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天下》週刊 陳暢
編輯|孫月
1月19日晚間,孩子王(301078.SZ)發佈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歸母淨利潤為1.96億元-2.35億元,同比下降40%-50%。扣非後的淨利潤下滑更嚴重,預計為1.09億元-1.4億元,同比下降55%-65%。
該業績數字與中金公司所預測的3.92億元淨利潤、華泰證券預測的4.33億元淨利潤預計相比,明顯低出許多。
圖源:公司公告
至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2021年新開門店70餘家,且主要為2021年下半年新開門店;上述新增門店使得公司運營成本有所增加,而提升會員數量、收入及盈利水平需要一定的運營時間,再加上2021年物業不再對房租進行疫情減免,影響了2021年全年的淨利潤水平。
受此影響,1月20日,孩子王開盤跌幅達5%。
孩子王2021年10月14日剛剛登陸創業板,上市首日受益於三胎概念推動,股價較5.77元的發行價大漲303.8%至23.30元。
但20日的股價下跌對於公司來講已是常態,它的股價高光僅在首日有所維持,隨後數個交易日持續回落,股價最低一度探至15.03元。
截至20日收盤,孩子王股價報20.07元,市值226.52億,上市至今市值縮水27億。
孩子王為何被資本看衰?有投資者認為,這與孩子王的線下“大店”模式有脱不開的干係。
疫情逆勢開店,業績增色還是累贅?
孩子王成立以來,以南京為總部開設直營門店並逐步向外輻射,2020年末,全國門店已達434家,並且計劃未來3年還要新增300家門店。
按此次公告所講,孩子王用了約半年時間新開門店70餘家。這一數字遠超於2018年全年開店數量45家,且與2019年全年94家和2020年全年82家的開店量相差不多,公司頗有大舉擴張之勢。
問題是,實體門店受疫情衝擊,近兩年十分嚴重,孩子王一味大舉擴張線下店,容易受到業態變化和房租成本變化的影響,缺乏抗風險能力。
相較於其它母嬰門店,孩子王的店鋪尤其“大”。店鋪均開設在10萬平米及以上的商業綜合體內,南京建鄴萬達首店經營面積達8000平方米。坊間流傳,孩子王此舉曾一度引起王健林的質疑,而孩子王的其餘店鋪平均面積也達3000平方米。
由於店大,隨着開店數量的增多,2018年至2020年,孩子王門店租金費用逐年上漲,分別為4.82億元、5.46億元和5.92億元,該項支出成為孩子王除工資外最大的成本支出。
與攻城略地的高調態勢相反,公司的坪效收入卻在走下坡路,2018年為7855.05元/㎡,2020年降為6878.73元/㎡。
同時械鍵嘔,孩子王的營收和淨恰部節利情況也不容樂觀。2018年至2020年期間,其營收分別為66.71億元、82.43億元和83.55億元,營收增速為27.4%、23.6%和1.4%;歸母淨利潤為2.76億元、3.77億元、3.91億元,識了增速則依次為194.2%、36.8%、3.6%。
此外,自2021年1月1日起,母嬰零售企業門店適用新租賃準則,按準則規定,財務要新增確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這導致2021年三季度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68.37%。
開店支出只是一方面,從銷售渠道上來看,對線下的過度投入,也背離了母嬰消費向線上轉移的發展趨勢。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媽媽羣體年齡分佈的調研中,30歲以下(90/95 後)的媽媽羣體累計佔比超過60%,是新媽媽羣體的主力軍。
該羣體的消費理念超前,主要通過母嬰APP、購物APP、母嬰公眾號等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加上貝貝網、蜜芽等國內母嬰電商的帶動,線上渠道正逐步成為母嬰產品銷售的主流市場。
孩子王的線上佈局主要分為移動端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商城等渠道。截至2020年,其線上銷售額為7.5億元,佔比不足10%。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盡全力押注線下,孩子王的線下大本營並無太大競爭優勢。2020年末的孩子王店鋪為434家,國內規模較大的幾家母嬰連鎖企業中,還有愛嬰室、樂友、愛嬰島、麗家寶貝等,其中樂友、愛嬰島門店數量均領先孩子王。
孩子王主要競爭對手情況,圖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母嬰用品尤其注重產品安全性。《財經天下》週刊還觀察到,孩子王頻被指出銷售不合格商品,最近的一次是今年1月份山東通報17批次不合格爬行墊,孩子王銷售的產品名列其中。更早的招股書中公司也自曝,孩子王及其分子公司三年受到罰款以上的行政處罰達50起,有數十起處罰原因為銷售不合格商品。
母嬰業態圈,雷聲大雨點小
研究孩子王的“大店”模式,不難發現,公司管理層有着更深層次的想法。
據悉,公司目前採取的是“商品+服務+社交”的商業模式,即以線下實體門店作為引流入口,到店後用户被引導成為會員,形成私域流量池,再由專門的育兒顧問提供後續傳播育兒知識、月子餐搭配、營養指導等全套育兒服務,從而提高客單價,增加客户黏性和活躍度。
超大門店的用途更多是為寶寶們提供洗浴、理髮、游泳等服務以及做線下活動等,也就是説,公司欲破除母嬰用品銷售單一瓶頸,讓每一位進來的客户都能長期為公司貢獻收入。
公司對外發聲也證實了這一點,其稱將依託平台優勢,未來定位於面向新家庭的大母嬰產業生態,包括才藝、運動、攝影等在內的一體化的成長服務資源,從而打造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育兒和成長生態圈。
雖然藍圖宏偉,但母嬰商品銷售仍是孩子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7-2020上半年佔比分別為94.58%、92.23%、89.91%、90.56%,其中,並無太大競爭壁壘的奶粉營收佔據了六成左右。
在業界看來,孩子王的會員模式,其實可以理解為“母嬰界的山姆店”。2018年,孩子王正式推出付費會員--黑金PLUS會員,消費者通過購買孕享卡(399元/年)或成長卡(199元/年),享受差異化權益及增值服務。至於增值服務具體包括哪些,孩子王在招股書中未給出明確定義。
圖源:孩子王官網
從家長和員工的反饋來講,孩子王為付費會員定下的業績指標不低,“進店客人都要被忽悠辦會員卡,像理髮店一樣,會員到期也會不停接到電話要求續費。”一位家長告訴《財經天下》週刊。
另外也有員工在社交媒體上吐槽道,“在孩子王上班,就是不停看管理層畫大餅,辦不完的會員,裝不完的APP,剩下還有每個月要把一堆邀約電話打給客人。”
截至2020年6月末,孩子王付費會員數量為70萬餘人,同期內總體會員數量為3700萬,付費會員佔比不足1.8%。
可以預見,公司想靠賣會員達到業績翻身之日還很遙遠。
相比之下,短期內保證產品質量,不透支已有的品牌好感度,提升線上渠道的銷售能力才是當務之急,這也是孩子王在母嬰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所在。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