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危機: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全球能源危機: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10月7日,位於印度北方邦的國家火電公司(NTPC)達德里燃煤電廠。印度能源危機繼續升級,電力需求激增和煤炭產量大幅下降不斷消耗庫存,導致近期印度燃煤電廠平均只剩下數天的煤炭存量,是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視覺中國供圖

  能源市場的寒冬,比氣候學上的冬天更早一步籠罩了2021年的北半球。從歐洲到亞洲,從生產供應到物流運輸,從超市貨架到工業園區……能源危機的幽靈無處不在。

  能源危機延緩了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也給即將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COP26)蒙上了一絲陰影。誠然,過去幾十年來,全球能源市場的供應一直處於週期性波動中,但這次動盪不同於以往之處在於,這是各國推進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第一次全球重大能源危機,卻不會是最後一次。

  從傳統能源到清潔能源的轉型是劇烈的,也迫在眉睫。面對變革中的陣痛,是要後退一步,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將能源轉型進行到底?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綠色經濟與區域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劉軼芳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能源危機在一段時間內仍可能更頻繁地發生,但從長遠看,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卻是無限的,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道路,是人類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人類社會的未來。

  多國不約而同陷入“能源荒”

  席捲全球的能源危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在不同的國家,能源短缺的表現也迥然不同。

  從今年上半年起,印度政府逐漸放開防疫管控,經濟企暖回升,對電力的需求也水漲船高。彭博社預計,從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印度經濟增長將達到9.4%,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然而,電力供應卻拖了經濟的後腿。截至10月11日,已有20家印度發電廠被迫關門。越來越多的地區不得不採取斷電或漲價的方式限制供應,有些地方每天都停電半天以上,居民們苦不堪言。

  印度鬧“電荒”的主要原因,是燃煤短缺。該國70%的電力來源於火電廠,即煤炭發電,而印度煤炭大部分來自本國。今年9月,印度遭遇了11年來的最大暴雨,淹沒了多個煤礦,也阻斷了交通,讓煤炭供應陷入停滯。截至9月底,印度火電廠的煤炭庫存比去年同期減少了四分之三以上。印度一共有135座火電廠,其中八成煤炭儲備告急,一半以上隨時可能關門。首都也難以逃脱停電的命運,新德里首席部長凱傑裏瓦爾在寫給莫迪總理的求救信中説,新德里5家火電廠中有3家的煤炭庫存只夠用一天,還有一家的庫存連一天都不夠了。

  當印度的電廠運營商無力承受國內飛漲的煤價,把目光轉向海外時,他們悲哀地發現,國際市場的各種能源價格也在一路狂飆。

  大多數歐洲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注意到天然氣的價格。在歐洲,天然氣價格漲幅受到限制,短期波動幅度不大,普通人往往難以像察覺油價上漲那樣敏鋭地感知天然氣價格的變化。然而,最近一年裏,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了近500%,突破了歷史最高水平,也超過了工薪階層的耐受限度。

  儘管可再生能源近年來在歐洲能源結構中佔比越來越高,但天然氣仍然佔據一席之地。它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潔,同時比風能、太陽能等更加穩定,是可再生能源的理想“替補”。隨着歐盟環保法規一年比一年更嚴格,歐洲工業用電和家庭供暖也一年比一年更依賴於進口天然氣。可是,2020年冬天的北半球普遍遭遇極端嚴寒,歐洲天然氣庫存幾乎消耗殆盡;今年冬天還未到來,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在內的歐洲多國就陷入了“天然氣荒”。

  在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已導致多家能源供應商破產。從2018年到現在,英國的能源供應商由70家減少到了40家。英國能源監管局(Ofgem)主席喬納森·佈雷利日前在年度能源大會上給公眾打“預防針”説,能源價格上漲“將會轉嫁給消費者賬單”。專家預測,英國家庭今年的平均能源開支將達1660英鎊(約合人民幣14553元),還有350萬人在即將到來的冬季得不到能源供應,不得不度過一個沒有暖氣的冬天。

  “很多國家都在這個時候遭遇能源危機,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劉軼芳指出,重要原因之一是供需失衡。在需求側,經濟反彈引發了高得異常的能源需求;在供給側,傳統能源產品的產能受疫情和碳減排政策的影響大幅下滑。最新預測顯示,2021年冬季大概率會出現極寒天氣,劉軼芳認為,由於傳統能源供應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增長,冬季到來還可能進一步加劇能源危機。

