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A股市場想當魔幻。
疫情之下快速走出牛市節奏,後被全球外圍多次創記錄的暴跌而帶偏。3月底以來,確有一小波不錯的反彈,但當下市場又躊躇不前,正等待着“兩會”重磅政策與宏觀經濟目標數據的出爐,以待選擇向上or向下。
年初至今,上證指數累計下跌5%,深圳成指累漲6%,而創業板依舊遙遙領先,暴漲超過19%,其中半導體、5G板塊的熱炒一波接着一波。
(來源:Wind)
細分到行業板塊,分化極其嚴重。其中,醫療保健暴漲21.8%,成為“領漲王”,其次是日常消費和信息技術,分別上漲16.7%、8.9%。然而,能源、金融、房地產成為跌幅前三強,分別下跌19%、12.4%、12.3%。
新興科技向上,傳統行業向下。當然市場還一貫喜歡“吃藥喝酒”。
你看看貴州茅台,股價一再創新高,幾乎被市場當成了黃金般的避險資產了。從960元直衝今日的1364元,短短40個交易日,漲幅高達33%。
你能夠理解瘋狂的追逐嗎?看股票社區,有股友反饋,菜市場大媽都知道買茅台可以賺大錢了。
(來源:網絡)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外資的最新動向。看看這些錢是大膽,是猶豫,還是悲觀。
2
據Wind顯示,截止5月18日,今年以來外資共計淨流入45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710億元,減少了35.7%。看來,火熱度降低了不少。
大漲大跌之下,外資並沒有源源不斷持續流入大A,中途波折不斷。今年3月,外資罕見淨流出678億元,創下單月流出歷史最高。不過,4月份外資180度大轉彎,又大幅淨流入了635億元。
你説奇幻不?
3月深圳成指和創業板指數累跌10%左右,而4月收復此前大部分失地。難道外資也是“追漲殺跌”?或許不是同一批人吧!
到了5月,目前外資淨流入140億元。這個月時間過了2/3,但火熱程度遠遠不及4月,看似外資有些遲疑與猶豫。
(數據來源:Wind,格隆匯製圖)
據東財研究中心數據,今年以來(截止18日)一共有772家公司被外資增持。其中,增持超過1億元的公司達到264家,超過10億元的大致有29家。
(來源:Choice)
分行業看,增持前29家企業中有7家生物醫藥公司,其次是食品飲料和計算機、電子,均為3家。增持前264家中,醫藥企業高達43家,計算機、電子、食品飲料分別為31家、29家、18家。
看來,外資對喝酒吃藥和科技亦是情有獨鍾,跟今年A股上漲板塊前3保持一致。拿捏市場主線,這一點不得不服!
另一邊,今年以來被外資減持957家。其中,減持超過1億元的公司為173家,超過10億元的有16家。其中,中國平安位列減持榜榜首,減持額度約為95億元。其次是海螺水泥和海爾智家,分別減持48億元、35億元。
截止5月18日收盤,外資持有A股前10大重倉股分別為貴州茅台、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恆瑞醫藥、五糧液、中國平安、寧波銀行、招商銀行、海螺水泥、中國國旅。
(來源:Wind)
其中,貴州茅台最近1個多月,持續大漲創新高,但外資並沒有多心動。5個多月累計僅僅增倉40億元左右,相當於增加了總倉位的2.87%。非常之小,可見外資與市場狂熱情緒保持着距離。
再説中國平安,今年累計下跌13%,跑輸大盤與不少龍頭白馬。外資也順勢減倉95億元,相當於較年初減倉15.9%。比例確實不小,可見部分外資並沒有“越跌越買”,也沒有長期價值投資的範兒。
當然,這是小部分資金,説不定還包括內資偽裝成外資,再度北上的倉位。下跌是一塊試金石,最能考驗對於企業長遠價值的理解。
總體看來,外資今年對A股保持相對謹慎。
3
聊完外資,我們再來看看國內機構的調研情況。
4月份,公募機構調研過337家企業,前3個行業分別是醫藥生物、電子和計算機、獲調研的公司分別為40家、35家和31家。此外,傳媒、農林牧漁、電氣設備、化工、機械設備、輕工製造6個行業也有超過10家公司獲機構調研。
(4月機構調研統計,來源:Wind)
參與調研機構數前10的公司分別為邁瑞醫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衞寧健康、洽洽食品、分眾傳媒、廣聯達、匯川技術、華測檢測、歌爾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邁瑞醫療一共有800多家機構參與調研,1個月被調研了4次。看來大家都關心疫情之下,邁瑞究竟有多麼受益。不負眾望,今年公司股價也暴漲了49%。
接下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同樣受到機構的關注,分別參與的有436家、304家。不過,兩家安防龍頭,自從2月底以來,股價紛紛回撤超過20%,跟目前燥熱的科技股炒作浪潮有點格格不入。
此外,洽洽食品4月也被調研過4次,參與機構同樣高達267家。今年股價暴漲超過63%。
再看私募機構,調研行業前5分別為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化學制藥、食品、醫療器械。
(高毅資產4月份調研對象統計,來源:Wind)
總體來看,不管是公募,還是私募機構,調研行業也均是市場大漲的主線。尤其是機構調研多的公司,一般實力不俗,股價表現往往也還不錯。
4
實在話,外資有時眼光特別獨到,不得不服。比如2月3日,A股大盤暴跌8%左右,3200家公司跌停,市場極度恐慌無助,然而外資當日狂買180億元。後來,A股持續大漲走牛,賺得盆滿缽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重倉的前10大,或前20大個股,均是“真金白銀”投票投出來的,大致均是中國核心優質資產。之前,有機構做過一個統計,從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遠遠超過了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接近原地徘徊的走勢。
(來源:券商整理)
但外資的動向也不要神化,有的外資也並不是長期價值投資者,遭遇大盤持續下行,同樣會殺跌拋售,且也會有不少中雷的時候。
國內機構而言,每月的調研數據亦有一定的價值,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把握市場主流預期(關注點在那些行業或公司),尤其做週期大波段的朋友更是需要一些。
不管是外資增倉、還是機構調研,均發現市場主流的焦點放在醫藥、食品飲料,那麼相關核心公司股價上漲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同時我們也有必要與市場主流預期保持一定的距離。比如,前期很熱的中行原油寶事件,市場主流預期不會出現負油價,但現實還是發生了。
再拿現在極度火熱的茅台,連大媽都知道可以暴賺,是不是風險聚集了不少了呢?看看外資,今年一共僅僅增倉40億(總倉位1431億元),增倉很少,與主流預期(業績確定性高,避險資產)保持着一定距離。
不過,不管你是預判大盤走勢,還是洞察外資、機構調研等新動態,終究落腳點還是在對於優秀公司的深度研究上。或許唯有這樣,才會有一個不錯的長期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