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因勢而變 推進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財經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仁貴

◇國外通過大型電商平台訂購數量翻番,跨境電商出口呈現兩位數的增長。3月份中歐班列開行同比增長超過30%

◇跨境電商不僅推動了商品的出口,帶動了就業,更重要的是把中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從對外貿易的末梢推到了世界外貿舞台的前沿

◇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將發生四個東移:高端產業東移、技術資本東移、高端服務東移、高端人才東移

一季度出口11.4%的負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極不尋常的經濟發展態勢,以及疫情全球蔓延帶給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於疫情在全球多地暴發,許多國家已經停工停產。業界不少專家學者由此判斷,今年中國外貿不排除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與悲觀論調不同,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雖認同疫情給外貿帶來非同尋常的影響,但他認為中國外貿實現較為平穩的增長有着諸多的支撐。他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專訪時表示,基於中國自身的優勢、疫情後全球經濟恢復的需求,以及中國自身採取的穩外貿等舉措,“今年出口增長達到去年5%左右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魏建國看來,疫情過後,全球貿易格局會進一步發生變化。中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優勢、製造業優勢,化危為機,着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不認為中國外貿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瞭望》:我國一季度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具體到外貿領域,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

魏建國:主要造成了三大影響。一是外貿訂單受到持續不斷的疫情影響。對於外貿企業來説,訂單就是生命線,只有接了訂單才能安排原材料生產,才能推進生產活動。外部市場受疫情影響一波接着一波,對中國外貿的衝擊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第一波來自日韓和歐美市場變化,第二波來自土耳其、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市場變化,第三波則是非洲和拉美地區市場變化。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和2003年非典時所沒有的情況。

二是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制約復工復產。中國在取得應對疫情重要進展後,大力推進復工復產。但由於上下游產業鏈不協調不同步,閉環運行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不夠,某些地區雖經努力,但“復產不續產、續產不高產”的現象比較嚴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前整體復工復產的效果。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與貿易保護主義影響雙重疊加,使得全球需求減少。全球經濟下滑帶來的需求變化應該説是暫時的,疫情過後會比較快恢復,但企業要度過嚴寒,必須要有充分的對策。

從這幾方面影響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外貿市場從沒有遇到過的局面,挑戰前所未有。

《瞭望》:結合疫情造成的影響分析,預計全年的外貿發展會呈現什麼樣的形勢?

魏建國:外貿發展儘管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巨大,但與比較悲觀的觀點不同,我並不認為中國外貿會出現斷崖式下滑。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的基礎上,今年的外貿仍然可以在疫情過後取得快速的發展。如果全球疫情能夠儘快得到控制,經濟能儘快得到恢復的話,外貿增長有可能達到去年的水平。世界經濟如果能在第三季度得到恢復,那時正是下訂單的最佳時期,中國就可以抓住這一窗口期,推動外貿的平穩增長。

三大因素支撐外貿基本面

《瞭望》:作出相對樂觀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魏建國:作出這樣的判斷並非盲目樂觀,主要是基於三方面的優勢和條件。

第一,中國在全球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跨境電商三大貿易中優勢明顯。俗話説,東邊不亮西邊亮,當一般貿易降低時,還可以依靠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如不行還可以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當前疫情使面對面的交易降低,但線上訂單在增加。中國首次以網絡形式舉辦廣交會,將進一步加快跨境電商的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一般貿易,上世紀90年代加工貿易、“三來一補”得以發展,各佔約50%份額。現在一般貿易又獲得大發展,已超過加工貿易。數據顯示,我國貨物貿易中一般貿易佔67%,加工貿易佔23%,還有跨境電商約佔10%。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增速已超過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中國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跨境電商市場。在發展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基礎上,如果跨境電商因政策支持獲得更快的發展,將有力對沖疫情給外貿帶來的衝擊。

第二,全球都存在着被壓抑的消費。既包括生活性消費,也包括生產性消費。疫情過後,各國都要發展經濟,而中國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的復工復產為全球瀕臨癱瘓的進出口貿易打了“強心針”,各國眼光都紛紛轉向了中國。由於疫情導致一些國家生產停滯,生活消費用品和生產用品均不能滿足需求,只能把目光轉向全球製造業最為完善、種類最為齊全的中國。

這個趨勢不是短暫的,在疫情過後依然還會存在。突出表現是,現在雖然外國客商到不了中國,但網上訂購量顯著增多。據阿里巴巴、蘇寧等企業的數據,國外通過大型電商平台訂購數量翻番,跨境電商出口呈現兩位數的增長。最明顯的是,3月份中歐班列開行同比增長超過30%,源源不斷的中歐班列反映出歐洲市場急需中國的各種日用消費品。另外,拉美國家也在增加中國商品的訂單。

第三,世界經濟恢復將更倚重中國市場。由於全球外貿市場都出現疲憊狀態,唯一的亮點就在中國。中國是有着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的消費市場,疫情過後中國消費會呈現井噴式的發展。特別是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實物消費、服務消費將領跑未來消費市場。今年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將達到45萬億元,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加大進口力度,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我們常講,出口是為自己,進口是幫別人,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更好地滿足了民眾的需求。但在這個特殊時候加大進口力度,無疑會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預計今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無論是參展人數、參展企業、參展國家和地區都會超過往屆。中國能夠吸引和帶動全球的出口,從農產品、海產品到大型機械產品、高科技產品,甚至是鐘錶、箱包等奢侈品。全球貿易總量下降時,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會逆勢而上,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更大支撐。

長短結合推進外貿轉型升級

《瞭望》:扭轉外貿下滑態勢短期需要採取哪些舉措?生產鏈供應鏈短板又該如何彌補?

