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四小虎”再當改革急先鋒
東莞全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圖為東莞城區。 孫俊傑 攝
最近,vivo加碼東莞再添新動向:位於東莞市長安鎮新安社區的vivo全球總部項目預計於今年年底動工,這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項目將為東莞搶抓5G新基建風口、領跑智能終端時代再添強勁動力。
vivo引領5G風潮的背後,一場影響更為深遠的變革正在東莞上演。不久前,省委深改委印發《東莞市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實驗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有了清晰的路線圖。
肩負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特殊、重大使命的實驗區,東莞是廣東省乃至全國唯一,這在東莞時代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昔日的改革闖將、廣東“四小虎”成員,如今身披新戰袍、再當急先鋒,全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為製造強省、製造強國探路。
從加工貿易
到全球“先進製造業之都”
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這是“東莞製造”的新奇蹟。隨着東莞智能手機企業在關鍵領域持續突破、價值鏈掌控能力提升,一個世界級的高端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正在珠江東岸加速崛起。
東莞的抱負絕不止於智能手機。《東莞市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2年,培育形成1個產值超萬億、3至5個產值超千億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推動東莞從傳統“世界工廠”轉變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之都”。
行到半山路更陡。當前,東莞製造業在“土地空間”“核心技術”“金融支持”“人才供給”等短板仍然突出。東莞如何在這些方面率先破題並形成經驗,無疑將對廣東乃至全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發揮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
謀定而後動,《實施方案》擬定三大“戰法”,力爭用3年構建起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傳統制造業與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良性互動的全新格局,努力推動東莞從傳統的“世界工廠”轉變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之都”。
2019年,東莞圍繞土地、技術、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的制約問題改革攻堅,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82.50億元,同比增長7.4%,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快1.3個和1.2個百分點;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4.2%、42.2%,同比分別提高1.9個和3.3個百分點。
5月18日,凱利東益(東莞)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項目在塘廈鎮開工奠基。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作為省、市重大建設項目,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示範基地。
值得關注的是,承載這個重大新興產業項目的土地,是通過“三舊改造”騰退出來的。塘廈鎮正在實施“三舊改造”,力爭3年內將這個汽車城從400畝擴容至1000畝。
高污染、低效益項目紛紛退出,傳統制造業加速轉型,高科技、高品質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紛紛落地。這一去一轉一來之間,東莞先進製造業的天空“星月齊輝”。
雖然疫情的影響還未完全散去,但這並不能阻擋產業巨頭們投資的步伐。5月15日,東莞128個市重大項目、增資擴產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集中動工,總投資659億元。
東莞還提出,今年力爭完成重大項目總投資900億元,從總量上看將是近年來的最好水平。在重大項目清單,有261項是重大產業工程,數量佔比達66%。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東莞提出從傳統出口加工貿易轉型,力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轉軌,具有標誌性意義。
從低效空間到高質量發展平台
4月底,松山湖東部工業園啓動暨企石鎮重點項目動工儀式舉行,百億項目集中籤約動工。松山湖東部工業園位於東莞市東北部,是東莞目前具有現成較大連片土地資源的園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松山湖高新區開始實質性統籌,統籌面積為6520畝土地。在土地統籌中創新實施“基礎補償 利益共享”的激勵措施,產業產值越高,老百姓的分紅收益越大,共同做大“蛋糕”。
目前,松山湖東部工業園正在加快申報控規編制,今年底前園區基礎設施路網建設有望全部啓動建設。這裏將作為東莞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面向全球招商,重點承接精密製造、新興科技、環保節能的高成長性企業,並支撐松山湖研發創新,打造“松山湖2.0升級版”。
眼下在東莞,隨着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等高質量發展平台的加快建設,越來越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項目與前沿科研平台,獲得了廣闊而優質的發展空間,華為終端、紫光芯雲產業城等接踵而來,創新驅動增量引人矚目,大家驚呼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莞。
但東莞在空間方面的短板仍無法迴避。發展至今,如果扣除山體等生態控制區域,東莞目前的土地開發強度早已超過國際公認30%的警戒線。當資源接近瓶頸,如何破解發展難題?
抓產業空間拓展,被東莞作為改革創新突破的主戰場,也是《實施方案》的最大亮點。而鎮村工業園改造,正是這場戰役的關鍵突破口。
目前,農村集體土地承載了東莞全市2/3的經濟存量、2/3的工商企業。農村集體掌握着東莞重要的空間資源,也是解決土地低效化、碎片化的關鍵角色。
今年4月,東莞《關於加快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的實施意見》及相應配套政策發佈,通過60多項創新集成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村集體等各方積極性。
政策通過降低用房貢獻、降低公配負擔、允許與“工改居商”地塊捆綁實施平衡連片“工改工”改造成本、鼓勵“工改工”提容增效等措施,進一步激發市場動力。同時,通過鼓勵村集體置換或購置產業用房、與村集體共享土地收益等措施,確保在改造過程中村集體的利益得到保障,為村集體保留髮展空間,帶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從今年開始,東莞實施“工改工”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完成“工改工”3萬畝,今年計劃完成7500畝。在物理空間改造的同時,東莞還加快清退落後產能、引入新興產業資源。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第一批鎮村工業園“工改工”項目庫,收集了119宗項目。
在虎門鎮北柵社區,一片佔地面積約6.4萬平方米的老舊工業廠房剛剛完成拆除平整。這片熱氣騰騰的土地上將推進一宗“工改M0”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大規模智能柔性製造、大灣區物聯網產業樞紐集羣和東莞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項目年產值預計將達180億元。
“‘拓空間’更大意義在於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黃慧明建議,東莞要抓住“拓空間”契機,逐步淘汰低產出、低附加值的產業,轉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迭代升級。
從“世界工廠”
到灣區人才高地
最近,東莞前沿基礎研究好消息不斷: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衞華院士、李明星博士後、柳延輝研究員團隊的研究成果“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温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這也是東莞歷史上首次有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論文,這也是CSNS首個在《Science》上發表的用户實驗成果。
正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院士所説,未來科技創新更強調原創性、顛覆性的發展,要從快速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東莞在基礎性、原創性研究佈局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世界第四個、中國第一個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歷經多年建設終於投運,至今已經攻克科研難題100多項;廣東省首批啓動建設的4家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工,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裝置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啓動建設……
這些“國之重器”成為集聚高層次人才的“聚寶盆”。未來,預計會有600名世界各地科學家常年在東莞開展工作,並吸引10萬名全球各地的科研人才。
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通過“人才鏈”提升“產業鏈”,不斷增強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是東莞轉型升級以來所取得的重要經驗。
東莞還出台了《關於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見》,這是該市最完善、最系統的一份技能人才培養計劃,計劃用3年左右投入10億元推動100萬人提升技能學歷素質,讓廣大勞動者與產業同步升級,與城市共同成長。
截至2019年底,東莞全市累計完成提升學歷技能素質89.53萬人,新增技術工人16.35萬人,技術工人累計達到78.55萬人。到明年底前,全市技術工人的比例將提升10%以上,還將培養1萬名國際化技能人才,引進培養1萬名急需緊缺的“工匠精英”。
目前,東莞的人才總量達195萬人,高層次人才12.6萬人,兩個數字逐年遞增。在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熱門去向城市中,東莞位列第六,排位高於成都、武漢等國家中心城市。
吸引高層次人才聚集,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東莞正加速從昔日的“世界工廠”邁向灣區人才高地。
站在新的起點。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為突破口,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人才為第一資源,東莞以“弄潮兒”的姿態走向未來。
撰文:吳擒虎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