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上游覽。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攝
當前,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遭遇逆風,自由貿易和開放合作理念受到歪曲。展望變局時代下的中德經濟合作前景,可以從過往中尋找啓示、認識規律、把握方向。只要牢牢把握對話合作的主基調,堅持求同存異、互利共贏,變局時代下的中德關係依然可以行穩致遠,中德合作也完全可以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對方,實現“1+1>2”。
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德國今年4月份從中國的進口額顯著上升,同比增長52.8%,達167億歐元。這對於減弱俄烏衝突對德國經濟負面影響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數據顯示,在進口方面,德國從中國的強勁進口增長主要來自對化學產品需求的增加,4月份德國從中國的化學產品進口額增長469.2%,達44億歐元,其中用於製造藥品的原材料增長明顯。此外,數據處理設備進口額增長20.4%,達44億歐元;電氣設備進口額增長27.1%,達19億歐元。
在出口方面,德國對中國出口額小幅下降1.5%,達83億歐元。其中,出口的較大部分為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價值達26億歐元,同比增長4.0%;機械出口額下降13.4%至14億歐元。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政府內部出現了一些雜音——支持德國迅速降低對中國的原材料依賴,並呼籲德國企業逐漸退出中國市場,同時有報道稱,德國外交部正制定新的“對華戰略”,企圖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德國媒體普遍稱其將改變“默克爾時代”德國政府的非對抗性對華政策。
然而對廣大德國企業而言,退出中國市場意味着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市場流失,包括疫情在內的諸多困難並未改變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他們不僅未考慮離開中國市場,反而用實際行動對中國市場投出信任票。
在6月15日舉行的主題為“綠色與數字化——中德友城合作新動能”的中德友城論壇上,思愛普、寶馬、大眾等多位德國企業高管紛紛表示,看好中國市場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並願繼續紮根中國市場。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柯曼表示,在思愛普投身中國市場的30年中,中德兩國在貿易、投資和行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密切交流和廣泛合作。展望未來,堅信中德將繼續發展雙邊關係,同時思愛普將繼續在中國市場發揮重要作用。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表示,寶馬着重提升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國與德國在綠色技術和循環經濟方面擁有巨大互補性,未來寶馬將與中方供應商和經銷商深化合作,繼續推動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此外,多家德國智庫及行業協會等通過撰寫相關報告表達了對後疫情時代中德兩國加大經濟依存度以及德國企業增加在華投資的信心。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在6月13日發佈題為《中歐及中德間貿易中的相互依賴》的報告稱,中國與歐盟和德國之間的貿易相互依存,中國經濟需要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消費市場,德國等歐洲國家經濟更依賴中國的原材料進口以及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中國歐盟商會近日發佈名為《中國創新生態》的聯合報告指出,大多數在華歐企得益於在中國進行創新研發,並將繼續這一戰略。75%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增加在華研發投入,僅有18%的企業仍保持現有水平。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該報告發佈會上表示,與中國“脱鈎”不是一個選項,因為退出中國市場將損害企業利益;在中國投入創新研發,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歐洲企業在本土的發展。
如今,德國經濟增長率與疫情前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實現經濟復甦面臨重重困難。標普全球公司6月23日公佈的月度調查結果顯示,受出口下降和高通脹率影響,德國6月份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上月終值53.7降至51.3,為6個月來低點。標普全球公司專家菲爾·史密斯稱,6月份數據顯示,德國經濟幾乎失去了從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放寬中獲得的所有動力。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受烏克蘭局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德國5月份通脹率升至7.9%,連續第3個月創下1990年兩德統一後新高。今年3月份和4月份,德國通脹率分別為7.3%和7.4%。此前德國五大權威經濟研究所發佈聯合經濟預測報告,顯著下調今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報告預測,在俄羅斯繼續供應能源和俄烏衝突經濟影響不進一步升級的情況下,今年德國經濟將增長2.7%,比去年秋季的預期低2.1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德國經濟還面臨能源價格與食品價格不斷上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秋冬季捲土重來等多個難題。德國聯邦政府近期頒佈了許多措施應對經濟下滑,如推出“加油折扣”“9歐元月票”等,但對於解決德國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並未起到實質性作用。
當前,世界正進入動盪變革期,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遭遇逆風,自由貿易和開放合作理念受到歪曲。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近日表示,展望變局時代下的中德經濟合作前景,可以從過往中尋找啓示、認識規律、把握方向。中德建交50年來譜寫了一個共同發展、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其中最寶貴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只要牢牢把握對話合作的主基調,堅持求同存異、互利共贏,變局時代下的中德關係依然可以行穩致遠,中德合作也完全可以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對方,實現“1+1>2”。 (經濟日報駐柏林記者 陳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