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巨頭萬科跨界養豬又有新進展,有消息説,萬科旗下的控股企業收購了一家位於山東的養豬公司。
之前在3月份的時候,萬科成立食品事業部佈局生豬養殖,5月份則面向社會招募生豬養殖行業優秀人才,可以説,萬科跨界養豬正在穩步推進。
萬科跨界養豬,背後有什麼邏輯或原因?
有人説,原因很簡單啊,這兩年二師兄身價看漲,養豬一定獲利豐厚。但地產商跨界經營僅僅為了有利可圖嗎?這利又該怎麼才能得到呢? 同樣是地產巨頭跨界,除了萬科養豬,最近還有恆大造車。不妨拿養豬和造車這兩門生意做一下比較。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的生豬出欄量大約是5.44億頭,豬肉產量4255萬噸,如果按照去年年底每公斤超過40元的豬肉批發均價計算,整個市場規模接近2萬億元。
再來看造車,去年全國的乘用車銷量是2144.4萬輛,假設每輛車的銷售均價是15萬元,整個市場大概的體量超過3萬億元。
所以説,養豬和造車,兩門生意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市場體量足夠大,都是上萬億的級別;另一個共性是,豬肉和乘用車,兩個行業的銷量和規模都存在週期性的波動,但都不能算是成長性的行業,而更多地體現出“存量經濟”的特徵。所以兩個行業、兩個市場,更多的看點在於蛋糕怎樣切。
對於造車,新能源已成趨勢,特斯拉樹立了行業顛覆者的典範,國內前有比亞迪,後有蔚來、理想、小鵬,恆大想超越,難度非常大,但是事在人為,有參與競爭的勇氣就值得點贊,而且後發也是一種優勢,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態圈創新都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而最近幾年的生豬養殖行業也在通過科技、規模、管理水平提高利潤空間,散養户、小規模的養殖場不斷退出,同時規模化、工廠化的養殖不斷擴大。資本市場上,既有作為龍頭公司的牧原股份,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也有雛鷹農牧的黯然退市。
在萬科前面,不僅有地產商在跨界,鋼鐵企業、互聯網巨頭也在佈局,作為新的進入者,能不能把豬養得更有科技含量?能不能控制疫病傳播,大幅度降低生豬病死率?能不能提供更優質的供給,讓豬肉的品質也進行供給側改革?
我們期望,地產商玩跨界,不是為了賺快錢,不是為了蹭熱點,而是腳踏實地做事,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運用自己在地產經營上的資本積累和管理經驗,把豬養好,把車造好,既能推動產業變革,也能為企業尋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還能為投資者帶來切實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