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9城鄉居民收入
2019年畜禽產品生產價格指數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各地各部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紮實推進“三農”工作。這一年,我國農業總體增長態勢良好,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內外部市場運行環境總體平穩,農業現代化向縱深發展。
宏觀形勢穩中向好,農民增收勢頭不減
2019年,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70467億元,比2018年實際增長3.1%。按當年價格計算,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在國民經濟中佔比較2018年下降0.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至四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分別為8769億元、14438億元、19798億元和27462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7%、3.3%、2.7%和3.4%,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8%、3.4%、4.1%和5.7%。
中國農業的穩定增長得益於科技的不斷進步。2019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高於2018年的57.5%。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這是我國大力推進科教興農取得的顯著成效,是我國在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的結果。同時,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綠色發展取得實效,產地環境逐步改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戰略得到有力推進。
2019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733元,較2018年增加2505元,實際增長5.8%。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實際增長6.2%,比城鎮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69:1縮小至2019年的2.64:1。從收入結構看,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6583元,佔總收入比重為41.09%;人均經營淨收入5762元,佔比35.97%;人均財產淨收入377元,佔比2.35%;人均轉移淨收入3298元,佔比20.59%。
2019年,脱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共實現1109萬農村貧困人口脱貧,34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脱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低到0.6%,較2018年底下降1.1個百分點。“三區三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2019年末已減至43萬,貧困發生率降至2%。目前,全國尚未摘帽的國定貧困縣只剩52個。
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迅速。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67元,比2018年增長8.0%,增速高於全國農村1.8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082元,轉移淨收入3163元,財產淨收入159元,此三項收入的增速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營淨收入4163元,增速高於2018年同期水平。從貢獻率看,工資、經營、財產、轉移各項收入對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增收的貢獻率分別為38.0%、23.0%、1.9%和37.1%。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43元,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生態扶貧等措施陸續落地見效,東西協作、央地幫扶等扶貧機制有效開展,切實減輕了貧困地區的負擔,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質量安全穩定提升
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十六連豐”,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277億斤,比上年增加119億斤,增長0.9%,比歷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億斤。
從品種看,除稻穀產量有所減少外,其他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國穀物產量12274億斤,比上年增加73億斤,增長0.6%。其中,稻穀產量4192億斤,比上年減少50億斤,下降1.2%;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為2672億斤和5215億斤,比上年分別增加43億斤和72億斤,分別增長1.6%和1.4%。豆類產量426億斤,比上年增加42億斤,增長11.0%。其中大豆產量362億斤,比上年增加43億斤,增長13.3%。薯類產量577億斤,比上年增加3.6億斤,增長0.6%。
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41億畝,比上年減少1462萬畝,下降0.8%。其中三大主糧播種面積穩定在14.38億畝,低質低效水稻、小麥種植面積適當調減。同時,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每畝762斤,每畝產量比上年增長1.8%。
經濟作物生產總體穩定。近年來,棉花生產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穩發展。但由於受到災害性氣候的影響,2019年全國棉花總產量588.9萬噸,比2018年減少21.3萬噸,下降3.5%;種植面積5008.8萬畝,比2018年減少22.8萬畝,下降0.5%;單位面積產量117.6公斤/畝,比2018年下降3.1%。從地區來看,棉花種植進一步向新疆棉區集中,產量佔全國的84.9%,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近年來,伴隨着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農業產業更加追求高質量發展,以提高農業經營的收益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2018年底,中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總數達12.2萬個。2019年中國又新認證綠色食品13487個,有機產品2499個,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255個。
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鞏固。中國高度重視農產品安全問題,新頒佈實施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1152項,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6%以上。2019年“雙隨機”抽檢力度加大,增加產地、“三前”環節抽檢比例,監測指標由2017年的94項增加到2019年的130項,2019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4%。
