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為什麼區塊鏈卻缺位了?|一佳之言

在這場新冠疫情的防控戰中,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表現亮眼,但提起區塊鏈,卻表現平平。

區塊鏈的特點包括不可篡改,可追溯性、數據公開透明。聯繫到疫情期間“口罩造假”、“謠言”、“醫療物資運送透明度”等痛點問題,這些看上去本該是區塊鏈最能發揮價值的地方,現實並不盡如人意。

區塊鏈企業自身,在疫情之下也遭遇不小的挑戰。不久前零壹智庫發佈的一份針對23家區塊鏈企業的調研報告顯示,近七成區塊鏈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公司業務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已採取相關應對措施;超兩成企業表示業務開展未受影響;還有8.7%的企業遭受了較大的負面衝擊。影響主要集中在工作進度拖延、固定成本開支較大、與合作機構開展業務受阻等方面。

《區塊鏈革命》作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在的區塊鏈研究所曾分析過疫情期間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包括了身份管理、數據共享、供應鏈管理,推動經濟發展和復工復產,判斷經營風險以及慈善捐贈等方面。但總體而言,它的表現不算特別搶眼。

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與區塊鏈還處於技術早期階段有關,也和目前區塊鏈在數字經濟中的角色、定位有關。

一種觀點是,區塊鏈至今還沒有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提到,區塊鏈應用缺乏頂層設計,區塊鏈在每個領域都形成了特有的區塊鏈網絡,進而再次形成了數據孤島。

過去人們認為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共享,但事實上,因為不同的標準,不同主體、不同網絡之間與不同的場景構建的區塊鏈應用,並沒有實現跨鏈互通,不同鏈之間的信息和資產無法互操作,這影響了區塊鏈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無論公鏈還是聯盟鏈,資產上鍊真實性也是挑戰,也就是解決鏈下真實資產在鏈上的映射問題。

此外,即使實現了跨鏈,跨鏈的可用性與易用性、安全性、拓展性等方面,目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而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需要建立標準,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融合與技術通用,才能真正形成網絡效應。產業鏈環環相扣,區塊鏈與AI、雲計算、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應用有機整合在一起,將最大程度發揮價值 。

對區塊鏈行業來説,新冠肺炎這場“戰疫”有危也有機。本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明確了區塊鏈是“新基建”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既是應對疫情衝擊的重要手段,也是面向長遠構築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基礎。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今天的區塊鏈有望遠離狂熱的炒作,從腳踏實地的谷底起步,開始攀爬產業互聯網的長坡。

產業區塊鏈被視作國內區塊鏈最大的落地方向。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日各地陸續開出區塊鏈電子發票,非接觸的方式降低了聚集性感染可能,提升了工作效率。

區塊鏈何時迎來應用大潮,仍有賴於各個產業領域真正用區塊鏈改造產業底層,實現區塊鏈網絡的產品化與平台化。

不過,任何一個新技術落地的過程都伴隨着去偽存真的過程。分佈式資本合夥人姚鏡儀提醒,在政策風口後區塊鏈會產生洗牌效應,太超前於市場技術不能落地、簡單照搬互聯網的模式上鍊會被淘汰。

【來源:第一財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2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技抗疫,為什麼區塊鏈卻缺位了?|一佳之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