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季報數據來看,醫療服務板塊中民營醫院的年內整體業績增速較快,但趨勢卻並不樂觀。
愛爾眼科(300015.SZ)、通策醫療(600763.SH)、國際醫學(000516.SZ)是A股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民營醫療上市公司,在三季度增速均有放緩。
對此,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吳興武對記者表示,把單個公司放在一起確實會發現民營醫療三季度業績增速有所下滑,但並不能據此説明民營醫院直接受到公立醫院發展的擠壓和衝擊。
我國最大的民營眼科醫院愛爾眼科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5.96億元,在本身體量較大的基礎上同比增長35.38%;實現淨利潤21.72億元,同比增長29.23%。但分季度看,愛爾眼科三季度淨利潤增速不及營業收入增速,且低於往年同期30%以上的水平,高瓴資本三季度也跌出愛爾眼科等公司前十大股東榜單。
被稱為“牙茅”的通策醫療前三季度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21.36億元,同比增長47.11%;淨利潤增速59.33%,達7.05億元,營收和淨利潤金額均已超過去年全年。前三季度看診人次達211.33萬人,同比增長36.39%。但分季度看,單三季度增速下降較快。
對此,市場反應較為強烈,通策醫療在三季報出爐當日及次日連續兩日跌停。通策醫療稱,七月份前後受到寧波種植牙集採政策影響,導致很多患者手術擇期推後,等待情緒較濃,導致第三季度業績情況不佳。
國際醫學則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務整體規模有效擴大,門診量、住院量、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第三季度,門急診量達71.22萬人次,同比增長81.55%,環比增長43.86%;住院量達3.15萬人次;同比增長44.53%,環比增長2.55%。從業績表現看,國際醫院前三季度營收達20.49億元,同比增長91.04%,卻仍然無法盈利,同期淨利潤虧損近6億元。
政策面上,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註重人才技術要素。市場有聲音認為,在大力推進公立醫院建設的同時,民營醫療或正進入增長的瓶頸期。
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吳興武對記者表示,把單個公司放在一起確實會發現民營醫療三季度業績增速有所下滑,但並不能據此説明民營醫院直接受到公立醫院發展的擠壓和衝擊。
“其實每家的原因都不太一樣,這個還需要具體個股具體分析;有些是受到了地方醫療集採的影響,另外一些則是由於其業務本身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是否能夠破局,可能要看在公司其他地區的增長情況。”吳興武稱。
而更為廣泛的一種解釋是,由於疫情導致2020上半年醫療服務需求滯後滿足, 多數醫療服務公司在2020三季度基數較高,導致2021三季度增速不快,但相較於2019三季度而言仍然實現較快複合增長。
愛爾眼科就屬於此種情況。愛爾眼科2020年三季報顯示,其三季度營業收入為85.65億元,環比增長105.69%,該增速遠超2019年同期。因此與上半年相比,建立在高基數之上的三季度增速較緩並不能説明任何問題。
對於民營醫療的前景,吳興武認為,公立醫院的建設似乎是在加快的,但其增長速度受到醫院本身融資能力、營運能力等諸多客觀條件影響,對民營醫院的擠壓替代也許存在,但不會那麼快速和直接,民營醫療中的優質醫院仍然具有其擴張空間。
此前有媒體信息稱,集採之後,多家民營醫院的業務量翻番。原因在於部分三甲醫院為完成帶量數額,在一段時間內不允許使用非集採產品,這導致民營醫院相關手術量激增。
對此,吳興武表示,“這種情況邏輯上是存在的,除了業務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它會帶來醫療人才的流動,不過也看科室,相對學術屬性比較強的科室流動性不會那麼明顯,比如腫瘤。但一些服務屬性、操作屬性比較強的科室,相對來講人員流動的情況會明顯一些。”
東吳證券分析師朱國廣認為,隨着後疫情時代就醫服務迴歸常態化、社會人口老齡化、醫療需求多元化、醫療消費升級的長期發展趨勢下,民營醫療仍將在中國醫療體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優質民營醫院有望在差異化競爭中取得長足發展。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昕寧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