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邊
這兩天這個話題非常熱,所以我專門開個帖子説下我對這事的理解,倒也不一定對,姑且把我寫的當成一個面吧,反正你們也不是隻看我一個人嘛。
不過聊這個話題前,我們得先聊一個關鍵問題:
到底什麼是“過剩”?
因為現在的問題,是產能太強,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產能天天過剩。產能過剩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甚至資本主義世界週期性的危機,本質也是週期性過剩。這可能和大部分人的直覺反差很大,因為大家一般覺得東西不夠才會危機,生產太多怎麼會危機呢?
1
躲不開的“過剩”
首先大家得分清楚一個關鍵問題,這也是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
你希望有五個老婆,這叫需要;
但是你只養得起一個,這叫“有效需求”。
同理,老王想要蘋果全家桶,BBA各來一輛,兩個超模保姆,大平層,天天米其林,各種潮鞋,天天逛兩趟SKP。
但是上邊説的這些老王都買不起,只能買得起小米手機,那他的需求就只有小米手機。在市場經濟的話語體系裏,如果“買不起”,那你就不是人。
產能也一樣,看着似乎是天量的,但如果大家都買不起,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需要這些玩意,那就是產能過剩。
不過問題變得更加奇怪了,能生產出來,怎麼就賣不出去呢?
有很多種原因,最關鍵的是下邊這個。我們捋一遍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的一個標準生產流程,大家就知道啥原因了。
假設地球是一個村,裏邊有資本家黃四郎和一堆村民。黃四郎有個廠子,他僱傭村民們生產自行車、臉盆和房子等生活必需品,將來賣給村民。
如果這些商品價值100萬,這時候就有個分配問題,如果黃四郎自己拿20萬,給員工們分80萬,合理吧。
合理是合理,不過問題來了。員工們的80萬無論如何也買不完黃四郎的100萬產品,而黃四郎也不可能把自己的20萬全花掉,富人在消費品領域消費比例一直都不高,他們看着花錢猛,不過消費佔收入比例可能遠遠小於窮人(窮人月光嘛)。
也就是説,最後剩了20萬的產品死活賣不出去。你可能納悶,就不能給工人們發110萬的工資下去?那資本家賺啥?
所以説,只要商人逐利,就有一部分收益要不消費,就有一部分對應物資賣不出去。這玩意就是過剩。
從英國引爆了工業革命那一刻開始,這個問題就如影隨形。英國人用蒸汽機生產了天量的物資,各種牀單、被套、刀子、叉子、毛絨玩具等等,但是英國本國工人的工資非常低,無論如何也消費不了那麼多的物資,富人又不可能把賺到的錢全花了,所以多餘的工業品賣不出去就成了個大問題。
那怎麼辦?
只能賣到海外去。現在大家知道為啥英國拼了命在全世界找市場了吧,為了打開大清的市場,不惜遠渡重洋跋山涉水,來到中國把大清給打了。
因為只要資源足夠,英國人生產工業品的潛能是無限的,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賣不出去。這也是為啥英國打下印度後,一下子牛逼得不得了,因為印度既是英國的原料產地,又是英國的工業品傾銷地,一牛兩用。
等到印度不再跟着英國混,英國也就現了原形,變回小島國去了。
既然每個國家都面臨過剩問題,如果把整個世界理解成一個村,最後總會有那麼一刻,村裏所有人的購買力也買不完工業品。所有產能過剩,東西賣不出去,廠子倒閉,工人們更沒錢,更沒法消費,然後就全球經濟危機了。
那有辦法沒?
也不是沒有。美國人想出來給普通老百姓貸款,讓他們借錢去消費。好處是危機被延緩了,毛病是出現了新的更大危機,大家借錢太多還不上,引發了金融危機,也就是2008年的那次。
按照這個邏輯往下聊,大家就能發現一個關鍵問題:
就算有外部市場,產能依舊遲早過剩;如果完全“內循環”,只能是死路一條。
官方顯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官方的原話是“經濟內循環為主、雙循環促進發展的新格局”。説的清清楚楚今後要搞雙循環,如果哪個博主上來就跟大家聊我國今後要閉關鎖國了,這種沙雕大家離他遠點,小心下次他的腦子被驢踢時不小心踢到你。
也就是説,外部市場不能沒,但我國長期太過依賴外部市場,今後也要提升內部市場地位了。
2
啥是內循環 ?
