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險峯:變的是容顏 不變的是創新精神

吳險峯,家喻户曉的全國“創新能手”“勞動模範”、能源化學系統“大國工匠”、煤炭系統“技能大師”、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現任呼倫貝爾市神華寶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設備維修中心吳險峯勞模創新工作室主任。神華集團寶日希勒露天煤礦地處海拉爾區與陳巴爾虎旗交界處,背靠茫茫草原。年僅20歲的吳險峯從煤炭工業學校畢業,分配到寶日希勒一礦機械廠任技術員。此後,在他28年的技術創新生涯中,變化的是容顏,不變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鑽研、吃苦耐勞、勇於創新的精神和不斷增加的技術成果、更多的社會責任。

2007年,吳險峯帶領安裝人員連續50天晝夜奮戰,研製解決煤炭超高和虧噸問題,被國內多家煤炭企業採用,每年為企業挽回因虧噸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幾億元以上。

2011年,吳險峯採取將分煤漏斗的安裝位置由皮帶機機尾滾筒後方安裝改為右側,轉載刮板機也由後方安裝改為右側安裝的方案,加入自制的可調節輸煤量的翻轉漏斗,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1200多萬元,獲得公司嘉獎。

“作為煤礦工人,就要有一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企業遇到困難時勇挑重擔、敢於擔當。”吳險峯説。

經過2年的設計、製造、安裝和調試,吳險峯研製的國內第一個全自動控制車皮降高裝置於2012年正式投入運行,實現車皮一次性通過完成煤炭的裝車、平整和噴淋降塵,大大縮短車皮站停時間,避免因煤炭運輸產生的揚塵對鐵路沿線造成煤塵污染。2014年,該項目獲得全國煤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目前,這項技術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推陳出新,靠的是平時的積累。吳險峯愛琢磨、勤思考,是礦裏出了名的忙人。每當在工作中看到工人勞累辛苦,甚至是冒着危險作業時,他就記在本上,查找有關資料,自己設計和計算,一連幾天悶頭呆在辦公室裏畫圖紙,想方設法研究省人、省力、省時又安全的方法。

“他是為煤礦生產服務的維修人員,當生產遇到難題時,作為一個勞模責無旁貸,還要發揮帶頭作用才行。”妻子包斯芹在露天礦技術科工作,為了支持丈夫,她包攬了家裏的大事小情。

設備維修中心黨總支書記、工會主席任德全評價吳險峯:“別人怕累不願意乾的活他幹,別人怕難不願意解決的問題他研究創新。”

為解決大型車輛結構件易損壞、維修週期長、維修後使用壽命短的問題,吳險峯使用了新穎的毫克能去應力技術,通過高頻振動衝擊,對結構件進行熱處理,去應力,改進器件結構。器件經過他手維修後,強度甚至可以達到出廠標準。

“我喜歡研究,通過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收穫很多知識,也收穫了快樂!”説起技術研發,靦腆的吳險峯打開了話匣子。

在工作中,吳險峯是一把好手;在生活中,他也處處想着創新。冬季清掃積雪是令人頭疼的事,他就設計了一種積雪清掃機,可以乾淨地清除高低不平路面的積雪。疫情期間,他看見大家用一次性醫用口罩特別浪費,迎着風走路還會“嗆風”,和同事一起研究設計可重複利用的防“嗆風”口罩。

伴隨着國家的發展,企業的成長,吳險峯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攻堅克難的“技術能手”,成為企業技術創新帶頭人。2012年,神華寶日希勒能源公司成立了以吳險峯的名字命名的“吳險峯職工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共完成技術創新30項,技術改造19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億元左右,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8個。2016年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煤炭系統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湧現出“全國煤炭行業優秀共青團員”“中央企業勞動模範”“神華集團技術能手”等多位勞模和創新能手。

“我來工作室一年多了,知識、見識和能力都得到增長和發揮,我會跟着他好好幹!”工作室鉗工王仁偉説。

為了能讓創新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發揚勞模精神,作為呼倫貝爾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常委的吳險峯組建成立了呼倫貝爾市勞模英才科技服務中心,以勞模和英才為骨幹成員,已研發和完成技術成果近百項,獲得國家專利28項,其中8項入選2018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佔內蒙古入選總數的1/4。

“幹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吳險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寶日希勒露天煤礦的一面旗幟。今年48歲的吳險峯獲得個人榮譽15項,作為第一發明人和獨立發明人獲得專利13項,近年申報的14項專利正在審批中。他帶頭研發的多個項目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其中,礦山錨杆加工成套設備製造項目,獲得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獎;全自動液壓提升平車降高系統,獲得2014年全國能源化學系統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吳險峯個人2016年獲得全國煤炭系統“技能大師”稱號;2019年獲得全國能源化學系統“大國工匠”稱號。(記者 李新軍 實習生 李巴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3 字。

轉載請註明: 吳險峯:變的是容顏 不變的是創新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