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內容寫的挺不錯的,分享給大家,以下為轉載內容,侵刪
今天又是相互寶的扣款日,打開公示一看,本期救助2660人,分攤金4.86元,比上一期4.23元多了6毛3分錢。
這是相互寶上線以來,救助人數最多、分攤金額也最高的一期。作為一個精算師,我一直持續關注相互寶這個中國最大的互助計劃,也一直想找一個機會分析分析它。執此分攤金額最高點之際,我將從一個定價精算師的視角去解釋和預測相互寶的分攤規律。
相互寶上線快兩年,整體分攤金額是波動上漲的,曲線如下圖所示:
這裏面解釋一個現象。今年的2-4月份,相互寶的分攤金額出現了一個大幅度的回落。這跟我觀測到的商業保險的規律是一致的。這是因為:今年2-4月份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民眾去醫院看病不方便、能不去就不去,重疾的確診就少了,報案也延遲了。此外,我猜測相互寶的線下調查在很多城市沒法進行,所以處理的案件就少了,分攤金一度又降回了一兩塊錢。
雖然重疾的確診和理賠被疫情阻礙,但重疾的發生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所以五六月疫情緩解後,相互寶的分攤金又慢慢回升了,因為積壓的案件釋放了出來。8月開始,相互寶的分攤金基本在4元以上,且在4.2元左右徘徊。
互助和保險,有兩個很顯性的差異。第一,保險是用一個確定的投入(也就是保費)換取一個確定的賠付金額;而互助中的投入和賠付金額只會有一個確定,比如相互寶就是賠付金額確定而投入(個人分攤金額)不確定。第二,保險是事前投入,先交保費,再獲得保障;互助是事後分攤。
上述差異決定了客户行為的差異。保險是事先向客户報價,這使得用户決策門檻高,但一旦用户決定購買,付完錢就萬事大吉了,後面客户會很穩定的持有保單。但相互寶不一樣,分攤金是由每期的被救助人數和參與人數共同決定的,這兩個要素都是變量,因此分攤金額不是確定數字,每期都會變化。此外,相互寶每個月兩次扣款,用户感受到的是“一直扣錢”,每次扣錢都是對客户接受度的一次挑戰。
這是本人最近幾期的分攤明細:雖然一次就四五塊錢,但用户心理上的失去感肯定是有的。總結一個觀點:保險最難的問題是怎麼把產品賣出去,相互寶最難的問題是怎麼把客户留住。
我相信作為相互寶參與者,所有人都關心一個問題:分攤金額的上漲會不會持續下去。下文我會解釋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過去相互寶的分攤金額是上漲的,第二,分攤金額的頂點是多少。
第一,為什麼分攤金額歷史上是上漲趨勢的。
相互寶和保險一樣,具有選擇效應。簡單的説,加入相互寶計劃的前提是參與者是一個健康的人,至少在加入時點是健康的。這件事是如何實現的呢,兩個途徑:相互寶加入時有健康告知,參與者要如實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況;相互寶設置了三個月的等待期,加入後三個月內出險得不到互助金,這是為了防止參與者説謊。相互寶對於參與者的這種選擇,就決定了:從一個人加入相互寶,到未來三到六個月內,都不會出現理賠,這和保險的規律是一致的。
解釋了這個選擇效應,我再解釋分攤金額的趨勢規律。如果一個互助計劃處於擴張期,即參與者的增長速度很快,健康人持續注入這個計劃中,那這些健康人會快速稀釋分攤金額。但隨着加入者增速的放緩,沒有力量來稀釋分攤金額,就會引發分攤金額的上漲。但這種上漲並非持續性的。一旦這個互助計劃參與者人數穩定了,分攤金額就會穩定下來了。這個規律,建議大家再瀏覽一遍上文的圖片,自行體會一下。其實與其説是分攤金額上漲了,不如説是在互助計劃擴張期,分攤金額被衝減了,使得它低於本來應該穩定的水平。
第二,分攤金額的穩定水平是多少。
前文説到,分攤金額的穩定會滯後於參與人數的穩定。這個滯後期大概是三到六個月。相互寶的參與人數大概在今年年初穩定在一個億這個量級,那分攤金額應該在今年下半年穩定下來。這一期4.86元,基本是相互寶分攤金的穩定水平了,接下來的分攤金額會圍繞5元這個水平波動。
我相信這個數字,是因為作為精算師,必須相信精算這門學科的根基:大數定律。簡單的説,現在相互寶參與者已經穩定下來了,已經有一個億的基數,這個量級體現出的規律一定是穩定的。
下面我把我的證明過程分享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要説明的是,由於我拿不到相互寶每個年齡段的用户數據,只能從平台公示信息和行業經驗、數據統計出發,做一個大致的測算。所以大家就全當參考,反正相互寶每期都還會公示,我的測算準不準,後面是有機會驗證的。
那在測算分攤金之前,先給各位科普一條公式:
相互寶分攤金額 = 案件平均金額*救助案件數*1.08/分攤人數
為啥要乘以1.08?這多出來的0.08其實就是相互寶8%的平台管理費。
為此我統計了相互寶每一期的參與分攤人數、救助成員和分攤金。這些信息其實在相互寶的公示頁面也都能查得到,統計起來不難,就是要有耐心。
相互寶上線到現在,累計救助71239人,募集互助金103.02億,相當於每個受助人獲得的互助金金額,平均是144611元。
