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譚雅文】年前曬收益,年後曬虧損,社交媒體上的基金討論熱潮,把年輕新基民羣體推到台前。而在兩年前,90後基民佔比不到3成。
3月9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2019年全國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根據場外投資者基本情況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公募基金場外自然人投資者賬户數為6.0675億,30歲以下的青年投資者,佔比28%。
社交媒體放大了90後基民的聲音。真實情況是,30—45歲中青年投資羣體仍是主力,佔比達到40%。45—60歲的中年投資者佔比24%。
此外,《調查報告》發佈了幾組有意思的數據,對個人投資者進行了精準畫像——從教育背景來看,6成以上數投資者擁有本科以上學歷,過半投資者在學校接受過金融知識教育。從工作性質和收入水平來看,近5成投資者從事與金融有關工作,6成以上投資者的税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據調查,近9成投資者實現2019年基金整體盈利。其中,19.2%的投資者上年度基金盈利 30%以上,44.9%的投資者上年度基金盈利 10%-30%,19.5%的投資者上年度基金盈利 5%-10%,
8.2%的投資者上年度基金盈利 5%以內。此外,有4.5%的投資者上年度基金投資出現虧損。在擇時能力上,有4成基金個人投資者會在大盤下跌時購買基金。
長期價值投資、分散投資等觀點影響着基民配置策略。2019年度投資者基金持有期超過一年的比例比2018年略有上升,54.6%的投資者持有單隻基金的時間超過一年。持有數量上來看,有11.6%的投資者持有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產品,44%的投資者保有四家以上基金公司的產品,53.8%的投資者持有的基金在5-15只之間。總體來看,投資者持有基金數量偏多。
2019年,股票型基金是個人投資者最主要的投資品種。《調查報告》顯示,28.0%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最主要的基金購買品種是股票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16.1%的投資者最主要的投
資品種是指數基金;13.2%的投資者最主要的投資品種是平衡型基金。
機構投資者方面,63家機構投資者可用於投資的資金規模總計14.9萬億元。機構投資者主要投資金融品種前三位是債券、公募基金和股票,有25家機構投資於債券的規模最高,佔比39.68%;10家機構投資金額最高的為公募基金,佔比15.87%;9家機構投資金額最高的為股票,佔比14.28%。
機構投資者主要投資策略是固定收益、絕對收益和權益類相對收益,而另類投資和非標投資策略佔比較少。
讓人意外的是,《調查報告》稱,機構投資者持有單隻公募基金的週期一般不超過兩年,超過五成機構投資者持有單隻公募基金的期限在半年到兩年之間。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持有單隻公募基金的週期平均來説較短。
據《調查報告》,有一家機構根據公司旗下基金2019年年度報告,公司27只基金在2019年為投資者賺了364.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