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明知美國實力強大,伊拉克毫無勝算,他為何堅決與美國死磕
20世紀90年代,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國反伊部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伊拉克方早就率先了解到了美軍壓倒性的軍事實力,但薩達姆政府卻仍舊主張開戰,與美國死磕到底,決一勝負。如果明知戰爭結局會是慘敗,伊拉克方為何一意孤行,堅決要與美國開戰呢?
根據有關歷史記載,現代伊拉克人在某種歷史意義上是古蘇美爾人和古巴比倫人的後代。
作為創造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後代,在如此璀璨文明的照耀下,伊拉克人認為自己是高貴的阿拉伯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自然使他們不願輕易地臣服在他國腳下。即便雙方差距懸殊,伊拉克也有着自己的操守,堅決要戰鬥到底。
不僅如此,由於地處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交易來的物質基礎顯然成為了伊拉克人實現復興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籌碼,因此,即便身處下風,伊拉克國民也不願任人宰割,還沉溺於渴望他們的國家戰勝美國,證明自己實力的夢境中。
所以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説,薩達姆政權肯直面這場戰爭,除了其本人的性格原因驅使外,伊拉克國民蓬勃發展的民族自豪感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對於薩達姆而言,"中東雄獅"的稱號絕對不是空穴來風,他本人有着極高的個人抱負,渴望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他雄心勃勃的一頁,因此,他使用諸多手段在伊拉克境內建立極端的個人崇拜主義,自詡為文明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的當代薩拉丁。
這種他強加給自己的歷史使命感使其不僅想要做一名萬人景仰的統治者,甚至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人形名片,所到之處則尊敬無數。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薩達姆不惜斥巨資來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反以鬥爭,與此同時,在大部分阿拉伯人眼中,反猶和反美早已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薩達姆既然作為領頭羊,在強烈的"領導感"與"歷史使命感"之下,自然為首反抗這兩個權力集體。
而美國竟敢趾高氣昂的指揮伊拉克撤軍,這自然引發了伊拉克國民的憤怒,眾望所歸的薩達姆絕不可能放棄與之對抗、穩固自己在人民心中地位的機會。
於是,即便知道美國所擁有的軍事實力遠遠高於伊拉克,薩達姆也早已騎虎難下,被無數伊拉克人信奉為心中神邸的他倘若在此時臨陣脱逃,那麼伊拉克舉國必定頃刻間坍塌,所以為了維護自己一呼百應的地位,維護自己強權人物的形象,薩達姆政府也不得不硬着頭皮前去應戰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説,伊拉克也不得不與美國強行應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美國可是號稱"國際警察",看哪裏不順眼都要管一管。
在中東的諸多國家中,仔細盤點下來有許多都是美國的盟友,與薩達姆交好的國家根本沒有幾個,這些國家要麼實力不強,要麼就是地方太小,根本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幫扶作用。而由於早年統治的手腕太過強橫,薩達姆由此還招致了許多死對頭。
反觀歐洲這一帶的國家,大部分都是反對薩達姆的統治手段的,彼時剛剛經歷蘇聯解體劇變的俄羅斯也根本幫不了他,所以就算薩達姆選擇舉國投降而逃亡,後路基本上也都被封死。
薩達姆深知一旦開啓逃亡之路,很大概率上便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對於心氣如此之高的他來説萬萬不能接受,如此看來倒不如奮力一搏,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魚死網破,還能在歷史上博一個為國家犧牲的美名。
在實際的戰爭過程中,美國人似乎也考慮到了薩達姆的顧慮,在雙方進行遊擊戰時,美軍放出消息,聲稱此時薩達姆只要勸人民放棄抵抗,那麼便不會對他進行過分的制裁,會將其平安的流放海外生活,不過薩達姆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堅決率領軍隊抵抗美國到底,最終戰爭以伊拉克失敗而告終。
薩達姆這位傳奇人物也於2003年被美軍從地窖揪出,彼時蓬頭垢面,毫無雄獅尊嚴可言,在經歷重重審判之後,薩達姆於2006年12月被絞殺,而背棄他的伊拉克人民,也沒有逃過美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