其實直接解釋內循環沒啥意思,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先説一個不是內循環的,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了元氣,欠了一屁股債,日子也沒法過了。儘管工廠什麼的還在,但政府沒一毛錢,也沒錢去買原料;工廠開不了工,工人沒工資,市場循環不起來,整個國家越過越挫。
不過好在美國人來了。美國人給了德國大筆貸款,讓德國工廠去買了原料重新開工,然後生產出來的東西一部分德國人用,剩下的大部分賣到了美國。
這種情況下的德國,就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生產的東西主要賣到海外。
隨後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德國出事了。因為美國那邊也大規模破產,美國人沒錢買德國的東西,德國工廠也跟着沒法開工了。德國大量的工人失業,絕望之下,把希特勒推上了總理職位。
希特勒當時想出來的一個策略就是擴大軍工。國家發行國債,把籌到的錢投資給軍隊,讓軍隊去向企業訂貨,這樣空閒產能就被調動了起來。
擴軍倒也不稀奇,全世界都在搞,而且這玩意正是凱恩斯經濟學的精髓。問題是錢從哪來?希特勒也有辦法,不是已經擴軍了嘛,槍在手,隨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先打劫了捷克,然後是波蘭,然後法國,蘇聯。
大家看出來了吧,德國就是個典型的“外部循環”的國家。生產出來的東西自己消費不掉,只能是賣到海外;一旦海外出事,東西賣不出去,就是大規模失業潮,一點辦法都沒,只能是轉向軍工;武裝後的德國戰爭機器就可以去海外打劫,這樣也形成了一個新的“外循環”。
接下來我們説一個接近內循環的例子,也就是美國。
美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了,想可持續發展,關鍵是搞一個龐大的內部市場,生產出來的東西自己儘量消化,這樣才能擺脱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比如那個著名的福特,他就是這麼理解這個問題的。他的員工工資很高,他他一度指望自己的員工將來買自己的汽車。
這想法是好的,但到了實際操作階段,也就是美國在大蕭條爆發前,資本家血腥無比,往死裏壓縮工人工資。當時美國資本家們養的打手比美國的軍隊還多,動不動就對起來要求漲工資的工人們來一波血腥屠殺。而當時的美國政府其實就是資本家的馬仔,在邊上看熱鬧,偶爾還幫着資本家鎮壓工人。
美國當時工人的整體工資上不去,自然也買不完本國生產的物資。當時全世界都指望把自己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去,或者賣到殖民地去。
比如美國當時就熱衷把物資賣給中國,中國的地主們有點積蓄,就很歡樂地購買西洋玩意。這些工業品主要從長三角進入中國,入關就得交税,所以控制了長三角税收的蔣委員長就是各個軍閥裏最強大的那一個。
大家看電視劇經常看到的那個民國的綠枱燈,就是美國生產的。電影裏截了一張圖,這一屋子基本都是美國貨。
我剛才提了,德國正是在這次危機中開始轉向軍工來吸收產能,那美國怎麼辦?
美國和德國的思路有點像,又不完全像。我們教材上説羅斯福搞“以工代賑”,也就是政府借錢搞基建,吸收產能和就業,有點像我國現在的模式。
不過這遠遠不是羅斯福政策的全部。羅斯福後來被評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美國人叫他名字縮寫FDR,在美國只有那些深受愛戴的人才有這個待遇,如果只是他搞了點“以工代賑”,那就太膚淺了。
羅斯福真正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很超前地意識到,整個社會如果想穩定運行,必須得搞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來。通過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保障,把社會從之前的“金字塔”變成“橄欖球”造型。
這樣就可以通過“自我革命”,避免被蘇聯演變,是的,那個時代蘇聯那套才是普世價值,處於進攻位置,歐美處於防守狀態。
所以在搞基建過程中,羅斯福大刀闊斧地拆分自由主義時代的那些工業和金融巨頭,而且對大企業開始徵税,搞轉移支付,向工人階級提供給保障,提高工人工資。羅斯福的媳婦跟他關係很差,各過各的,老太太人生後半期一直致力於改善窮人境況,提高工人工資,保護婦女權益。
而且當時工人和資本家衝突嚴重,羅斯福一改以前政府保護資本家的習慣,果斷站在工人的一邊。比如1932年福特汽車廠工人們搞罷工,州警察照例趕來驅趕,聯邦政府軍隊卻趕來支持罷工羣眾,竟然出現州警和聯邦軍隊持槍對峙的情況。
而且為了跟資本家對抗,順便打擊黑社會(美國當時的資本家大部分跟黑社會不明不白,包括後來的肯尼迪家族),羅斯福充分向FBI授權,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美國FBI權勢雄起幾十年。
放一張圖,下圖那個橙色的線就是人口中90%的人佔有的財富比例。可以看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美國是兩極分化最嚴重的時候,0.1%的人竟然拿走了全社會25%的財富。90%的人分那16%,老百姓沒錢消費,可不就危機了?