那相互寶一年最高需要救助多少人呢?這就跟重疾發生率相關了。而重疾發生率,跟用户年齡有關。
我查閲了網上的媒體報道,發現相互寶曾經公開過一組數據,80後佔31.5%,90後佔28.2%,10後佔7%。光這三個年齡段就佔了66.7%,這還不包括00後,確實非常年輕。而根據我的從業經驗,互聯網保險的用户的平均年齡一般是32歲。雖然沒有官方數據,但考慮到互聯網用户年齡的共通性,我們姑且將這個32歲作為相互寶用户的平均年齡,做一個推算。
在保險行業協會最新版(2020版,徵求意見稿)28種重疾經驗發生率表格裏,32歲男性的重疾發生率是萬分之9.6,女性是萬分之11.1。加上中國男女構成比例是116.9比100,能推算出一個1億人的羣體裏,一年裏28種重疾的發病人數大約在:
100,000,000*116.9/(116.9+100)*9.6/10,000+100,000,000*100/(116.9+100)*11.1/10,000=102916人
但是這個數字,有點過於保守了。因為所謂的行業重疾經驗發生率表,是一個約束保險公司評估準備金和償付能力所使用的發生率,為了防範保險行業系統風險,監管會實際發生率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安全墊(通常是15%),得到行業發生率表中的數字。但是我們進行最優估計測算,可以把這個安全墊刪掉。此外,發生率的計算要考慮人羣的特徵。行業重疾表是基於保險人羣計算的發生率,並不能代表相互寶人羣。我認為相互寶人羣的健康程度要過於保險人羣,這是因為相互寶缺乏保險那樣具備銷售人員的引導,引導有正面的也會有負面的,比如保險銷售人員可能會找身體有問題的客户推薦保險,而相互寶人羣不存在引導效應。此外,重疾的發生率和人羣的經濟水平是成正比的,雖然很反直覺。經濟水平越高的人,對於自身的身體越關注,得到的醫療資源越便利,檢出和確診大病的概率就越高。相互寶人羣在經濟水平上是比保險更下沉的。基於上述三個因素,我在行業重疾表的基礎上扣減25%。
相當於理論上來説,1億個人裏,在1年時間內患上28種重疾的人數大概是:102916*(1-0.25%)=7.72萬人。
而相互寶的平均救助金上面已經計算出來了,是144611元。這樣得出年賠付金額是11,163,969,200元,再加8%的管理費,相當於一年需要分攤的金額是12,057,086,700元。對應1億人蔘與分攤,相當於每個人每年需要分攤120.6元。
而120.6元平均到一年24期分攤來算,相當於每期分攤等於5.025元,也就是5塊錢。
當然大家可能會説,你這個測算是按照28種重疾來計算的,相互寶保障的是100種重疾,重疾發生率會更高。其實瞭解重疾知識的同學會知道,28種重疾已經覆蓋所有重疾發生率的95%以上了。保險行業之所以在重疾發生率表格裏只納入28種重疾,也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個因素對發病人數、分攤金額的影響很小,最多也就是5%的影響。即使我們把這個因素算上,相互寶平均每期的分攤金也最多變成:5元*1.05=5.25元。
最後想強調一點,這個數字是基於參與人羣平均年齡是32歲計算的,那這個平均年齡會不會變化,我覺得會隨着中國老齡化進程而增長,所以5元這個分攤金額的穩定值依賴於年齡這個因素。但即使相互寶人羣的平均年齡每年增長一歲,它帶來的重疾發生率的上漲和分攤金額的上漲也是很緩慢的。因為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這個速度是緩慢的,尤其在50歲前。
再回顧相互寶最近幾個月的分攤,8月以來相互寶每期分攤金基本穩定在4-5元以內。10月第二期4.86元,基本已經接近理論上限了。就算到了2021、2022年,平均每期的分攤金最多也就5元左右。這是由重疾發生率決定的,就像人在地球上不能對抗地心引力一樣。
【結語】
客觀來説,相互寶確實是非常便宜的重疾保障產品。其實2019年底,相互寶官方公開也説過,他們預測2020年的分攤金依舊不會超過188元。官方敢這麼説,肯定是知道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到188的。所以,價格上相互寶確實比保險產品有優勢。但是,一個相互寶保障額度30萬,也只保障重疾,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保障需求。相互寶本身和保險也不衝突,所以保險產品依舊會有很大的市場。
最後,相互寶價格問題的討論背後,其實是一場潛移默化的大眾保障教育。原先完全不關注保障的用户,因為相互寶開始知道保障的必要性、對保障的成本有認知,可以用一個月100多塊錢買到保障,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也許,爭論相互寶和保險孰優孰劣,根本沒有意義,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期待相互寶和保險的融合和促進。
對於相互寶,大家有什麼想説的,歡迎在評論區討論!