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納斯達克”邁入“牛市”幾分清醒幾分瘋狂?
科創板最近突然火了。
以今年四月末的最低點來算,科創50指數的最高漲幅超過30%。
這樣的漲幅領跑A股各大指數,可以説科創板已經成了這輪反彈行情的急先鋒。
市場上紛紛高喊,科創板已進入“技術性牛市”!
更有券商直接拿如今的科創板對標2012年的創業板。如果回看創業板的過往走勢,那麼言下之意就是科創板還在山腳下,未來幾年還有一段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然而,如今的宏觀經濟環境下,被寄予厚望的科創板究竟有幾分清醒幾分瘋狂呢?
中國“納斯達克”
2018年,首屆進口博覽會上,設立科創板並實施註冊制的決定被公之於眾。
公佈之初,科創板就被寄予厚望,“不以盈利為指標,定位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科技創新能力”,這樣的定位無疑是瞄準了一批技術最為尖端,但有盈利困難的關鍵企業。
在2018年的輿論環境下,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振興中華”,大家對這類企業都視如珍寶。
科創板也自然被稱為了中國的“納斯達克”。
從正式公佈到正式開市,科創板僅僅花了不到一年時間,相比當年花了近10年時間才正式問世的創業板,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那時候在資本市場上,最受資金追捧並不是科創板企業,也不是其他高新技術企業,而是與創投有關的上市公司。
市北高新、魯信創投、弘業股份、通產麗星……十連板、乃至翻十倍的大妖股層出不窮。
參股“獨角獸”企業,成了當時的財富密碼。
此後哪怕對某家高科技企業的持股比例僅有0.5%,都可能讓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上市公司成為資金瘋搶的對象。
中衡設計、麥達數字等等這些陌生的名字,大部分股民可能聞所未聞,但在彼時可謂雞犬升天。
相比之下,此後正式登陸科創板的獨角獸們一度黯然失色。
這段記憶給我們的啓示在於,A股的有些特性至今仍未曾改變。
看看今年的天保基建、浙江建投等等,仍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如今那批創投概念股早已塵歸塵土歸土,但在今年的殺估值行情下,科創板企業們也沒多好過。
科創50指數較去年8月1639點的高點幾乎腰斬,最低到了853點。
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創50指數的基點是1000點,跌到853點差不多就意味着指數都“破發”了。
當然這也意味着,“破發”後的科創50每一次下跌都是歷史低點,估值的性價比也就逐漸凸顯了出來。
而在我們大A股,還有一個慣例就是“蹲得越深跳得越高”。
4月的超跌行情後,隨着穩經濟大旗的揮動,資金自然會盯上跌得最慘但仍有價值的那批企業。
流言推波助瀾
如果説本輪科創板行情始於超跌,那麼一條尚無法被證實的傳言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就是所謂的科創板可能將降低准入門檻。
更低的門檻,就意味着更強的流動性。
目前50萬元的資金准入門檻,對於大量散户來説無疑是偏高了。散户作為市場上最活躍的一批資金,交易頻率顯著高於機構投資者,對於市場流動性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根據機構的統計,A股中大約95%的個人投資者資金量都在50萬以下。
如果能將科創板的門檻下調至20萬甚至10萬,那麼投資者的數量可能很快就會翻倍乃至更多。
當初科創板選擇設立50萬的門檻,主要也是出於保護散户的考慮,畢竟科創板是允許虧損企業上市的,對於投研能力相對較弱的散户來説,踩雷的風險明顯是變大了。
儘管沒有任何人能夠證實這則傳言的真實性,但是人心已經思漲,傳言讓炒作資金反而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畢竟有分歧才能讓行情走得更遠。
來源財聯社
那麼科創板降低門檻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呢?
邏輯上説,長期來看科創板放寬門檻是合理的。
三年來科創板已經累積了大量優質的高新技術企業,但不少企業仍處於虧損階段,融資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同時全面註冊制未來是必然的,已經實行註冊制的科創板無疑將繼續扮演試驗田的角色。進一步放寬能更好的模擬主板的交易模式。
但傳言終究是傳言,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十年後。
夢醒時分 即將來臨
當然説了這麼多,科創板能否繼續強勢,很快就要迎來一次大考。
7月科創板的解禁市值為2711億,是歷史至今最為密集的解禁期,屆時大量發行資金的拋盤,將是中國“納斯達克”的真正考驗。
老股民常説,解禁期前的大幅拉昇,往往有詐。
科創板這一次的行情會不會是例外,只能拭目以待了。
但再放長眼光來看,科創50指數佔比最大的半導體行業,可能將在一兩年內拖累指數。
全球半導體行業目前正進入下行週期,投資擴產將成為主流,盈利情況並不會很理想。
同時參考美林時鐘的週期,在美聯儲的加息壓力下,高科技行業的估值也很難迎來大的提升。
這些因素無疑讓我們更要為科創板捏一把汗。
當然好消息是,科創板企業確實有了向好的跡象。
上交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科創板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162.86億元,同比增長45.60%;實現歸母淨利潤268.04億元,同比增長62.42%;合計研發投入為178.61億元,同比增長75.93%。
這些數據都優於其他主板,使科創板的價值凸顯了出來。
無論如何,如果當下的科創板真能對標2012年的創業板,那麼未來幾年內科創板將會有數不盡的上車機會。
不如等到大考過後,宏觀形勢更為明朗之時,再做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