眾所周知,國家介入肯定會影響效率,這也是為啥曼昆的那本經濟學,上來就聊限制最低工資對經濟不利。
不過政治家理解問題更加全面一些,因為社會追求的不僅僅是效率,理論上講,純粹的物競天擇達爾文式的社會效率最高。如果都不去照顧老人,讓每一個弱者能自發淘汰,效率會更上一層樓,但那樣社會很快就會陷入崩潰,也別談效率了。
而事實上,歐洲的福利制度也正是起源於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俾斯麥德國。俾斯麥搞這玩意的初衷就是穩定社會,防止德國社會在一波革命中灰飛煙滅。
不過單純的分配並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把蛋糕持續做大。在這方面,美國其實做的最好得事情是“國轉民”。
啥意思呢?
進入20世紀之後,就明顯出現一個問題:技術越來越複雜,難度越來越高,如果私人部門搞研發,就算急死也搞不出多少來。
比如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幾項關鍵研究,原子能、計算機、互聯網和基因工程,都是以國家的力量,集合各種資源搞出來的,並不是什麼市場經濟的偉力。
不過市場經濟真正的能力在於把這些技術變得既廉價,又平民。讓大家都用上,最後國家通過税收回收了投入,企業通過僱傭高收入員工拉高了社會就業率和工人收入,社會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
蘇聯其實當時在技術上研發也很厲害,蘇聯解體後美國沒少從蘇聯撿技術,但蘇聯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法對新技術進行“廉價化”,導致技術研發過程巨貴無比,研發出來後生產了幾個樣品沒下文了。這種只投入沒產出的單向路徑,想也不用想最終會讓財政不堪重負,蘇聯正是財政崩潰後,蘇聯上層決定不過了,然後解體了。
而美國通過這一系列操作,成功讓美國從巨大的工業國,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實現了真正的內外兩循環。
只不過到了新千年之後,問題發生了大變化。大量的美國企業變成了跨國公司,搬到了海外,尤其是東亞,東亞本來是“內卷大坑”,也就是人多勤奮不怕苦,如果競爭有限資源互相往死裏坑,但是如果去跟海外競爭基本無人能敵,很快東亞就成了“工業巨坑”。相應的,美國逐步空心化。
也就成了現在那個極度分裂的美國,也就有了川總的上台。
3
我國的艱難轉型
上文説了這麼多,其實大家也都看出來了,要把“內循環”也搞起來,本身是個系統性工程,超複雜,而且不是短期內能搞定的,很可能要到二十年後回頭看才能明白現在這個政策的意義——正如現在的房地產政策始於朱總時代,當時的人卻沒啥感覺一樣,很大的可能是我們今天寫完這篇,然後大家就把這事忘了,再過很多年,突然才發現原來在2020年政策已經變了。
為啥説這事複雜呢?
比如單純提高工人工資,確實是會增加消費,但會損害我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
如果給企業減税,企業訂單沒增加,突然賬上多了一筆錢,它會給員工漲工資嗎?可能會吧,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企業的第一反應基本都是去買套房屯着,反而推高了房地產價格。美國那邊減税後會去回購股票,來推高股價。
那給中產減税呢?
中產又分成好幾等,比如年收入60萬以上的也是中產,五萬到十萬的也是中產(美國那邊的定義是滴滴司機就算中產,我國滴滴司機姑且算五萬收入吧),你給他們減了税,各個階層反應差別很大。
比如一個年入一百萬的家庭退税十萬,這一家子會把多出來的錢去超市裏買水果,買衣服增加消費嗎?可能吧,不過最大的概率可能是去買海外奢侈品,或者直接去海外旅遊,錢也花國外去,又成外循環了。
你給月收入三十萬的家庭減税,或者補助,他們啥反應?會去三亞旅遊?買雙鞋?給孩子買個玩具?有可能,不過更大可能是攢着準備下一套房了,畢竟旅遊和買玩具他們本來都支付的起,不願意支付是因為在攢錢買房,買了一套還想買。
如果你給低收入階層減税,會驚喜滴發現他們並沒有交税,減啥減?直接發錢?這個倒是也可以,而且他們倒也很願意消費,問題是這個操作我國已經在做了,“脱貧攻堅”不就是向下轉移嘛。
此外促進社會保障體系,我國也做了很多年了,這個不用我們説也會繼續搞下去。
那中國和美國當初相比,缺了點什麼呢?
