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利空還是利好,白馬股依然扎堆大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不管是利空還是利好,白馬股依然扎堆大跌,究竟發生了什麼?

截至4月12日,作為前期白馬股的順豐控股,已經出現了連續大跌的行情,12日盤中還一度觸及跌停板的走勢。從今年2月18日最高價124.70元下跌至今,順豐控股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累計跌幅近腰斬,這一跌幅甚至可以比得上15年下半年及18年的單邊下跌行情。

順豐控股的大跌,源自於前期發佈的一季度預虧9億至11億的公告。然而,作為快遞巨頭的順豐控股,本身擁有着3000多億的總市值,卻發生瞭如此顯著的業績變臉現象,幾乎出乎了多數投資者的預期。隨後,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衞表示,二季度肯定不會再虧,但全年利潤還不能回到去年同期的水平。

即使順豐控股董事長為業績預虧公開道歉,但似乎並未緩解市場的擔憂情緒。繼上一個交易日股價出現跌停板的走勢後,12日順豐控股繼續上演盤中跌停的走勢,市場對大白馬股的業績變臉問題還是產生出過度的焦慮態度。

順豐控股一季度的業績變臉,很大程度上源自於資本開支等問題,產能瓶頸等壓力卻直接影響到順豐控股的業績表現。但是,無論如何,市場幾乎無法想象到一家3000多億市值的白馬股企業,卻會出現業績大變臉的現象,要想把這一擔憂情緒緩解下來,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順豐控股因一季度業績預虧引發股價大跌,尚且可以説得過去。但是,對萬華化學等白馬股上市公司而言,卻因業績超預期的表現,引發了股價大跌的走勢。截至12日收盤,萬華化學股價下跌6.39%,創出了2月18日以來的調整新低水平,且較年內高位下跌了30%以上的空間。

但是,在萬華化學股價大跌的背後,卻存在着業績與股價背離的問題。在近期公佈的2021年一季度業績來看,萬華化學的業績表現還是比較可觀的,甚至超出了市場的預期。然而,在良好的業績表現背後,卻引發了股票價格的下跌。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分析,一方面來自於上市公司自身週期性的影響,市場把超預期業績表現解讀為利好出盡;另一方面這可能來自於機構抱團瓦解的衝擊影響。

談起機構抱團瓦解,從今年2月18日以來,A股市場的機構抱團股開始出現明顯分歧的跡象。有的知名白馬股,已經從年內高位下跌超過50%的空間,普遍跌幅也在20%至30%之間。作為本身具有基本面與盈利成長能力支撐的上市公司,卻因機構抱團的瓦解,從而引發了股價扎堆大跌的走勢。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國內機構投資者的投機性比普通散户還要嚴重。

一方面強調投資者教育或投資者保護,另一方面卻是擁有資金優勢或信息優勢的機構投資者未能夠起到良好的積極引導作用,從而導致了市場的投資價值理念未能夠得到普及。對不少的機構投資者來説,憑藉着資金優勢或信息優勢,卻對某幾家上市公司進行了中高度控盤的操作,但機構抱團本質上還是一把雙刃劍,在上漲過程中,會起到助漲的影響,但在下跌的過程中,反而會起到助跌的作用。從2月18日之後,前期機構扎堆的白馬股卻開始出現了加速下跌的走勢,這也是機構抱團瓦解下的助跌體現。

不管是利空還是利好,白馬股出現了扎堆大跌的走勢,一方面來自於前期機構抱團的現象過於嚴重,某一消息面的變化,都會引發機構資金內部分歧局面的加劇;另一方面則是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寬鬆流動性收緊預期的擔憂,作為前期享受着流動性溢價或估值溢價的核心資產,自然也會存在溢價收縮的風險。

面對前期估值被炒高的核心資產,在寬鬆流動性收緊預期提前到來之際,聰明資金也會加速鎖定利潤,並促使這類核心資產的估值溢價下降。不過,對機構高度抱團的行為,確實顯得並不理性,抱團助漲時估值飆升至6、70倍乃至上百倍的水平,抱團助跌卻導致股價在短時間內發生腰斬現象,這種快漲快跌的走勢,實際上與一些投機股沒有太多的區別。由此可見,在核心資產估值得到快速壓縮的同時,對機構投資者的抱團行為應該給予規範,這些年來國內機構投資者確實沒有起到很好的價值投資引導作用,有時候卻起到了價格投機的市場引導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8 字。

轉載請註明: 不管是利空還是利好,白馬股依然扎堆大跌,究竟發生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