農業綠色品牌快速發展。2019年已初步構建起農業品牌政策體系,建立了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入選300家目錄品牌,品牌覆蓋面廣,品類多樣化,展現出品牌的帶動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生豬產能逐漸恢復,牛羊禽蛋供給充足
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影響,2019年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為7649萬噸,比上年下降10.2%。
2019年全國生豬出欄54419萬頭,比上年減少14963萬頭,下降21.6%;豬肉產量4255萬噸,減少1148萬噸,下降21.3%。2019年全國牛羊生產穩定增長,產量有所增加。其中,肉牛出欄4534萬頭,比上年增長3.1%;牛肉產量667萬噸,增長3.6%;牛奶產量3201萬噸,增加127萬噸,增長4.1%;羊出欄31699萬隻,增長2.2%;羊肉產量488萬噸,增長2.6%。2019年家禽產品價格持續上漲,養殖效益日益向好,家禽飼養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國家禽出欄146.41億隻,增長11.9%;禽肉產量2239萬噸,增長12.3%;禽蛋產量3309萬噸,增長5.8%。
為恢復生豬產能,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狠抓政策落實積極恢復生產。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組織召開恢復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工作會議,穩定豬肉市場供應。四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31041萬頭,儘管同比減少11776萬頭,下降了27.5%,但同三季度末相比增加了366萬頭,環比增長1.2%,存欄開始止跌回升。
由於2018年和2019年是非洲豬瘟暴發的特殊時期,生豬供給大幅減少是2019年的基本面。由於中國對生豬的習慣性消費,疊加季節性和春節需求,市場情緒相對旺盛,從生產和銷售來看,價格上漲勢頭均比較強勁。
2019年生豬生產價格漲幅明顯,與2018年相比,2019年一季度生豬生產價格指數同比降低8.8%,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28.1%、49.3%和109.5%。2019年二元能繁母豬價格一季度同比降低12.7%,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10.5%、32.5%和101.4%;2019年22個省份仔豬平均價一季度同比降低1.7%,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93.7%、132.9%和289.9%;22個省份生豬平均價一季度同比降低0.8%,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46.1%、71.6%和164.0%;22個省份豬肉平均價一季度同比降低2.5%,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36.3%、60.3%和136.0%;22個省份豬糧比價一季度同比降低1.6%,後三個季度同比分別上漲45.5%、65.2%和158.4%。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的上漲帶動牛羊禽肉、雞蛋等產品價格不同程度上漲,但市場生產供給比較充足,上漲幅度顯著低於豬肉。從2019年各季度數據對比來看,牛羊肉三季度和四季度出現環比上漲態勢,肉禽和禽蛋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出現環比上漲。
2019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抓糧食生產,落實生豬保供穩價政策措施。根據不同農產品的供需情況和產品屬性,市場價格分別表現為“基本穩定、穩步上漲、季節性波動”等特徵。
市場資源互利互促,貿易總量快速增長
2019年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中國積極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農產品貿易呈現了快速發展態勢。
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2300.7億美元,同比增長5.7%。其中,進口額1509.7億美元,增長10.0%;出口額791.0億美元,下降1.7%;貿易逆差718.7億美元,增長26.5%。中國農產品貿易額和貿易逆差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除穀物外,幾乎所有產品進口增長強勁。其中,畜產品進口362.2億美元,同比增長27.0%;棉花進口193.7萬噸,同比增長19.0%,進口額36.0億美元,同比增長12.6%;食糖進口339.0萬噸,同比增長21.3%,進口額11.2億美元,同比增長9.0%;食用油籽進口9330.8萬噸,進口量同比下降1.3%,進口額384.0億美元,同比減少8.0%,主要是油菜籽進口量大幅下降了42.5%,但食用植物油進口1152.7萬噸,同比增長42.5%,進口額74.1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優勢出口產品的進口增長迅速。
出口相對乏力,優勢出口產品順差大幅收窄。2019年蔬菜出口155.0億美元,同比增長1.7%;水果出口74.5億美元,同比增長4.1%;水產品出口206.6億美元,同比減少8.0%。水果從2018年開始出現貿易逆差,2019年貿易逆差達到29.1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3倍,儘管水產品保持貿易順差19.6億美元,但比上年大幅減少74.1%。
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自美國進口農產品由2018年的162.3億美元回落至141.6億美元,下降12.8%,對美國出口額下降22.1%。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9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608.9億美元,同比增長16.5%,高出我國農產品總體貿易增速10.3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608.8億美元,增長23.3%,出口額270.1億美元,增長9.1%,進出口增速分別高於總體增速13.1和9.8個百分點。
未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進口增長將主導整個農產品貿易增長,淨進口產品種類將不斷增加。
新型主體蓬勃發展,“三產”融合不斷深化
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政府扶持和社會推動下蓬勃發展。
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高速發展。首先,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顯著擴大。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9.3萬家,包括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542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達到8000家,突破100億元的超大型企業達到70家。其次,全國農業產業化促進了扶貧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已培育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超過1.4萬家,全國新認定了299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紮根貧困地區的企業佔23%。尤為突出的是,這些企業中,通過互聯網方式銷售的收入約佔總收入的20%,平均每家企業帶動了2萬户農户脱貧致富,已成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
