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中央層面關於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的講話和文件,推出級別和密度之高前所未有。先是10月上旬,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緊接着10月底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強調提出,提高質量的前提是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11月2日,以最高領導為組長的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意味着資本市場這一具體的退市實施方案,已上升為頂層設計。
中央深改組(後改為深改委)是2013年成立的。由這一級別最高的改革領導機構,審議資本市場的某一項改革實施方案印象中就兩次:註冊制和退市機制。回想一年多前,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此後,科創板率先試點註冊制,從去年7月首批22家科創企業上市,迄今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196家,累計募集資金近2800億元,合計總市值超過3.5萬億元。今年6月起,創業板增量+存量,同步推進註冊制,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迄今不到半年,實施註冊制後新上市創業板公司近50家,順利募資458億元;更重要的是,為全市場推進註冊制創造了條件。
由頂層設計審議推出“退市機制實施方案”,釋放的第一個重要信號是,實施方案重在實施。嚴格退市將不再着重於造聲勢,不再侷限於小修小改的又是“史上最嚴”、又是“退市新規”,又是兩天前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孫念瑞提到的所謂“升級版退市”等種種條文上。接下來的退市公司恐怕不是幾家、或者十幾二十家的層級,資本市場的生態也不會停留在過去30年,發股上市4000家,退市不足100家的狀態。
據報道,孫念瑞的“升級版”,要點是“不單純考察企業盈利性,而是同時注重持續經營能力”。其實,註冊制後創業板退市就有三大類指標,包括交易類指標、財務類指標、規範類指標,而不僅僅是盈利指標。
就拿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之一,即“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億元、或追溯重述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億元”為例,略作統計,今年三季報淨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元(截止三季末為0.7億元)的創業板公司就有十來家。如吉艾科技,虧損4.4億、營收-1006萬;ST天龍,虧損2644萬、營收125萬;邦訊技術,虧損8615 萬、營收 1697 萬;寶德股份,虧損53萬、營收3058萬;保力新(原名堅瑞沃能),虧損8740萬、營收3299萬;聆達股份(原名易世達),虧損743萬、營收5355 萬;中科海訊,虧損 1257萬,營收5385萬;達志科技,虧損689萬、營收6491萬;文化長城,虧損8752萬、營收6752萬;ST樂凱,虧損2553萬、營收7032萬。另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為負值”,截止三季末也有兩家公司:天翔環境,淨資產-17.42億元;佳沃股份,淨資產-2.2億元。
到年報出來,這些符合強制退市指標的公司,要不要退市,會不會退市,是考量“退市實施方案”是真的實施了,還僅僅是開開會、造造聲勢的重要標尺。
由頂層設計審議推出“退市機制實施方案”,釋放的第二項重要信號是,全市場要推進註冊制,必須全面落實退市實施方案,即核心在於“入口”和“出口”雙向的市場化。
同樣以最近一年淨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元的強制退市指標為例,三季末虧損且營收低於0.7億的就有(不計科創板虧損上市公司)90來家。如*ST聖萊,虧損1280萬、營收190萬;*ST金鈺,虧損6.57億、營收217萬;*ST博信,虧損2057萬、營收323萬;*ST天首,虧損2825萬、營收380萬;*ST長動,虧損1.2億、營收856萬。
最近一年淨資產為負的有40家。如*ST飛馬,淨資產-111.78億元,*ST利源,淨資產-62.8億元,*ST金貴,淨資產-27.84億元,*ST金洲,淨資產-23.43億元,*ST節能,淨資產-21.99億元,*ST赫美,淨資產-19.05億元。
眼看2020年即將過去,可如果全市場實施註冊制——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很長,很可能面臨退市的這些公司,如今卻像沒事人一樣“正常”交易着,有的股價還在10幾乃至20幾元。
一個註冊制,一個退市制度,從中央最高層,到金融委、證監會,均已將二者放在“並駕齊驅”的地位。“十四五”期間,未來五年,資本市場主要抓什麼?就是註冊制和退市制度這兩項改革的關鍵抓手,就是註冊制和退市制度這兩項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制度。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