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要主張打回去嗎?“打回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週末帶蜜牙哥哥下樓散步,遇到了鄰居牛牛奶奶和牛牛,還沒走近,就聽到牛牛奶奶一直説:“被欺負了都不知道還手,他打你你就打他啊,怎麼這麼笨不知道保護自己呀,以後別拿玩具出來了,也不許和那個壯壯玩哈”,牛牛低着頭,小臉憋的通紅説:“打人不是好孩子,牛牛不打人,嗚嗚┭┮﹏┭┮”,原來,今天牛牛帶着新玩具下樓和壯壯玩,剛開始挺開心的,後來壯壯想多玩兒玩具,牛牛不願意就動手搶玩具,沒搶到一下把牛牛推到了地上,新玩具也被摔壞了,牛牛奶奶時又氣又心疼,就帶着牛牛回家了...

我想,其實不光是孩子,我們想想自己和周圍朋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被欺負了,一定以牙還牙”。

我們需要認可並且允許有一部分孩子就是天生性格善良温順的。

現實中這樣的孩子其實不少的,我見過不少父母着急要求孩子打回去,看上去是在自衞,給孩子撐腰。

但當這個孩子就是做不到時,孩子反而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感,這份無力已經不僅僅是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而是父母長輩的這個沉重的標籤。

今天,蜜牙媽媽就給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為人父母后,發現“誰打你,你就打他”這種“以牙還牙”式的觀念在很多家庭都有,只要覺得自己受欺負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覺得心裏憋屈,總想出一口惡氣。但很多時候,主張“被欺負就一定要打回去”的大多數父母,在他們的腦海總有美好的臆想,一定是欺負人的那方被自己孩子如何反擊狠揍的情形,這是美好的理想主義。

但是,一定會是這樣嗎?如果打不贏呢?打不贏,對孩子來説,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好嗎?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結論呢?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被人打,不打回去”

好處:向善、寬容

壞處:被認為好欺負,軟弱

“被人打,要打回去”

1)如果打贏(概率為多少?)

好處:自信

壞處:愛上暴力

2)如果失敗(概率為多少?)

好處:無

壞處:受挫,孩子再次證明了自己弱,不會再反抗,還會自卑恐懼,自我否定,低自尊。

這個概率可以用孩子打架贏的次數除以打架總次數。但如果沒能得到準確的數據,儘量客觀地自我判斷即可。

有人説,打不贏?那就一直堅持到打贏啊!

但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數孩子還沒贏就已經心理崩潰。這種情形,你如果能換位思考就能知道,能堅持下去的該要多麼驚人的意志啊。所以被人打後打回去,如果打不贏,對孩子來説,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有些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讓孩子先打回去再説,結果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恐怖的噩夢。

這裏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叫七七的小個子男孩,經常被班裏的一個大胖子欺負得鼻青臉腫。他爸爸是商場中的談判高手,他用最簡單的談判手段不僅幫兒子贏回了尊嚴,還讓大胖子這個兒子的敵人變成了兒子最好的朋友。他將事情分成了三個步驟:

1、結合孩子自身,選取最優應對方案

結合利弊表,“打回去”有勝算嗎?七七身材瘦小,對方的體型幾乎是七七的兩倍;從小到大被5個小朋友欺負過,七七從來都是被欺負的那個,證明七七不適宜暴力反抗,即使有例外,勝算的概率也很小,大概率是打不贏的。所以先否決了“打回去”的選擇。

2、“不打回去”但又不想“讓人覺得好欺負”怎麼辦?

讓對方“不敢或不想再打”成為現實,如果單靠孩子的力量太單薄怎麼辦?

“搬大佛”。

具體如何辦呢?

爸爸讓七七把大胖子欺負人的事情告訴老師,但請求老師先不要插手,即先不要找打人的胖子説話。如果老師輕易幫忙了,孩子的自信不僅沒能培養起來,反而養成了打小報告的毛病了。

3、實施“談判”

爸爸讓七七找到了大胖子,為了給七七壯膽,爸爸藏在了不遠處。

七七是這樣跟大胖子説的:“我爸爸已經知道了你打我,他很生氣。還有老師也知道了,她説將會跟你的爸爸打電話,但我都阻止了。”此時,大胖子有點緊張和不安。因為無論哪個孩子都會害怕大人的介入,即使這個孩子多麼大個子,但他們在大人面前永遠都是個弱者,這種心理所有孩子都有。

“但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做我的朋友,如果你做了我的朋友,永遠不再欺負我,我就會告訴爸爸和老師,説你已經改正了。並且,跟我做朋友,你可以玩我的超級跑車(玩具)……”(真會投其所好!“超級跑車”是大胖子一直想玩的玩具。)

畢竟還是孩子,大胖子兩眼放光,難為情地説:“我做你的朋友吧,我再也不打你了。我還要向你道歉……”後來不打人的大胖子真的成了七七最好的朋友,保護七七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再次需要提醒的是:上面的這一招只適合小朋友,對於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孩子,比如到了青春期,這一招並不適用了你的孩子,如果這樣跟對方同是青春期的孩子談判,不僅不見效,可能還會激怒對方,他們或許會扯着嗓子嚷嚷:“想收買我?沒那麼容易!讓你爸來打我呀,跟老師告狀呀,來打我呀”。

如果是這樣的話,雙方父母和老師最好碰面交談,尋找孩子們矛盾的根源,然後解決問題。

一般,主張“息事寧人”不主張“打回去”的家長,一般有以下的兩個顧慮

顧慮一:孩子打回去後被打得更嚴重了怎麼辦?