  能源轉型,“做”比“説”難

  此次能源危機在多國爆發之際,正是全球加快淘汰化石燃料的步伐、向清潔能源大步進軍之時。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已經不是“要不要實現”,而是“什麼時候實現”的問題。2015年,194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迄今最重要的氣候變化國際協議《巴黎協定》,設定了“碳達峯”“淨零排放”等目標,越來越多國家在環保領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據劉軼芳介紹,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佔據了德國電力市場的半壁江山,接近10年前的三倍;南非推出了一項27億美元的計劃,推動本土礦業公司開發利用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英國憑藉海岸線長、風速高等條件,大規模建設海上風電;法國利用豐富的離岸風力、水力和森林資源,發展風電和太陽能;中國加快清潔能源轉型,從開發可再生能源到推廣電動汽車等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

  不過,還有許多國家尚未提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舉措,比如全球最大温室氣體排放國之一的印度。將於當地時間10月31日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便肩負着敦促各國遵守《巴黎氣候協定》、提出具體行動計劃的厚望。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錶示,此次COP26絕不是“空談”,發達國家必須藉此機會一舉“讓煤炭成為歷史”。

  然而,告別化石能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障礙之一,是如何讓可再生能源保持穩定輸出。但與天然氣或煤炭不同的是,風電、水電和太陽能更多地受到天氣因素的制約。

  “世界正在經歷清潔能源轉型,各國大力淘汰或限制煤炭發電、核能發電,希望用清潔能源取而代之。但是,這些替代能源的發電能力波動很大,儲能的基礎設施又跟不上。”劉軼芳認為,新能源轉型後,能源體系的不穩定加劇了本次能源危機。

  以南美洲為例,這片大陸河流密佈,藴藏着巨大的水電資源,世界第二大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就建在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巴拉那河上。可是,今年巴西遭遇了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伊泰普水電站的水位降至歷史最低位。今年歐洲的“無風之夏”,也讓越來越依賴風電的英國、挪威、丹麥等國無電可用,這也助長了此次天然氣危機。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方向,將是如何儲存間歇性發電、將之轉化為穩定電力。但劉軼芳指出,儲能設備研發建造成本高昂,要實現大規模投入使用仍需相當長的時日。

  發展新能源才是人類的未來

  “氣候議程”向來是個引人爭議的話題。在此次能源危機中清潔能源“掉鏈子”,一時間讓對氣候議程的反對之聲佔了上風。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將此次能源危機歸咎於歐盟委員會。不久前,他公開批評歐盟“決策失誤”,要求歐盟修正所謂“綠色”法規,否則會“連累所有的國家”。

  “只有更徹底地推行‘去碳化’,它才會發揮作用。”英國議會保守黨成員比姆·阿弗拉米表示,“處於過渡期的能源結構,只是一種半吊子的(去碳化)方式,反而會讓你(在能源危機中)變得更脆弱。”

  歐洲Zenobe能源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詹姆斯·巴斯登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説:“這次危機提醒人們,儘管世界正在努力建立新的能源體系,但仍然離不開舊的能源體系。”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當下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恰恰表明清潔能源的應用還不夠充分。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在上週的環境會議上表示,“放緩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是對能源危機作出的錯誤反應”。長遠地看,向再生能源轉型能讓歐洲免於承受變化莫測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之苦,“正確做法是保持(轉型)勢頭,甚至加速(轉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的表態,也反映了本屆美國政府對待能源轉型的態度。“我們正處於從化石燃料向各種可再生能源過渡的漫長時期。”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在可再生能源無法填補需求缺口之前,遇到挑戰和坎坷在所難免。”

  劉軼芳認為,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傳統能源產能日益萎縮,而綠色新能源供給又波動較大,二者交互影響,能源危機的爆發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變得更加頻繁。人類社會又不能一直依靠唾手可得的地球資源,“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無限的,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道路,是人類應該承擔的責任”。

  劉軼芳還指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危機,任何人都無法在其中獨善其身。她説:“風暴、洪水和野火在全球範圍內加劇發生,空氣污染影響着億萬人的健康,越來越變化莫測的天氣,對各國民眾的生計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害。因此,只有大力發展新能源才是人類的未來。”

  本報北京10月1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0月14日 09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能源危機: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