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短短10年走上超越自己之路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在一個號稱“世界工廠”的國家,想要靠製造業當上首富,到底有多難?

2019年的胡潤百富榜,前十名基本被互聯網和房地產大佬瓜分,來自制造業的只有前段時間被綁架的何享健老爺子,以及恆瑞製藥的孫飄揚、鍾慧娟夫婦。

其實,翻遍過去20年的中國首富名單,製造業也曾有過自己的光榮,比如三一的梁穩根,娃哈哈的宗慶後,都曾短暫登頂。不過,要説哪個行業誕生過兩個以上的首富,似乎就只有光伏了。

無錫尚德的施正榮是其中之一,不過這個創業5年就成為首富,被“白左”媒體《衞報》列入“拯救地球50人”的光伏教父,卻也給中國光伏業留下了“沒技術”、“騙補貼”的惡名。

“炒股鬼才”李河君靠“抄底”尚德建立起2000億美元的漢能帝國,自稱新能源行業的蘋果,結果在資金鍊斷裂之後,親手做空自己,造就了股價幾秒鐘暴跌50%的奇觀。

光伏行業另一個傳奇,32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百億富豪的彭小峯,在賽維破產後先搞微商,再玩p2p,終於把自己完成了通緝犯。

經過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在光伏技術全產業鏈上,明明都走到了世界前沿,可是為什麼老百姓對光伏的印象,仍然是“不實用”甚至“騙局”?曾經火過一段時間的光伏扶貧,到底還有沒有前景?我們採訪了行業資深專家金鑫,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

觀察者網:最近幾年中國光伏技術進步很快,發電成本有了明顯下降,能具體介紹一下價格降到了什麼水平嗎?跟煤電、水電相比競爭力如何?未來下降的空間還有多大?

金鑫:光伏技術過去十幾年進步確實非常大。一個光伏電站最主要的成本,來自g光伏組件和逆變器,佔整個電站建設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10年前還要更高。10年前整個系統的成本造價接近四五十塊錢一瓦,更早的時候是60塊錢一瓦,到今年,大概已經做到了3~4塊錢一瓦,下降了90%多,這是整個行業努力進取,以及國家產業政策扶持的成果。

這樣的價格意味着什麼?一套光伏系統的使用年限在20~30年,我們保守點用20年算,國家的補貼現在也是給20年。每瓦的投資成本目前不到4塊錢。一年的有效發電小時數按1000小時每平米來算的話,平攤到20年,相當於一度電的純靜態成本大概只有不到兩毛錢,已經全面低於煤電,接近優質水電資源了。

不過考慮到電站的建設需要前期一次性投資,短期的商業競爭力仍然不是那麼強,所以這一兩年仍然需要國家的補貼。2013年最高峯時,國家補貼曾經達到6毛錢一度電,今年已經降到了兩分錢,基本上已經是在平價上網。可以説,光伏已經走到了無需補貼的商業價值顯現的臨界點上。

當然光伏電相對於煤電和水電來説,也並不是嚴格的競爭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因為光伏和風電都有一個看天吃飯的問題,光伏只能白天發電,晚上不發電,不像火電或者水電相對穩定。電網更喜歡穩定可控得煤電和水電,這是肯定的,但清潔能源是整個人類的發展方向,隨着電網的技術改造,光伏和風電場本身也有無功補償這類的技術,對電網也會更親和一點。

至於未來的下降空間,可能倒不是很大了。過去十幾年的時間,光伏行業震驚了全世界,但是最近三五年已經越來越明顯,光伏的技術天花板差不多達到了。過去幾年有過一些比較重大的技術革新,比如説上游硅料生產工藝從改良西門子法到流化牀法顆粒料的改變,切片環節的金剛線切割,電池片的Perc工藝、組件生產的多主柵、自動化率提高等等,但是革命性的改變已經很難再出現了。未來的成本下降,除了異質結(HJT)、IBC等老技術的低成本改造外,主要是靠產能規模增加,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擴大硅片尺寸。