我不知道大家觀察過小朋友之間的打鬧吧,一般來説,打人的孩子都是對事,而不是對人。

我想玩你的玩具,上手打一下;我想先玩滑滑梯,上手打一下。打完後,那個孩子就該幹嘛幹嘛去了。

那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大概率其實就是把“對事”轉移到了“對人”。

那麼接下來不可避免的是,結果孩子被打的更加厲害了怎麼辦呢?

很多人也許會説,那這怪對方沒家教啊,對方父母不負責啊。是的,可以怪,但對於養育孩子來説,我最關心的是自己孩子的狀態。

房子失火了,是先怪放火的人,還是先自己保命逃出屋子?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

如果我們鼓勵孩子打回去的初衷是讓他們可以保護好自己,那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孩子建立的聯繫是什麼?

他們會困惑,也會害怕,因為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無法保護自己。

顧慮二:孩子也變得愛打人了怎麼辦?

最後一個情況,就很顯而易見了。孩子長期以往,也養成了愛打人的習慣,只要不順他心意的,一言不合就上手,反正這是家人告訴他的方法。

也許有人會説這是多慮了,只要和孩子講清楚情況就好了,告訴孩子哪些情況可以還手,哪些情況不能打人。

理論上來説這挺對的,但我們對於學齡期的小朋友們來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不具備“情景解讀”的能力的。

所謂規則內化,就是時刻保持規則的一致性。

如果不依靠“以暴制暴”,孩子該如何處理?

1、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家長要在平時生活中就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告訴孩子,如果跟同學有了矛盾或者衝突,一定要想辦法好好溝通,而不是動手解決。如果遇到很難處理的問題,就請老師和家長來幫忙,總之千萬不能衝動,前提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2、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之後,內心一定很難受,也會覺得很委屈,甚至還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任何人的不良情緒,都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管道進行發泄的。面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家長首先需要感同身受,接納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否則孩子遇到事情會不願意給你説,如果孩子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温暖和撫慰,就會很快平復自己的情緒。

3、讓孩子遠離"小霸王"

如果孩子遇到總是喜歡動手的朋友,就儘量讓孩子少跟他玩或不跟他玩,去找一些容易跟自己孩子玩到一起的玩伴。如果不能一下子斷絕,也可以減少跟對方玩的頻率。當孩子找到更合得來的玩伴後,就會逐漸遠離他的。

如果碰到那種愛欺負人的小霸王,可以找機會告訴孩子,每個人的個性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就是喜歡佔別人便宜或者欺負別人,爸爸媽媽不能隨便教育其他小朋友,如果自己覺得跟別人合不來,不跟他玩就是最好的選擇,遠離這樣的小夥伴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4、讓孩子學會自己面對和解決

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傷,也總是喜歡代替孩子去解決本該由孩子面對的問題。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能量,更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也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事情。“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經歷和磨鍊中,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更強大,自我保護的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用“打”來反擊,並不是絕對不可以。

但這的前提,是孩子足夠強大,掌握瞭如何捍衞自己權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後,自己對局勢的判斷作出的選擇,而決定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必須選項。

這個話題其實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小時候的“被打”,可能長大後遇到的就是,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工資少了,被找茬了,總被差使等等等等。

為什麼,我們內心很不舒服,夜不能寐,但卻沒有勇氣做這些呢?於是我們把自己“做不到”的這份缺失,轉移給了孩子,“希望自己孩子不要像我這樣”。

但是,我們概念失焦了,現在的你做不到這些,並不是小時候不敢“打回去”,而是從小沒有體驗過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我們還能影響孩子的時候,多教會他們善良和美好,多教會他們底線和原則,也多教會他們理解和原諒。

善良需要有鋒芒

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做個善良又堅定的人。我們通常説的“老好人”,其實就是消極的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這才是我們父母更該重視的課題。

善良又堅定,就是我們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達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為自己發聲。

但要用禮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而不要傷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體。

教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不少幼兒園都會用用這樣四步。

不少父母看到這估計就會説,這麼做沒用啊,很多“熊”孩子打了我們的孩子,我孩子就只能口頭説説啊,都沒反擊。

其實,孩子被欺負後最關鍵的是,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

身體的傷害都是一時的,但是心理的影響卻能一輩子。這些影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孩子最親近人的反饋。

當我們因此每天都在害怕孩子被欺負,總是在教孩子反擊,總是詢問或者評價孩子,“今天XX有沒有欺負你啊,你有沒有保護自己啊”,我們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説出這些話時,他們的心理優勢已經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的反擊,他們也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自己明白也讓對方明白什麼是對的。

那終極問題:讓孩子選擇“打回去”或“不打回去”?

最後,“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其實是父母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有點像排除非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其實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還不如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孩子終究會長大,不可能總在你的庇護下生活,當你總是灌輸他們“打”還是“不打”的標準答案後,他們也會沿用你的答案,甚至也這樣教會他們的後代,他們可能從沒思考過是否有比“打”與“不打”更優質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之後,可以問問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怎麼樣?讓孩子發泄委屈,舒緩情緒。

2、你打算怎麼應對?引導孩子思考。

3、需要爸媽怎樣幫你?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是TA的支持者。

當然,這些問題待孩子3歲後才適宜這樣問。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理性面對問題的方法,如果採取這種應對方法,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採取那種方法,優缺點又是什麼。避免盲目和不經大腦的衝動行為,也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中。既然如此,與其抱怨和指責別人的不是,不如教孩子面對暴力如何保護自己。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自我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雖然無法完全排除所有風險,但至少能夠儘量把風險降到最低。

#孩子##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嗎##自我保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3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被欺負了,要主張打回去嗎?“打回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