家庭農場、合作社取得高質量發展。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已有60萬個家庭農場進入到家庭農場名錄。家庭農場在提升農產品數量和質量、農業結構調整以及提高農民收入方面都收效顯著。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規劃,到2022年全國家庭農場數量將有望達到100萬家。
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註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0.3萬家,輻射帶動了全國近一半農户。農民合作社中的普通農户佔成員總數的80.7%,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骨幹力量。農民合作社開展倉儲、加工、物流等增值服務,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佔比達53%,平均為每個成員統一購銷1.56萬元、二次盈餘返還1402元。加工服務型合作社增速較快,3.5萬家合作社創辦加工企業等經濟實體,8.7萬家擁有註冊商標,4.6萬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
2019年,全國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大力開展各類融合模式的實踐探索,各地區富有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的鄉村產業逐漸成長起來。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1.9%,行業估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5.5萬億元。各類鄉村產業園1萬多個,新建設農業產業強鎮298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851個,小宗類、多樣化的“土字號”“鄉字號”知名品牌10萬個,龍頭企業與農户訂單比例達到55%,帶動簽約農户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户50%以上。在“一村一品”建設的基礎上,各地鄉村休閒旅遊快速發展,2019年共接待遊客32億人次,較上年增加2億人次,增幅6.7%,共創收8500億元,較上年增加500億元,增幅6.25%。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975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5倍。
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2019年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超過850萬人,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人,87%的創業實體在鄉鎮以下。
通過產業融合發展,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延長了產業鏈,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創新了農民增收模式。
2020年農業生產展望
2020年一季度各項農業經濟指標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2020年一季度,以現值計算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186.2億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3.2%,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為139.0,其中畜牧業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為188.6,生豬生產價格指數為233.2,畜產品價格拉高了整個農產品的生產價格指數。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3071億元,同比下降12.1%,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6.1%,農林水財政支出4031億元,同比下降3.6%。2020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41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4.7%,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同比下降10.7%。
糧食生產受疫情影響不會太大,預計2020年仍將是一個豐收年。從糧食生產來看,冬小麥在疫情暴發之前已經播種,春小麥播種時疫情形勢已經開始好轉,加之政府部門及時出台政策恢復農產品以及生產資料的物流運輸,春耕生產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針對這幾年早稻播種面積連續下降的趨勢,2020年國家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對種稻積極性有一定激勵,早稻播種面積出現恢復性增長,稻穀產量預期將會增加。秋糧玉米在東北主產區已經播種,如果沒有大的災情,產量應該能夠保證。另外由於連續幾年去庫存,玉米臨儲庫存已大幅下降,隨着生豬養殖的逐步恢復,玉米產需缺口明顯,價格將保持高位,這也將刺激北方其他地區的種植積極性。
生豬產能恢復比原來預期推遲,迴歸到常年水平尚需時日。隨着促進生豬生產恢復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四季度生豬產能開始回升,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新建養殖場停工、飼料和人工獲取困難、屠宰企業開工不足以及生豬運輸流通不暢等原因使得生豬生產恢復受阻。許多養殖企業認為,本應在2020年底基本恢復的生豬生產將會被推遲6個月,生豬出欄量要恢復到常年水平大約要等到2021年上半年。2020年一季度,由於消費端低迷,企業、學校、工地等集團性消費減少,加上國家存儲肉的投放和進口調節,豬肉價格從高點有所回落,但在全面復工復產、餐飲和集團性消費恢復後,豬肉供需矛盾仍會突出,預期後期豬肉價格將保持高位運行。
農户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受疫情衝擊明顯,農民增收壓力巨大。此外,疫情期間整個旅遊行業受到巨大打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這些為農户帶來經營性收入的產業市場低迷,農民經營性收益減少。總的來看,有必要調低2020年上半年農户收入增長的預期,未來需要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花大力氣保證農民收入不降低。
總體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我國農業生產以及整個宏觀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調控下,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農產品供求平穩的基本面不會改變,脱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的結果不會改變,有理由對下半年的農業發展有一個較為樂觀的預期。
□ 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
項目主持人:孫世芳、辛賢
項目組成員:劉溟、呂之望、秦悦、蔡海龍、馬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