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煤炭價格的持續衝高,讓一度沉寂的“煤超瘋”再度來襲。9月9日,國內煤炭期貨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動力煤主力合約價格首次突破每噸千元大關,焦煤、焦炭也不甘落後,主力合約價格雙雙走出創紀錄高位。
儘管上述價格在次日盤中就出現了集體跳水,但煤價急漲急跌還是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牽動各方神經。短期看,煤炭價格持續高位震盪,與煤炭庫存、海運費用等相關指標變化有着直接關係,但長期看,影響煤炭價格的一個關鍵還是煤炭市場供需關係。
以煤炭行業“去產能”為例,“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多處,淘汰落後煤炭產能10億噸/年以上。大量落後產能雖然退出了,但新增先進產能卻未及時跟上。據公開數據測算,今年全年新增煤炭先進產能也不過2億多噸。
通常情況下,國內煤炭市場的缺口,會通過進口煤來補充一部分,但今年進口煤炭市場整體遇冷,市場缺口有所擴大,原因有二:一是全球航運市場運費持續上漲,導致進口煤到岸價格不斷走高;二是受國際政經關係、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澳煤進口受限、蒙煤通關不暢,主要港口存煤迅速下降。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情況通報》,印證了上述判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量約21億噸,同比增長10.7%。同期,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9.5億噸,僅同比增長6.4%。此外,全國主要港口合計存煤6298萬噸,同比下降8.3%。
從煤炭的絕對價格來看,當前我國煤價已處於2008年以來的高位,相關市場主體、貿易商等普遍產生“恐高”心理,而下游企業也感受到巨大的成本壓力傳導。針對各方訴求,有關部門採取積極措施,努力幫助企業克服困難,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要在增加煤炭市場供應上動腦筋。
今年下半年以來,煤炭產能釋放的信號十分明顯,特別是8月份以來,僅內蒙古一地就有36座露天煤礦取得用地批覆,預計9月中旬後還將有更多優質煤炭產能陸續啓動。儘管各方對於煤炭市場政策調控的預期不斷增強,但多年來煤炭行業“越調控越漲價”的怪圈,還是讓不少人心存疑惑:今年煤價究竟能不能摁住?
實事求是地看,影響煤炭供需關係的因素非常複雜,短期內徹底解決失衡問題確有難度,但不能因此對國家層面穩定煤價的決心和信心產生動搖。從全國範圍看,隨着煤炭產能的逐步釋放,煤炭供給大幅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只不過政策效應的顯現仍需要一個過程。
一方面要持續穩定地擴大煤炭供給,另一方面要繼續強化煤炭與上下游產業協作,後者也是引導供需市場平穩運行的有效路徑。實踐證明,自2016年啓動“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以來,煤炭上下游產業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場各方接受度不斷提高。這一模式兼顧了供需雙方利益,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穩定煤炭供應基本面,也有助於推動煤炭行業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提高全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煤炭價格飆升的背後,也不乏一些機構或個人的惡意炒作、囤積居奇,對於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有關部門應及時給予打擊,切實維護市場秩序。畢竟,任何一個理性的市場,對於無序、非理性的價格上漲都是無法容忍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