魏建國:當前,首先要把整體的外貿企業穩住。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如果能夠抱團取暖度過嚴寒,冬天過去以後就會很快復甦。如果企業沒有了,工人也解散了,機器也拆了,疫情過去後就很難恢復。這需要政府從減、免、緩等方面,在社保和税收上給予企業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同時要推進外貿轉內貿。深圳有一家工廠,原來是生產大功率馬達電機的,海外疫情暴發後訂單沒了,他們就轉向國內市場生產做電動窗簾的小馬達。原來大功率馬達訂貨量200萬單,這次轉型後一下子變成600萬單。外貿企業有出口退税,轉內銷後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比如以前採取過給工業品下鄉企業退税等政策。對於那些專門瞄準國外生產很難轉內銷的企業,也應給予一定幫扶,讓其“蟄伏”,不要輕易解僱員工,把生產能力穩住。

這些是短期的舉措,並不能真正解決生產鏈供應鏈的問題。解決問題,關鍵要充分發揮我們的產業優勢。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的生產鏈、供應鏈已形成“上可呼喚上游、下可承接下游”的體系,但國內市場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着需要打通的堵點。與國際產業鏈也存在接軌不足、匹配不足、融通不足等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年來我們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重視不夠,一些地方在佈局新興產業時重複雷同,一些行業有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特別是在生產性服務行業方面,存在准入門檻較高、競爭不充分、服務水平低、質量差、標準不規範等問題。

需要看到,我國製造業是目前全球門類最為齊全、世界唯一各類產品都能生產的國家。全球400多種產品中,中國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佔世界第一的有220種。不僅如此,我國也是世界級產業集羣眾多的國家,具有全球上下游生產鏈較為完善的十大先進製造業集羣,但我國製造業產業集羣優勢尚未發揮出來。

應進一步開展對製造業產業集羣的摸底工作。摸清訂單狀況,摸清復工復產狀況,摸清企業存在的困難,採取針對性舉措解決存在的問題;儘快建立數據信息平台,在產業集羣中努力推動多類企業“統一接單、勞務共享、設備通用、優勢互補”;發揮制度優勢,以產業集羣為基礎,對製造強國戰略各項目標深入研究,儘快提出路線圖和時間表。

《瞭望》: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將成為疫情後世界經濟的主動力源。這會推動外貿格局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魏建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將發生“四個東移”。

高端產業東移:中國及日韓等東北亞地區恢復較快,包括雲計算、機器人、大數據、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將向東北亞聚集。按照經濟規律,全球產業的發展會向消費增長熱點地區靠近。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中國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今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技術資本東移:全球產業鏈向東北亞經濟圈的集聚,也給中國帶來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和大量國際資本。今年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實施,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將迎來外商投資新一輪熱潮。疫情過後,中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將吸引全球高科技企業投資中國。

高端服務東移:此次疫情將促使中國消費升級,包括高端消費品、高端醫療等都會東移。中國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也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服務。此次疫情對餐飲酒水等造成較大影響,而在2019年全國餐飲業消費46721億元,佔全國社會消費品9.4%。疫情過後,人們在餐飲方面的消費升級也會推動服務升級,這將吸引全球更多高端服務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高端人才東移:全球產業轉移必然帶來高端人才的東移,而且國際高端人才也在瞄準中國市場。麻省理工學院在港成立美國以外首個創新中心,就是看中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國內各地區為吸引外資,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政策補貼,這也有助於促進國際人才向中國流動。

持續推進外貿高質量發展

《瞭望》:從長遠看,推進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什麼?

魏建國:第一,要用好全球大市場的優勢。中國巨大市場是吸引外資的王牌。疫情過後,中國會用更大的市場吸引力吸引新的外資,保持外資存量的同時大力擴大增量。未來較長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會繼續看重中國這個體量巨大又快速發展的市場。我們要利用市場優勢,繼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給疫情後全球經濟的復甦起到標杆作用,會吸引更多國家、更多廠商參與進來。那些所謂要從中國撤走企業的叫囂,要麼不會成功,要麼成功了也會後悔。

第二,要着力打造更加完善的營商環境。企業投資除了看重市場機會以外,更看重的是營商環境。中國正在打造全球最佳的營商環境,完善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環境,自貿區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這對外資無疑具有更大吸引力。中國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需要把握三方面重點:

一是更加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要加大對破壞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成立更多知識產權法院,提高違法門檻。如有違反知識產權的企業要頂格處罰,讓外國投資者看到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根本性的變化。二是加大政府服務力度。今年是外商投資法實施第一年,政府應着力加大對企業的服務,減少、減少、再減少負面清單。2013年中國發布第一張負面清單,其中限制、禁止外資的措施有190多條,現在設限的措施已減少到37條。同時,中國可以加大現代服務業的准入放開力度,讓更多外資企業進入金融業、保險業、養老服務業。三是對所有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相待。在中國的外國企業,也可以享受到各類税收、財政優惠政策,做到內外一致、公平競爭,保護合法投資權益。世界銀行對中國營商環境的全球排名,繼2018年從第78位躍至第46位後,2019年再度提升至第31位。我認為,疫情過後經過努力,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完全可以進一步提升。

第三,打造開放、穩定、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這是黨中央的重要決策,將影響到中國今後幾十年的產業政策,意義深遠。

開放方面,就是面向國際開放。無論是上下游產品、生活用品、生產用品,還是高技術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產業鏈都有完整的上中下游。打造開放的產業鏈條,有助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穩定方面,就是能抗風險,可以抗一些臨時的突發的風險。

安全方面,不僅包括生產要素的安全,更要做到生產本身的安全。即使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也要能保持我們的安全供應。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製造業就會邁上新台階。

打造開放、穩定、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既能在全球製造業領域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也能夠更好發揮中國在全球經濟恢復中的“定海神針”作用,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這也是深入落實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解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推動全球產業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