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兩度“賣藥”給默沙東,作為仿製藥起家的科倫藥業,自研創新藥加速出海也意味着獲得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而作為曾與恆瑞醫藥並稱為國內“藥界雙雄”的科倫,如今和恆瑞一樣走起了“仿轉創”路線,兩大巨頭以仿製藥起家,近年來都逐漸向創新藥領域發展,不過如今的科倫與恆瑞相比市值掉隊不是一星半點。雖決心轉型,但當下的科倫在“仿轉創”賽道下卻面臨着增收不增利的“陣痛期”。
八月首個交易日,科倫藥業收盤飄綠,與上週大漲形成鮮明對比。
7月28日,科倫藥業創下近一年來的股價高點,即便如此,當下三百億的市值相較於曾與之並稱為“藥界雙雄”的恆瑞醫藥來説,後者兩千億市值,科倫藥業落隊的不是一星半點。
消息面上,7月28日公司發佈公告宣佈其與默沙東在腫瘤領域達成研發合作及許可協議,開發一款用於治療實體瘤的ADC藥物(項目B),此後默沙東將根據商業化開發階段向科倫博泰支付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相應淨銷售額提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司“賣藥”給默沙東已是年內第二次,對於仿製藥起家的科倫藥業來説,在研產品加速出海,在充盈現金流的同時也增強自身實力。
然而當下的科倫雖決心轉型做創新藥,但公司營收仍多來自仿製藥,近年來“集採+限抗”,疊加籌備上市的川寧生物成了公司的“吞金獸”,科倫的“陣痛期”承壓不小。
年內二度“賣藥”給默沙,國產創新藥加速出海
7月28日,科倫藥業發佈關於科倫博泰臨牀早期治療實體瘤ADC項目有償許可默沙東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商業化開發的公告。
公告內,科倫將有償獨家許可默沙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研發、生產與商業化該款ADC藥物。雙方還將對該款ADC藥物的早期臨牀開發進行合作,而根據科倫管線推測,此次授權大概率為Claudin 18.2 ADC新藥SKB315。
默沙東將根據協議內容和商業化開發階段向科倫支付3500萬美金首付款、不超過9.01億美金的各類里程碑付款及相應淨銷售額提成。
而這並非科倫第一次“賣藥”給默沙東,就在今年5月,科倫藥業宣佈有償獨家許可默沙東在中國以外(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區域範圍內研發、生產與商業化靶向TROP2的ADC藥物SKB-264。
雙方將針對特定早期臨牀開發計劃進行合作,包括探索SKB-264單藥及聯合可瑞達(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的潛在價值。
據悉,該筆交易包括4700萬美元首付款、不超過13.63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上市後的淨銷售額提成。
而科倫再次與國際巨頭默沙東合作也是國產創新藥出海的又一個里程碑。
就在科倫藥業發佈與默沙東合作公告的同日,石藥集團宣佈附屬公司石藥集團巨石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已與ElevationOncology,Inc.就石藥集團創新(同類首創)的抗Claudin18.2抗體藥物偶聯物SYSA1801在大中華地區以外地區的開發及商業化訂立獨家授權協議。
隨着我國醫藥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近年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案例日漸增多,海外市場已成為藥企的必爭之地,其中海外授權是藥企“出海”的方式之一。
而在一眾選擇出海的創新藥企中,主力軍也不再僅限於創新藥企,多家仿製藥在集採壓力下逐漸轉型加入創新藥研發大軍,而科倫藥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藥界雙雄”名號不再,子公司成“吞金獸”
作為國內輸液龍頭,科倫藥業在經歷了兩年業績連續下滑的局面後,2021年終於打了一場“翻身仗”。
根據此前披露的2021年財報顯示,科倫藥業實現營收172.77億元,同比增長4.94%;歸母淨利潤11.03億元,同比增長32.94%。即便如此,科倫的淨利潤增速與2018年前也無法比較。
(數據來自科倫藥業財報)
作為國內最大的輸液生產企業,科倫藥業過去一度與恆瑞並稱“藥界雙雄”,市值曾經與恆瑞醫藥比肩。截至8月1日收盤,恆瑞醫藥市值達2244億元,而科倫藥業市值僅為310億元,相差近7倍。
2010年6月登陸A股市場的科倫藥業,當年實現營業收入40.26億,淨利潤為6.61億元,到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72.77億元、淨利潤11.03億元。十年間,雖公司營收飛速增長332.5%,但淨利潤增幅僅為66.87%。
與此同時,畸高的銷售費用也是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年,科倫藥業的市場費用超過50億元,約佔當期營業收入的29.07%。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科倫藥業上市後一年,公司成立了抗生素中間體子公司川寧生物。而為了扶持川寧生物,科倫藥業也可謂是“煞費苦心”。
官網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川寧生物已經相繼投入近100億元,固定資產70億。2020年年底,科倫藥業董秘曾透露,其融資40億元至50億元基本上都用於川寧生物。
近年來,科倫藥業對川寧生物持續輸血,僅在2020年一年時間裏,科倫共為子公司川寧生物提供六次擔保,而為此2020年的科倫負債已經攀升至56%,短期借款高達43億,長期借款32億,應付債券19億。
當前川寧生物已踏上IPO之路,而自去年9月起,已經歷了兩輪監管問詢,目前仍處於“已問詢”狀態。
“集採+限抗”,黎明前的黑夜還有多長
當下川寧生物能否成功上市還是未知數,作為“國內抗生素龍頭”的科倫藥業,近年來在嚴峻的市場環境和巨大的政策壓力下承壓不小。
自從2012年“限抗令”發佈以來,科倫藥業作為國內“抗生素龍頭”,也深受政策影響,輸液產品整體停滯不前。
彼時的科倫藥業似乎也意識到輸液行業的壁壘,當年年底就開始啓動創新轉型,並提出以“大輸液+抗生素全產業鏈+專科製劑研發創新”三輪驅動為戰略推動發展。
2021年科倫藥業共申請專利351項,共獲得專利授權195項;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4162項,累計獲得專利授權2258項。
2021年財報中顯示,公司當下創新管線主要推動12個臨牀階段項目,涉及惡性腫瘤、肝病、自身免疫、麻醉鎮痛、尿毒症瘙癢等重大疾病領域。
豐富管線和上千項專利的背後是科倫藥業“大手筆”的研發費用,自2013年以來公司累計投入超85億元,2021年該公司投入研發費用為18億元,佔總營收的10.42%。
然而,科倫藥業的轉型之路相對較晚,彼時的創新藥賽道上成熟的靶點已被採摘完,轉型之路對科倫來説前路坎坷。
時至今日,已是科倫藥業提出轉型的第十個年頭,雖提出轉型,但仍然身處黎明前的黑暗。公司尚未有創新藥實現營收,且該公司預計最早在2023年才會有創新藥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科倫藥業當前也面臨着研發人員流失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科倫藥業前首席科學家、科倫藥物研究院院長王晶翼的辭職。此外,2021年該公司共有研發人員2588人,佔公司人口13.6%,較2020年減少19.5%。
此外,仿製藥板塊,今年7月12日,科倫藥業14個品種入圍本次集中採購。其中,市場價為25元/片的抗癌藥鹽酸厄洛替尼片,科倫藥業的最低中標價為4.63元/片;其次新仿製藥注射用奧美拉唑鈉的中標價也僅為0.92元/瓶,與最高有效申報價14元/劑相比下調了93.43%。
雖科倫藥業在歷次集採中都是“贏家”,但以價換量的背後不知科倫的利潤還剩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