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8日電(曲源)7月17日下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邀請國內高層次專家學者舉行在線改革形勢分析會。會議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圍繞“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釋放農業農村活力”“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等議題開展討論交流,積極建言獻策。
針對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進程相對緩慢,政府對土地要素計劃管理、行政配置的比例比較高,高度集中、統一垂直的土地配置方式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重點是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合理利用閒置用地和現存土地,關鍵在於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實質性啓動宅基地退出權改革,鼓勵宅基地盤活利用,探索宅基地跨集體流轉。進一步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權。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遠認為,這一輪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三個方面,既涉及到土地產權制度,又涉及到要素市場,還涉及到產業發展用地制度。改革目的旨在解決土地怎麼利用的問題。如果改革到位了,政策落實了,就能夠激活農業投資主體,二是激活市場,激活最重要的土地要素資源,由此為培育和建設市場經濟打下重要基礎。
與會專家還對深化市場化配置改革進行了討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指出,勞動力市場是要素市場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市場,而且是這幾個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配置,當前重點是兩個暢通,暢通落户渠道和暢通職稱評定渠道。激活技術產權的激勵,激活中介服務的活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十四五”時期,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突出重點,分類推進。在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領域,改革的目標是消除要素配置扭曲,把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領域,使經濟達到潛在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在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領域,改革的目標是加快培育發展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推進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產業技術變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使潛在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從而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潛能。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提出,要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他認為,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連接點,又是開放與改革的連接點。“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關重點,也是釋放服務貿易優勢以贏得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大任務;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既是應對變局的主動之舉,也是開拓新局的主動之舉。”遲福林認為,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形成公開市場、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例如,打破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的各類有形和無形壁壘,全面實現服務領域的平等競爭,以產業政策轉型促進服務業市場化改革。此外,要充分發揮科技革命對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作用。第三,要以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關鍵是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對接。例如,在醫療健康領域引入國際管理與標準,推動這些領域的制度型開放。
與會專家還對農業農村活力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