這一點政府也看出來了,正是技術的轉換。國家投資技術研發,然後轉化給私企來廉價化和市場化,最後湧現出一堆公司來。
這一點我國已經有成功經驗,比如移動互聯網,就是典型的一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並且成熟的“內循環”案例。
不難理解嘛。政府當初投資了無數的錢,把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體系搭了起來,然後一輪又一輪地湧現出了一堆互聯網公司。這些互聯網公司塑造了中國現在的新面貌,有大量的高薪崗位,還拉動了其他崗位,比如二三線城市的快遞和電商從業者。
大家要有個常識,一般説的“中產階級”,是介於窮人和有錢人之前的那夥人,所以美國那邊開滴滴、修下水道的,都是中產。
換算到中國,大概是年入5萬到100萬之間的這羣人。而且我們剛才也説了,3個年入10萬的,肯定比一個年入30萬的對經濟的效果好;6個年入5萬的,效果會更好,所以擴大中產階級規模,説的是五萬這個階層的,不是三十萬。
移動物聯網在這方面無疑是做得最好的,也生動地向大家展示了下什麼叫“技術拉動經濟”,創造了幾千萬個相關崗位。我説一件其他事,大家感受下這玩意的廣度有多大。
抖某音上的一個博主前段時間跟我説,他本來在大城市裏上班,有十幾萬粉絲,後來無意中向大家推了下他們村的手工竹器,現在他們村的手工竹器賣得特別好。以前村裏每家每年收入不到一萬,現在已經三四萬了,後續會更好。説明技術的創新觸手已伸到了雲南農村。
説到這裏,我再總結下,大家應該已經看出來了:
所謂內循環,短期靠轉移,長期靠科技。
也就是短期靠財政向基層轉移財富,提升基層的消費能力,一方面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消耗我國工業品。扶貧攻堅戰的意義也正是在這裏。
不過這玩意可能跟在座的小夥伴們關係都不太大,因為大家可能覺得自己錢不夠,但是在中國,政府關心的是低收入階層。
也就是你年收入超過五萬,你就是成熟的社會人了,不能指望政府幫你做啥了。
如果你超過十萬,那你妥妥就是社會中堅,得承擔起來義務了。用資本主義社會的大頭目肯尼迪的話説,你得想想你能給國家做啥了。
至於那些收入超過三十萬或者一百萬的知乎羣眾,政府根本沒功夫理他們;政府唯一在意的,就是想想搞點高端玩意,讓他們想花錢的時候,儘量在國內花。
但是這種做法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技術的突破,搞幾個新的爆發點出來,像移動物聯網一樣,催生一大堆新公司、更多數量的高收入階層和更大規模的中產,這才是決定性的操作。
至於這段時間熱議的房價問題,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要搞新加坡那種模式。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我在新加坡的見聞吧。我以前以為新加坡房價很便宜,去了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新加坡政府給大家提供了一堆長得差不多的廉價房,如果你願意就去那裏住着。廉價房旁邊就是商品房,巨貴,嗷嗷貴,比北上深都貴,新加坡的有錢人就在那裏邊住着。
今後我國估計也是這個套路。關係民生的那部分房價應該會慢慢平復下來,比如二三四線城市的非核心區,每年漲幅可能跟通貨膨脹差不多;但是還有一部分房產價格會貴到讓人懷疑人生,比如一二線核心區,徹底金融化。不然有錢人的錢去哪?全世界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一有錢就搞豪宅。而且如果沒有高端房產,他們就跑去國外置產了,這對我國來説,也是一種財富外流。
而且今後進口替代會進一步加劇,也就是説一些豪華大品牌,要慢慢地國產化。中國工業品儘管發達且門類齊全,但中國有錢人消費的高端玩意還是依賴進口,比如好幾千塊一把的菜刀,兩千塊一個的琺琅鍋,一萬多一頂的帳篷。政府可能會像當初扶持京東方一樣扶持這類產業,讓大家都能廉價用上高端玩意。
最後的目標是:
窮人國家補,富人國內花;科技要突破,進口要替代。
所以説吧,這個過程快不了,只能是慢慢來了,而且政府也只是個導向,通過税收什麼的來激勵,真正去操作,還得依賴一波又一波強人們去操作,一般十年一個週期,2010年的中國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不出意外,到了2030年又是一番天地。
4
尾聲
內外雙循環這種事早就應該做,而且是大方向。發達國家都得有個強大的內部市場來消化產能,不然境外一感冒,境內就沒法過日子。
但之前那種“出口導向”有太多的受益者。如果想改變這種導向,平常沒法基本操作,只能是在危機時期才能操作,類似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遭到封鎖,才開始被迫發展太平洋航線和國內市場,大蕭條爆發後才被迫調整貧富差距,每次經歷巨大的危機,大家才會思考怎麼避免這類問題,平時誰顧得上啊,就算你提出來也會被笑話成“杞人憂天”。
以前對內部市場重視得不夠,今後估計要作為國家安全問題來看待了,有點像那個糧食問題,以前是“人家不賣你糧食怎麼辦”,現在是“人家不買你工業品怎麼辦”。
總之吧,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危機絕對是轉機。肯定是之前的老路走不下去才危機嘛,這時候得被迫跳出舒適區,去做那些艱難的事,解決複雜問題,這才是進步之源。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
創業 | 投資 | 模式| 品牌| 營銷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創業者的方法論;為創投人士提供有料、有用、有感的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