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農民專家”

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農民專家”

李廣朝整理實驗數據 王路瑤攝

一個小學學歷的農民,憑藉多項發明專利榮獲高級工程師職稱,一路披荊斬棘創立高新科技公司,潛心研究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取得9項發明專利,36項實用新型專利,成為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引領者”,他就是滑縣“農民專家”、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李廣朝。

創業路上迎難而上

68歲的李廣朝,中等個子,一張看似很嚴肅的臉,腳上一雙“古板”的布鞋尤為搶眼,説起話來謙虛內斂,給人一種踏實低調的感覺。

1986年,李廣朝利用本地盛產果樹的資源優勢,創辦“滑縣前進食品廠”,主營水果罐頭、農副加工,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在當地小有名氣。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廣朝瞭解到活性炭用途,這引起了他對活性炭的好奇心。想到食品廠的廢棄果核可以作為生產活性炭的材料,李廣朝便萌生跨行做活性炭研發生產的念頭。

説幹就幹,他和省食品研究所所長、其他幾位專家開始了市場調研,撰寫了《利用廢果核生產活性炭生產研發可行性報告》,全力投入到活性炭材料的生產研發中。1999年,李廣朝租用30餘畝廠房,開始了自己的“跨行之旅”。

轉行後的李廣朝憑着一股子鑽勁兒,每天都“沉溺於”實驗室做試驗,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向老所長請教,找行業的老前輩取經。

開始嘗試用花生殼生產活性炭時,李廣朝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那個時候你要是找廣朝,就直接去廠區,在那裏準能找到他,他每天都窩在那裏做研究。”一名鄰居談起李廣朝剛剛建廠時的情景説。

女兒李常利也是這樣評價他:“兒時的記憶裏父親整天都很忙碌,除了在廠區實驗室做實驗,就是到外地出差。有次他在實驗室待了三天三夜,再次見到他的時候都滿臉鬍子拉碴了。”

一次次的困難挑戰,一次次的實驗積累,讓李廣朝逐步掌握了調試温度、提純、精緻等關鍵數據,最終研發出可以大規模生產、符合行業標準的活性炭,在全省邁出了活性炭材料研發的第一步。

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農民專家”

李廣朝做實驗測試 王路瑤攝

開拓創新填補行業空白

“李總,現有的活性炭質量能不能再提升?能不能嘗試生產醫用的VC活性炭?我想訂購8噸,要研發新藥物。”某藥廠負責人主動找李廣朝尋求合作。

當時的VC活性炭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完全依賴進口。但李廣朝相信,外國人可以研發出來的東西,咱中國人一定也能做到,就決定放手一搏。

李廣朝多方奔走,尋求政府部門支持,縣財政局、農業銀行迅速行動,給予他200萬研發基金,李廣朝順利投入到VC活性炭研發中去。

時間緊、任務重,加上醫藥業要求活性炭的精純程度特別高,李廣朝便夜以繼日地做實驗,不斷提高現有活性炭的性能和質量水平。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個月時間的嘗試,VC活性炭終於被李廣朝研製成功,他也因此榮獲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國內生產VC活性炭的空白。

為了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產品質量,適應政策和市場需求,李廣朝準備購買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改進生產方式,淘汰燜燒爐等落後產能。這樣既能達到環保要求,又能穩定控制温度。

正當李廣朝準備大幹一場時,危機卻悄悄來臨。原材料成本的暴漲和升級設備的費用開銷,導致他資金鍊斷裂。這一次,他又開始了多方奔走。

瞭解到他的經歷後,上海一家科技公司願意提供資金供李廣朝用於研發超級電容炭。面對這次技術攻關,李廣朝開始“取經求學”,他與985、211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又一次研發成功,企業也一躍成為國內優質的超級電容器活性炭生產廠家。

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農民專家”

專利及榮譽證書展示 王路瑤攝

鍥而不捨帶動更多技術人才

李廣朝用了20多年時間,在新的領域開拓創新。他研發的VC專用高純活性炭、黃金專用活性炭、超級電容炭等各項專利掛滿了牆頭,先後獲得各級頒發的各種獎項。其中,超級電容炭產品榮獲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他研發的超級電容器活性炭綜合質量已達領先水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李廣朝企業作為國內唯一的供應商向61輛大巴車提供了超級電容器活性炭。

如今,李廣朝有了新的奮鬥目標:今後將投入更多的時間用於產品研發立項,並着手公司上市計劃。在科研團隊建設上,利用縣政府有關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不斷擴充內部研發力量,帶動一批炭材料行業優秀的技術人才,填補更多行業技術空白。

“超級活性炭生命力強,發展前景大。我會繼續努力拼搏,爭取讓公司上市,為家鄉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和社會。”李廣朝説,這就是他每天沉浸在實驗室搞研發的強大動力。

(滑縣縣委宣傳部 尚明達 王路瑤供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農民專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