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民眾舉行抗議要求政府解決能源價格飆升的問題。(圖片來源:歐洲圖片通訊社)
當歐洲各國都在“能源荒”導致的一系列危機中苦苦掙扎的時候,德國聯邦政府9月4日宣佈了一項金額高達6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463.94億元)的消費者補貼計劃,以緩解能源價格飆升對國民造成的負面影響。同一天,芬蘭政府宣佈將向該國電力公司提供100億歐元的貸款和信貸擔保,穩定電價。這個夏天席捲歐洲的高温尚未完全褪去,歐洲人對冬季的焦慮卻已經開始蔓延。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洲國家追隨美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部門實施制裁,此舉引發俄羅斯的反制措施。自6月起,俄羅斯就持續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輸送量。9月2日,就在美國和歐盟決定對俄羅斯出口石油設定“價格上限”幾個小時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宣佈,由於多處設備故障,“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的供氣將“完全停止”。儘管歐盟領導人試圖通過宣稱“歐盟目前已實現80%的儲氣量目標”來安撫民眾,但“北溪-1號”徹底“斷供”還是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歐洲今冬陷入能源短缺危機的擔憂。
而比能源短缺更令歐洲國家糟心的,是由能源短缺引發的通脹危機。過去幾個月裏,歐洲通脹節節攀高:歐盟統計局8月31日公佈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8月歐元區19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按年率計算達到9.1%,超出市場預期,再創歷史新高。飆升的生活成本令歐洲民眾苦不堪言,歐洲多國都出現了抗議活動: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這場抗議涵蓋了捷克從左到右幾乎所有政治團體。抗議活動中一條引人注目的標語“最好的都給烏克蘭了,只給我們剩兩件毛衣”,宣泄了民眾對烏克蘭危機負面效應外溢的強烈不滿。
能源價格攀升、通脹高企不但令民眾生活大受影響,也將沉重打擊歐洲經濟。《華爾街日報》刊文稱,在俄方宣佈“完全斷氣”之際,歐洲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已經削減產能,預計化肥、鋼鐵製造、玻璃製造等行業將面臨更嚴峻衝擊。路透社8月29日至9月1日對經濟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經濟或將從本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萎縮。若德國經濟陷入衰退,將給整個歐洲帶來連鎖反應。
陷入能源困局也暴露了歐盟內部的重重矛盾。7月26日,歐盟成員國達成政治共識,同意採取措施“自願”將今冬的天然氣消費量壓減15%,以共同應對天然氣短缺問題。協議同時規定,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申請全部或部分豁免。根據相關條款,27個歐盟成員國中約一半可以獲得豁免。這樣一份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效果的協議仍然遭到了匈牙利的反對——匈牙利80%天然氣依賴俄羅斯,15%減量根本無濟於事。這份協議也引發了歐盟“越權”的爭議,因為如何“用氣”實際上是歸屬於歐盟各國的“經濟主權”。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就將這份協議稱為“布魯塞爾技術官僚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攫取權力的嘗試。”
這也導致歐洲國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窘境:那就是歐盟只給出了大致方向,但具體怎麼解決問題只能各國“自掃門前雪”。比如德國通過瘋狂囤氣提前完成了儲氣超過80%的任務;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出訪阿爾及利亞,近年關係一直緊張的兩國開始協商將阿爾及利亞供給法國的天然氣提高50%;一些東南歐國家則將目光轉向阿塞拜疆等國,以尋找替代能源……歐盟國家滿世界“找氣”,又反過來推高了天然氣價格。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已延宕半年有餘,事實再次證明,單邊制裁解決不了問題,相反,其外溢和反噬效應正如滾雪球般不斷疊加蔓延。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議員瓦根克內希特接受《世界報》採訪時的一番話值得深思:“現在是評估這場經濟戰後果的時候……‘讓我們為和平而凍死’的政策顯然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