中國光伏短短10年走上超越自己之路

西一家光伏公司員工正在檢測光伏電池片

觀察者網:中國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上領先的企業都有哪些,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

金鑫:光伏行業裏,中國基本上已經佔據了全球統治地位。從整個產業鏈來説,最上游的硅料,中國產能佔到全世界的2/3,硅片更是佔到了97%以上。電池片的產能佔到世界的80%多,組件的產能佔到了3/4以上。

從產業鏈各個環節來説,最上游的硅料,佔全世界產能90%以上的7家主流廠商,前5名全是中國的,包括東方希望、通威、新疆大全、新疆特變和保利協鑫。第六第七分別是德國的瓦克和韓國的OCI。這兩家在10多年前幾乎佔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產能,現在逐漸被國內企業擠出去,佔全世界的產能已經不到15%了。

硅片是隆基、中環、陽光能源這三家比較強,佔了世界產能大概接近2/3。全球硅片前十的企業全在中國,沒有國外廠家。

再下游的電池片,產能前5也都是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通威、愛旭、中宇、展宇、潤陽。前些年台灣也比較強,現在都被擠出前5了,加上台灣,全球前10也幾乎都是中國企業。終端組件,前10只有一家非中國的企業,是韓國的韓華。

光伏逆變器行業,十幾年前也是國外企業壟斷的,現在華為和陽光電源已經連續幾年佔據世界第一第二了。再加上上能電氣、錦浪、古瑞瓦特,這5家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出貨量佔比超過50%,也是佔有統治地位的,甚至逼迫一些曾經有很強影響力的德國美國企業退出了逆變器市場。比如通用、博世都退出了,ABB退出去又重新進來,德國的SMA還能排在第三位,主要是依賴非中國市場。

生產設備也已經全面國產化,只有像PERC、HIT這些新技術的個別核心設備還要依賴進口。國產設備其實也是夠用的,差距很小。比如説前兩個月炒得火熱,馬斯克和巴菲特也在投資的HIT技術,是德國梅耶博格的生產設備最強,他本來想趁這波熱潮大賺一把,卻發現中國企業興趣並不大,因為中國自產的設備也都能用。結果他的設備賣不上價,被逼得自己去搞組件生產了,只能説祝他好運。

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特殊技術和組件,一些德國廠家做得比較好,但一直沒有發展成熟,最後也被中國企業參股控股了。

所以總結下來,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生產和設備製造工藝上,中國企業都完全不亞於任何的國際廠商,產能上就更不用説了。

觀察者網:中國企業能夠在研發上做到國際領先,主要原因是什麼?

金鑫:光伏行業本身,説實在的,其實並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最早的光伏生產設備,都是由半導體芯片製造業的生產設備來轉化來的。比如硅料要分電子級硅料和太陽能級硅料,太陽能級硅料的純度比電子級還是差一些。

中國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迅速做到了硅基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天花板,其實主要優勢還是體現在成本低,市場規模大。可以説,市場規模是最重要的因素。

光伏行業最早興起是因為歐洲補貼,90年代德國就開始大規模補貼,而且歐洲的電價比國內高很多,基本上是中國的3~5倍,稍微給點補貼,光伏就可以具備商業價值了。所以最早的國內企業都是進口設備,生產出產品再賣到歐洲去。

08年經濟危機之後,國外的補貼力度逐漸下降,國內又啓動了補貼。即使是在歐美雙反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市場也足夠大,國家出台了度電補貼政策,讓整個行業仍然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企業能夠在國內市場獲得足夠的利潤,然後去投資、研發。因為行業利潤很高,所以更多的企業進入,競爭越來越激烈,最後大家更得加大投入,通過技術革新來淘汰對手,所以這個行業的技術革新還是比較快的。

我覺得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依靠這條道路,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光伏短短10年走上超越自己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