成立造船管理委員會,將所有資源統一調配,造艦局的研發效率大大提升,法國造船業迎來複蘇的春天。

1954年,美國建成世界第一艘核潛艇,法國政府隨即將研製核潛艇的計劃提上日程。然而,由於美法之間政治分歧日益突出,在雙方合作的核潛艇項目進行一半時,美國拒絕再向法國提供技術支持,以此作為談判的籌碼。

法國造艦局高層痛下決心,誓要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發展獨立完善的軍工製造體系。

1967年,法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可畏”號下水,開啓了法國造船業的新篇章。此後,隨着德斯蒂安·多爾韋級護衞艦、P400級巡邏艇以及世界上噸位最小的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相繼服役,法國再度成為世界海軍強國。

國家的需要,始終是造艦局聚力攻關的方向。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法國海軍意識到,僅有的2艘克萊蒙梭級航母難以滿足國家戰略需要。但在第二代航母的設計計劃提上日程後,法軍方又與造艦局產生了很大分歧。當時,2艘克萊蒙梭級航母的維護經費已經讓法國不堪重負。

是發展輕型航母還是核動力航母?一時間,法國政府陷入兩難。最終,造艦局成功説服軍方發展核動力航母。

造核動力航母,研發動力裝置是首要攻克的難題。

當時,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艇用核反應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造艦局提出,將潛艇上的核反應堆改進後裝到新航母上。

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艇用和艦用核動力裝置完全不同,凱旋級核潛艇潛航排水量不過1.4萬噸,艇用核動力裝置難以提供航母所需的動力。

幾經權衡,造艦局決定:在“戴高樂”號航母上裝配兩座改進型核反應堆,不能讓核動力航母計劃就此“流產”。

1994年,“戴高樂”號航母在佈雷斯特造船廠下水。新航母採用全通式斜角飛行甲板,機庫可同時容納25架固定翼飛機;裝備的全自動降落系統能讓時速275公里的戰機在75米滑行距離內安全降落;航母全艦從甲板至艙底形成一個完整的箱型堡壘構造,防護性能大大增強。

此外,“戴高樂”號航母以25節航速航行時,可連續5年不更換燃料。得益於核動力裝置,“戴高樂”號從法國本土出發,12天內可到達非洲南端開普敦。“戴高樂”號服役後,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

近年來,法國造艦局又相繼打造出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拉斐特級護衞艦、梭魚級核潛艇等一系列“明星”產品,擦亮了造艦局的金字招牌。

回顧法國造艦局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家企業始終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緊緊捆綁,伴隨時代的鼓點踏浪前行。如今,法國造艦局再次叫響“海上未來”的口號,展示着“高盧雄雞”的海上雄心。

【來源:解放軍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70 字。

轉載請註明: “高盧雄雞”的海上浮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