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江集團旗下長江和記實業發佈半年報顯示,集團2020年上半年1899.42億港元的收益總額中,中國內地收益達到149.32億港元,中國香港收益達到187.1億港元,在中國的收益總額達到336.42億港元,佔集團總收益的17.71%。對此,長江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業務一直是集團重心,“撤資內地説”純屬無稽之談。
出售葡萄牙風電場項目 資本市場反應平靜
近期,長江集團在全球業務有多宗重大交易。8月17日,長江集團旗下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發佈公告稱,將向Ventient Energy出售葡萄牙風電場項目Iberwind。公告顯示,Iberwind在葡萄牙擁有31個運作中的風電場,待交易完成,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分別獲利11億港元和8億港元。
對於此次出售Iberwind項目,長江基建表示是基於正常商業原則的盈利舉措。公告發布後,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股價各有漲跌,其中長江基建略漲0.97%,電能實業微降1.12%。分析人士指出,兩隻股票的表現説明資本市場對長江集團處置葡萄牙風電場項目反應平淡,進一步表明在市場看來長江集團此舉只是一次正常的商業操作,無關撤資之説。
收益佔比17.71% 撤資説不攻自破
與資本市場對長江集團處置資產的冷靜相比,部分媒體對長江集團近年來處置內地物業的正常商業行為,則反應過激,甚而出現“撤資內地説”。
從2013年起,長江集團陸續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香港中環中心等一系列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多項地標建築。為此,有媒體發出“李嘉誠撤離內地與香港”的“撤資説”。
對於上述輿論,今年1月10日,長江集團主席李澤鉅在集團週年晚宴上明確表示,集團從來就沒離開過內地市場。據長江集團旗下長江和記實業半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集團在中國的收益總額達到336.42億元,佔集團總收益的17.71%。從收益佔比看,長江集團如何能放棄中國市場?撤資之説不攻自破。
對此,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公司自主處置旗下資產,是市場經濟商業自由原則的最基本表現。同樣是面對長江集團出售資產,葡萄牙國內對其出售風電場項目就並未引發相關輿論,沒有媒體指責長江集團“逃離”葡萄牙。如果按照國內某些輿論邏輯,李嘉誠出售葡萄牙項目,就是向全世界表態看空葡萄牙經濟前景。為什麼葡萄牙網民不指責長江基建呢?這是因為葡萄牙人民過於富裕,不在乎資本撤出嗎?從近幾年葡萄牙經濟緩慢的增長表現看,該國人民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滿不在乎的程度。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葡萄牙對此事的平靜反應,是因為葡萄牙遵行市場經濟原則,葡萄牙國民尊重符合市場規則的資產處置行為。他們尊重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追逐商業機會,既允許資本進入國內,也應允許資本流出國外。
同樣,作為地產企業,長江集團出售內地地產項目就是“撤資內地”,看空中國經濟嗎?分析人士表示,這種看法存在邏輯謬誤。首先,全球每天都有眾多企業在買進賣出,其中既有國外企業,也有國內企業,卻並沒有企業如李嘉誠和長江集團這樣因出售內地物業而受到抨擊。這是因為國人依舊對國家經濟前景不自信麼?當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沒有理由比葡萄牙更不自信。此外,從現代商業思維出發,全球化投資交易就是鼓勵有買有賣,資金流動不受地域、國家限制。就如華為可以在英國設立5G研發中心,外資也可以進入我國,參與銀行、證券、基金等各項業務。
當我國大力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倡導全球自由貿易時,若只允許資本進入,不允許資本流出,我國如何能贏得全球商業夥伴的信任,長此下去或將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反面教材。
內地多業務板塊表現優異 盈利空間巨大
除中國業務收益的高佔比外,市場分析人士還進一步指出,長江實業在內地一線城市仍然擁有眾多高級物業,發展空間廣闊,盈利空間巨大。
據長江集團披露,集團在內地有8500萬平方英尺(約79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以及190萬平方英尺(約17.65萬平方米)的出租物業。這些土地儲備大多集中於一線城市,就地產開發業務的銷售額看,內地銷售額為109.29億港幣,在集團地產銷售總額的佔比超50%。此外,集團在內地物業的租金收入也高達2.81億港幣。
在地產開發業務外,長江集團在內地還擁有港口(及相關業務)、零售、基建和能源四大業務板塊。以港口業務為例,長江集團旗下和記港口的碼頭集中在惠州、上海、寧波和廈門等地,中國內地(及香港)上半年完成的貨物吞吐量為610萬個標準箱,泊位有42個,數量保持穩定。在零售業務上,以屈臣氏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部分的店鋪數達到3951家,遍佈470個城市,對比15363家全球店鋪,中國的店鋪佔比達到25.7%。上半年零售業務中,中國區收入為88.05億港幣,利潤率為11%,利潤率在其全球各國家和地區中居首位。此外,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在內地的收費公路及電廠投資,赫斯基能源在南中國海的氣田項目也呈現良好運營態勢。
今年上半年,長江集團在內地的地產開發、港口、零售、基建、能源等各大板塊業績亮眼,多項指標領先全球其他區域。在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積極推進復工復產,經濟走向全面復甦的背景下,試問又有哪家企業會逆趨勢而動,在此時撤出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