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築面臨“成長的煩惱”

裝配式建築面臨“成長的煩惱”

裝配式建築使蓋房子像“搭積木”一樣簡便。圖為山西建投晉東南園區的工人們正在焊接構件。 本報記者王龍飛攝

3月25日,山西建築產業現代化瀟河園區一智能製造車間內,工人們戴着口罩緊張地忙碌着。這裏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裝配式鋼結構生產基地。

在園區內,一根根鋼筋、一張張鋼板經過一系列自動化工藝加工,最終變成了樓承板、鋼樑、鋼柱、U型管件等鋼結構部品、部件。一座鋼結構人行天橋在車間外的橋樑區初現雛形。這些產品加工完成後將運往省內外部分裝配式建築項目工地。

與傳統的建築工地塵土飛揚、噪聲轟鳴不一樣,裝配式建築像製造汽車零件一樣,提前在工廠中製造好住宅鋼構件、樓梯、樓板等“零部件”被運到工地,工地上施工人員根據圖紙“像拼裝樂高積木一樣建房子”,工地像“總裝車間”,實現了萬丈高樓“車間起”。

從曾經的“手工”勞動轉變為先進的“流水線”生產的跨越,裝配式建築將這一轉變得以實現。

自2017年省政府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意見》以來,我省從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培育產業基地、推動項目建設等方面入手,多措並舉、協調配合,裝配式建築呈良好發展勢頭。

據統計,2019年全省落實裝配式建築559.85萬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築比例13.56%;部品部件生產基地21家;認定產業基地21家,涵蓋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等企業;認定示範項目8個,其中混凝土結構2個、鋼結構5個、綜合管廊1個。

尤其是產業基地方面,山西省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專業化整合集團裝配式建築研發、設計、生產、施工、運營能力於一體,建設裝配式建築全產業鏈集成體系,並確立了“六區兩基地三平台”的建設目標,以150公里為半徑對山西市場及周邊區域全覆蓋。

和所有的行業一樣,裝配式建築在發展的同時,也會為“成長的煩惱”所纏繞。

近日,省住建廳一份關於裝配式建築工作推進情況的報告指出,各市在裝配式建築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政策推動、總體佈局、項目落地等方面仍有不足:各市裝配式建築發展不平衡,太原市2019年的裝配式建築面積就佔全省的近一半,有5個市未完成裝配式建築年度目標任務;地市的產業基地建設有待加強,朔州、長治、呂梁3市目前仍未實現本地有效產能;裝配式建築質量不高,裝配率普遍較低,住宅項目數量相對較少,未充分發揮裝配式建築規模化優勢;示範項目對裝配式建築技術研發不主動,片面追求項目成果,實施中技術創新不足,未能發揮示範項目示範引領作用;部分項目進展緩慢,如山鋼·龍城一品項目未按計劃施工,項目進度滯後,未完成階段任務;產能利用率不足,生產規模不大,工程應用較少,單位成本價格較高,大部分企業自動化、精細化水平不高,產業集聚程度差,生產效率較低,科技研發能力不強。

為加快裝配式建築發展,我省先後印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快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明確提出,要加大財税金融支持,要將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建設納入相關規劃,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對加大行業扶持力度,優化審批服務方面也都作出明確要求。

一項新生事物的快速成長,除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需要政策“保駕護航”外,更需要自身“本領過硬”,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一起攜手,學習先進經驗,破解行業瓶頸,如此,才一定會有叫好又叫座的明天。

本報記者張劍雯

(責編:_劉洋_、劉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4 字。

轉載請註明: 裝配式建築面臨“成長的煩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