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1年2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符合此前的預期,CPI 繼續下降: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農村下降0.1%;食品價格下降0.2%,非食品價格下降0.2%;消費品價格下降0.3%,服務價格下降0.1%。1—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3%。
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6%。其中,城市上漲0.6%,農村上漲0.4%;食品價格上漲1.6%,非食品價格上漲0.4%;消費品價格上漲0.7%,服務價格上漲0.4%。
同比兩連降,環比三連漲
同比下降0.2%,降在哪?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權威解讀,CPI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1.6%轉為下降0.2%,影響CPI下降約0.05個百分點。食品中,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豬肉價格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擴大11.0個百分點;雞肉和鴨肉價格分別下降8.7%和2.6%,降幅均有收窄;羊肉、水產品和雞蛋價格分別上漲7.5%、5.9%和4.3%,漲幅均有擴大。非食品價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15個百分點。非食品中,交通通信價格下降1.9%,其中飛機票價格下降28.2%,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5.2%和5.8%;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價格分別上漲0.6%和0.3%。
2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1月CPI數據:全國CPI同比下降0.3%。也就是説,今年前兩月,CPI同比均保持下降。縱觀2020年2月至今共13個月的CPI同比數據可以看到,下降一共出現了3次,除了今年的兩次,還有一次發生在2020年11月。
2020年2月—2021年2月CPI同比、環比走勢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CPI環比卻是三連漲:2020年12月環比上漲0.7%,2021年1月環比上漲1.0%、2月環比上漲0.6%。
CPI為什麼降了?降在什麼地方了?
説到CPI的升降,不能忽略“同比”和“環比”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比是和去年同期相比,環比是和上個月相比。
我們説的CPI下降,通常是同比的概念。同比升降不僅取決於當月的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去年同期的情況有關。今年1月、2月的CPI同比兩連降,就與2020年1月、2月的CPI直接相關,當時受疫情影響,CPI處於高位,而今年1、2月份居民出行及一些接觸式服務消費均有減少,特別是出行類服務價格同比下降較多,今年前兩月CPI同比下降就在預料之中了。
去年11月的那次CPI同比下降,是當年CPI經歷連續上升後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下降。要解釋CPI由升轉降的原因,不得不説説CPI的構成。在編制CPI時,統計部門會選擇一組固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也就是CPI編制的“商品籃子”。
具體來看,CPI的統計調查涵蓋了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煙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在“商品籃子”中,不同商品和服務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不同,對CPI的“貢獻”大小也不同。
去年以來,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價格是影響CPI的主要因素。2019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出現比較明顯的上漲,漲勢一直延續到2020年。這就導致2019年上半年的基數較低,在與2019年上半年相比時,2020年上半年CPI漲幅就會比較大。2020年1月,CPI同比漲幅達到5.4%,而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16%,影響CPI上漲約2.76個百分點,對指數的“貢獻”過半。
之後幾個月,隨着國家前期積極推動擴大生豬產能和投放儲備等保供穩價措施效果進一步顯現,豬肉價格開始下降。在此影響下,去年11月食品價格同比下降2%,拉動CPI同比下降。不過去年12月的CPI同比又迅速轉正了,主要與食品價格同比轉正非常迅速有關,特別是豬肉價格在短暫下跌後迅速回升。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月11日14時,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46.81元,比上週五上升1.2%,繼續保持上升態勢。
CPI明明降了,為何有人卻覺得物價貴了?
CPI同比下降,意味着總體物價比去年同期“便宜”了。但數據發佈後,一些網友表示“沒覺得東西便宜了”,也有人“感覺物價還是貴”。
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之間的“温差”來自哪?新華社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瞭解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來源於平均數與個體的差異。CPI的抽樣調查數據來源於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8.8萬餘家價格調查點,包括商場(店)、超市、農貿市場、服務網點和互聯網電商等。儘管數據來源豐富也有代表性,但CPI編制是對分類數據進行加權平均後得到的,這意味着其更多反映的是物價總體變動情況,個體的感受肯定會與平均數據有差異。
其次,來源於對比時期的差異,也就是上述“同比”“環比”的差別。很多人對物價的感覺是來自於“環比”,對去年同期的水平不會有太深刻的感覺,而同比、環比往往並不一致,比如2月CPI數據,同比下降0.2%的同時,其實環比上漲了0.6%,這才是感覺“物價貴了”的原因。此外,CPI數據還分月度數據、累計數據。對比時期不同,感受也會不同。
再次,來源於物價數據的關注點不同。經常買菜的人會更多關注鮮菜和水果漲價,感覺到“姜你軍”“向前葱”等價格短期波動;經常開車的人可能會更關注油價變動;中年人更關注子女的教育培訓價格,年輕人則更多關注衣着、房租,等等。比如2月,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5.2%和5.8%;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價格分別上漲0.6%和0.3%,大家關注點不同,對物價的感受就會不同。
此外,收入差異、消費習慣等,也會對公眾主觀感受產生影響。
CPI越低越好嗎?關鍵還要看這個指標
物價是反映社會總供求狀況的“晴雨表”,CPI是研判物價走勢的重要指標,此外還包括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等。CPI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尋求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以穩定的物價助力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是3%左右,同時還提出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對此,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表示,保持CPI總體平穩,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重要標誌。
食品價格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引人關注。但若從更宏觀角度看,由於食品和能源受極端天氣、地緣政治等影響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因此,觀察宏觀物價總水平的變動,也要參考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它的走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實際上,國際上也有不少經濟體採用核心CPI作為宏觀調控特別是貨幣政策的“錨”。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權威解讀,在2月份0.2%的同比降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1.8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1.6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轉為持平。
來源:國家統計局、新華社、上觀新聞、央視新聞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